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鸡毛换糖之路系列之八:商经和商道的浓厚积淀
发布时间:2007-12-24 14:25
访问次数:
汽车在义乌到浦江的宽阔的公路上行驶着,自从离开义乌城区,73岁的杨粤生老人就显得异常兴奋。40多年以前的记忆似乎在顷刻之间打开,谈到现在的生活优越和回忆起以前鸡毛换糖时的艰辛,杨粤生情绪总是此起彼伏。也许是只有今天,杨粤生再次全面重拾了久远的记忆,不过第一次面对的是采访组几位陌生的年轻人。 同行的杨粤生的妻子说,为了今天的重走鸡毛换糖之路,他们家昨天就开始张罗了,车后面是给老东家们带的不少礼物。而今天老杨呢,一大早就起来了,精神抖擞地看上去年轻了好几岁。 历史沧桑的老房子 车过浦江县城,又走了将近半小时的乡村公路,穿过约一公里多的隧道,马上拐进一个大山坳。驶过两三个小村庄,“到了,到了”,一直在指挥行车路线的杨粤生喊了起来,“这里就是浦江杭坪镇石宅村。”司机找到公路边比较宽阔的小店门口停了下来,杨粤生便向店主打听起来,他还用记得不多的浦江石宅的方言跟店主指指划划。店主终于明白了老杨是谁,也知道他要找的那个人,店主说,小时候他也拿着家里的破凉鞋、牙膏壳到老杨这里换过糖。 在店主准确的指引下,沿着斑痕累累的老街石板路前行。杨粤生带着一行人找到了石宅村台门口5号,“就是这里了,没错,”老杨叨唠着。这是一座木式结构的四合厅房,门口的狗吠着,走出来一位老人,杨粤生迎了上去,两位老人迟疑了一下,相互叫出了名字,然后马上拥抱在一起。老人连忙热情地把杨粤生往家里拉去,直到大厅两人的手才松开。 老人名叫石学时,今年61岁。石学时告诉记者,44年前,杨粤生开始在石宅一带鸡毛换糖时,就住在他家,一住就是四年,真是比亲兄弟还亲。走出客厅,石学时指着对面的木窗子说,那就是杨粤生他们住过的房间。 这是一座比较陈旧的木结构的老屋,但有着镂空的门窗,雕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古风犹存。上面有一层阁楼,由一段残损了的木梯连接着,人走在上面,有点摇晃。在二楼楼梯口正南的房间,是杨粤生和他妻舅杨六如当年在这一带鸡毛换糖时的“大本营”。杨粤生领着记者来到二楼,推开一扇厚重又油漆斑落的老门,数十年前的风尘便从木房子隙缝中飘了出来,唤醒尘封往事。只见房间里到处悬挂着闪光的蛛网,破旧的木家具标志着历史的沧桑。墙角挤着一个褪了色的脸盆架、一张掉光了漆的饭桌。灯光灰暗,依旧铺着稻草的床上没有被褥,布满灰尘的招财猫挂历已经褪去了颜色。杨粤生说,突然而至的一场大风和暴雨会让这幢老旧的木楼颤动了起来。 自打第一次借宿开始,杨粤生他们便与这个院落和院落里住着的五六户人家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每天早出晚归的杨粤生,出门前总是和早起的各位邻居道别,每天晚上回来,杨粤生先熬完两斤红糖,做成生姜糖,然后与邻居们打牌,聊天。似乎完全忘了白天走街串巷、翻山越岭鸡毛换糖的辛苦。有时回来晚了,就在任何一家蹭点饭吃,但是杨粤生总不会忘记从货郎担里拿点小商品来回馈那户人家。 杨粤生把带来的饮料、金龙鱼食油和红包挨家送去。老邻居们无不惊喜万分,拉着杨粤生的手问长问短。石学时说,这个院子里的小辈们大部分去了义乌,有的做生意,有的上班,大多都搬到新房子里去了,只剩下他们这些老人,住惯了这里。他家也在这座老房子边上建了新房,与老房子联通。石学时还说,老杨他们的吃苦耐劳是这个院子里人学习的榜样,虽说儿女们都事业有成,但他也没闲着,现在给别人加工工艺座垫,赚点工资。 实践得到的老生意经 出了石宅村口,杨粤生指着远处山上和山下的村庄说:“这是斜岭脚、东岭,这是寺坪、郑家……翻过这座东岭,有个岔口,往南就到兰溪境内,往西就是建德市坞箱、红岭等村庄。”在四五年时间里,杨粤生的足迹踏遍了这附近的五六十个村庄。 那是1963年间,杨粤生从福建一家企业下放回到柳青杨街。因为生活所迫,杨粤生决定出去鸡毛换糖,就委托堂姑父带他。但是,堂姑父认为工人出身的杨粤生吃不了这个苦,不愿带他。经过多次上门求情,堂姑父答应让他试试。杨粤生卖掉家里的200斤稻谷做本钱,跟随堂姑父从廿三里配货到浦江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堂姑父觉得杨粤生可以“出师”,他便独自一个人开始鸡毛换糖。 提起当年独立行商之路,杨粤生说,自己很怕生,连拨浪鼓都不敢在有人的地方摇。也曾经把鸭毛、鹅毛当成鸡毛换回来,在当时鸡毛三四元一斤,而鸭毛、鹅毛只有一元多钱一斤,所以也亏过本。从义乌到浦江石宅有七八十里路,因为带的商品多,公交车都不让上。杨粤生每次就挑着货郎担走路到浦江,十几天以后也是挑着满满的鸡毛鸭毛走路回家,总是从一大早走到傍晚。 在这十几天里,杨粤生要在石宅方圆数十公里山上山下的村庄走遍,累计行程近千里。在杨粤生的记忆中,苦累的事非常多。记得有一年冬天,杨粤生一大早从石宅出门,当他翻过十几里的山路来到建德坞箱村时,天下起大雪,杨粤生只得在该村借宿。孰料第二天起来只见大雪封山,山村各家各户都把门关得紧紧的,无任何东西可换的杨粤生只好打道返回石宅。经过东岭的时候,山上的雪已经齐腰深了,杨粤生深一脚浅一脚,简直用货郎担的两个箩筐当拐杖,走了四五个小时,终于回到了石宅的住处。而此时的杨粤生浑身就是一个雪人,手指脚趾被冻得几乎僵硬。躲在房间的杨粤生忍不住偷偷落泪,但是想想平日里在家劳作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儿子,第二天,杨粤生又摇着拨浪鼓出发了。 在鸡毛换糖的经历中,农村的百姓实在、好客,教会了杨粤生很多做人的道理,让他懂得很多经商的门道。杨粤生对记者说,是这片山区农民让他赚了些小钱,但那是全家活命的钱,所以他总是真诚地对待山区的农民。有困难的农户需要针头线脑什么,他就免费赠送。看见小孩哭得厉害,就拣两颗生姜糖给他。送的东西虽小,但是山里人会把这份情意记在心上。结果,杨粤生渐渐在这一带鸡毛换糖换出了名气。不管到哪个村都有人拉着他请他到家里吃中饭喝酒什么的。人缘渐渐好了,各家的鸡毛鸭毛、塑料旧鞋、青霉素(空药瓶)等都等着杨粤生去换,别人是换不走的。 在石宅鸡毛换糖的第三个年头,看到山区农民缺医少药的杨粤生萌发了附带为他们看病的念头。杨粤生找来部分中医古书,有空就看,半年之后,他开始用书上的药方为邻近的百姓医治普通的病症,倒也效果不错,这样一来,杨粤生的鸡毛换糖生意越来越好。后来,杨粤生在佛堂开牙科诊所的表哥处学了不少牙科知识,到义乌卫生局考出了牙科上岗证,又附带为山区农民看牙病。 杨粤生认为,勤奋、诚信是义乌人鸡毛换糖的精髓所在。他告诉记者,鸡毛换糖的经历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创业和经营,这种艰苦勤劳的精神使他后来到东北经商和回义乌办厂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勇往直前。他一直教育他的子女和孙子,记住鸡毛换糖这种勤劳的品质。 亲如姐弟的老房东 当天下午,杨粤生又带领记者来到他第二个鸡毛换糖的根据地浦江虞宅镇朱宅村,看望了老房东82岁的徐云宝老太太。由于都是新房的村庄已经变了样,杨粤生经过数次打听终于找到住过的老房子。1970年后,杨粤生在这一带换糖,也在这里住了三四年。 老太太不在家。几个年长的邻居认出杨粤生“这个鸡毛换糖的义乌佬”,于是有好几人出去找徐老太太。不一会儿,背着锄头的徐老太从地里回来了,见到杨粤生,老太太一个劲地说:“哦,弟弟来了,难得难得。” 把原本稳定的鸡毛换糖生意让给了自己的妻舅、表兄弟等,杨粤生来到虞宅镇开发鸡毛换糖的新领域。在徐云宝家住下来,每天仅三角钱的住宿费。杨粤生说住在这里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烤火,以前换洗的衣服不多,鞋和衣服被雨雪淋湿是常有的事,雨雪天气衣服干不了,只好经常用火烤干。 从徐云宝家出门不远,村口就是一条山路,杨粤生领着大家慢慢往上走。这就是杨粤生常走的鸡毛换糖之路,这条山路可以通往诸暨和桐庐,那几年,杨粤生经常在这三个县市接壤的山村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忽然,杨粤生想了起来,让妻子将车后的货郎担取来。已经是70多岁了,大家都劝他,但他坚持挑着货郎担重走一段。也许只有这样,杨粤生才真正重拾了岁月的记忆。 临走的时候,杨粤生把食用油和红包递给徐云宝,老太太死活不收。杨粤生只好往灶台上一扔,赶快离开。就要开车的时候,只见徐老太的儿子抱着两个大南瓜赶来了,而徐老太在后面也是急步追来,手里拎了一大包薯条干,一定让杨粤生带上,还说让杨粤生过年时再来抓几只土鸡回去。杨粤生也邀请徐老太有机会一定到义乌玩。 惜惜道别之情,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