发布时间:2007-12-24 14:2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大胡子!” “鸡毛换糖的!” 在74岁的孙仁格的带领下,采访车沿着山路在安吉双一村停了下来,这是他30多年前常来鸡毛换糖的村落。老孙刚走下车,村子商店门口骑在摩托车上的几个中年男子就已经认出了他,并比画着摇拨浪鼓的手势,亲切的叫唤着,因为孙仁格以前留着络腮胡,村民们亲切地叫他“大胡子”。 三十多年敲糖人 引起众人无数记忆 “大胡子,你的糖呢?”一位骑着摩托车的村民在孙仁格身边经过,见到孙仁格就叫唤着要姜糖。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已经44岁了,七八岁的时候,就跟在孙仁格的后面要糖吃。“我们那个时候,家里没什么吃的,有几颗姜糖吃比什么都开心。”被众人包围着的孙仁格开心得不能自己:“我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回来了。”他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双一村、双二村、双三村我都很熟,这些村子的人对我很好,很客气,有了鸡毛都不会卖给别人,要留着给我大胡子。” “大胡子人很好,有些时候还会多给我们几颗糖。”孙仁格的慷慨正是很多人愿意把鸡毛卖给他的原因。而除了多给孩子几颗糖,一些姑娘、老太太换鸡毛的时候,老孙也愿意多给她们几枚针。“那时候一包针从递铺的百货商店进货才7分7,给个三四枚针也就才一两分钱。那时候一只好的雄鸡毛值三四毛钱呢,用一两分钱的针换三四毛钱的鸡毛,是非常划算的事。”孙仁格给记者讲起了生意经,也就是这些看似微小的东西,让孙仁格一家靠着鸡毛换糖过上了好日子。 家境窘迫 外出换糖 孙仁格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家里非常困难。“16岁的时候,我就到山上去砍柴,帮衬家里了。”1952年,孙仁格的姐夫就带他去安吉鸡毛换糖,孙仁格就此从事了三十多年的鸡毛换糖。“家里到10月的时候,就已经揭不开锅了,只能出去鸡毛换糖。”据孙仁格回忆,当时由于吃不上饭,在快过年的那两个月出门鸡毛换糖的人,他们高岭村有40多个,约20%的人都出去了,而在鸡毛换糖盛行的时候,村里约有50%的人都出门鸡毛换糖。“三年鸡毛换糖,家里就翻身了。”孙仁格告诉记者,按照当时生产队的工分计算,农村一个男劳动力一年最多就挣个100多元钱,而靠着鸡毛换糖,孙仁格每月能赚五六百元钱。过年时节是鸡毛换糖的最好时间,因此,孙仁格三十多个新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双二、双三村温州人比较多,温州人过了冬至就杀鸡,绍兴人喜欢在农历二十七杀鸡。”至今孙仁格还清楚得记得以前那些村子都住着些那里来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 在安吉鸡毛换糖,孙仁格的根据地是安吉的递铺镇,每天都从递铺镇的东家出发,走三四十里地沿着一路的村庄鸡毛换糖,而且每天的线路都大不相同,一般一个星期左右才会又转回到原来做过买卖的那个村子。虽然他们白天走村串户换鸡毛,但是到了晚上,他们还是会回到当地的房东家里,把一天的收获从肩膀上卸下来。“早上出门二三十斤的担子,生意好的时候,到了晚上百来斤重都有。” 互帮互助 收获温情 孙仁格在安吉鸡毛换糖那么多年,有过多位房东,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递铺镇上朗王尚考东家。“我们帮他娶到老婆,他那几个女儿还一直叫我娘舅呢!” 孙仁格回忆说:“我们以前就住在他们家的茅草屋,住下来十多年他才娶上老婆。”孙仁格说,女方那时候要到他家里来看看的时候,他家里什么也没有,一张床铺连铺板都没,他们家的水缸、盖子都是孙仁格和其他鸡毛换糖的人一起买来的。“我们几个那天凑钱买了一桌菜,大家一起吃。”而王尚考结婚时,住在他们家里的8个人每人包了35元的红包。“35元相当于那时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了,一般工人当时的工资也就二十七八块钱一个月。”而孙仁格和当时经济条件稍好点的两人私底下又包了每人35元的红包给东家,希望能让他日子好过一些。 到了安吉县地铺镇的上朗,在老年协会里,孙仁格找到了当时上朗大队的支部书记现已75岁的樊增土。樊增土对孙仁格的印象颇深,“你年年下半年到这边来换糖,大姑娘们排队要到你那里换糖。”樊增土熟门熟路地带着孙仁格找到以前那些熟悉的人,很快,他们帮孙仁格联系到了王尚考家的大女儿王文珠。不一会儿王文珠赶来了,“文珠,娘舅来了!”操着地道的当地话,孙仁格开心地和王文珠打着招呼。 “娘舅,你怎么会过来的,电话也不打一个,家里都没有准备几个菜。”王文珠对这位娘舅的到来十分地开心,连忙招呼着娘舅到家里吃晚饭。“你们的电话号码换了,我一时找不到,待会给我写一个,我们可以联系。”到了王文珠家里,王文珠的妈妈开心地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到来,趁还没开饭的时候,拉着他闲话家常。在他们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即使孙仁格不再鸡毛换糖了,多年的感情一直维系着这两家人,而且也在互相走动。“十多年前,我还来过安吉,文珠的老公当时班也不上了来陪我这个老头子到处玩。”而由于受这些换糖人的影响,王文珠也非常有生意头脑,多年前就在安吉开了店,到义乌批发小商品销售,家里的经济也逐年好起来。对于这些可喜的变化,孙仁格津津乐道,鸡毛换糖能够有如此影响却是当初他所想不到的。 见完了外甥女,孙仁格还要去见见三十多年前认的女儿。在王文珠的陪同下,来到了雾山寺村,找到了干女儿丁月美。丁月美开心地将孙仁格带到父母面前,让他们见见老朋友。丁月美回忆说,小时候很苦,有颗糖吃是很高兴的事情。孙仁格一个星期才到他们村鸡毛换糖一次,她总是算着日子等孙仁格在村口出现。由于孙仁格常将鸡毛掸子放在她们家门口,一来二往大家就熟悉了,孙仁格常到他们家吃饭,也认了丁月美当女儿,出门在外的人又多了个亲戚。 在回来的路上,孙仁格一路感谢说:“多亏了重走鸡毛换糖路这个活动,让我能够见到那么多的老朋友,有些人如果现在不见,以后就不一定能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