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鸡毛换糖之路系列之十一:一条路·十九年·一生情
发布时间:2007-12-24 14:37
访问次数:
烂,烂不过叫花子;苦,苦不过敲糖帮。对于绝大多数义乌人来说,当年那段鸡毛换糖的历史,早已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留下一生的记忆。也许,当年出远门鸡毛换糖也是被逼无奈,但对于廿三里洛店村村民龚贤书来说,鸡毛换糖虽是件苦差事,但不管怎样的风浪,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每年正月回家都能带回200到300元的收入时,那种自豪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今年58岁的龚贤书,是浙江神力针织企业的负责人。从17岁开始,他就从农历11月出门到次年正月,每年都要在外鸡毛换糖,因为这段时间是农闲季节,每家每户都要杀鸡过年,鸡毛也很多,一年收鸡毛挣钱的机会也就这几天最好。在这19年中,他的脚步曾踏遍了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海口等地,在这19年中,他还带过20多位徒弟,如今,这些徒弟大都走上了经商办厂之路。在这19年中,龚贤书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让我们一起随着龚贤书当年所走过的路,感受一个个在鸡毛换糖的如歌岁月中留下的故事。 17岁,他走上鸡毛换糖路 龚贤书家有四个兄弟,当年家中只有一间房子,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生活特别艰苦,哥哥二十八九岁也没有娶老婆。龚贤书读初中时,刚好“文革”,许多人当了红卫兵,到全国搞串联。龚贤书则利用这个空档来赚钱。1967年,他稍作准备,就独自到安徽闯荡了。 当年,他从廿三里备足了针头线脑、发夹纽扣、生姜糖等,从义乌坐火车到杭州,再从武林门坐汽车到安吉,一直步行到安徽广德。当地人看到他小小年纪就独自出远门做生意,令人称羡。第一次鸡毛换糖,龚贤书就带回来125元钱。“那个时候已经相当不简单了,米只要一角六分一斤,猪肉五角五分一斤,鸡蛋五分一个,十五元就能过上一个好年了。”龚贤书自豪地说。 1973年12月,龚贤书带着徒弟龚光丁,到江西铜鼓山区鸡毛换糖。到了目的地,师徒两人分头行动。有一天,龚贤书刚从一个村子走出1公里,后面有一个四十来岁的人,拿着柴刀追了上来,并大声喊道:“喂,买东西!”看到男子拿着柴刀,就有一个念头在龚贤书的脑中闪过:“有人要谋财害命!”这里是深山,森林茂密,龚贤书拔腿而逃。 但看到龚贤书在跑,拿柴刀的男子也跟着跑。因为在早上,货郎担里的鸡毛不多,担子轻,因此跑起来相当快,一口气就跑出了三里远。来到了一个小村庄,龚贤书已没力气跑了,那个人就追了上来。只听那人喊道:“喂!你为什么要跑?我是来买东西的。”“那你为什么拿柴刀追我啊?”那人回答:“山里人干活,或背着锄头,或拿着柴刀,十分平常的。”直到这时,龚贤书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 鸡毛换糖在外,一怕被欺负,诸如抢劫、敲诈之类的事情;二怕红卫兵骚扰,打击“投机倒把”。这是龚贤书在鸡毛换糖中的体会。 1974年的一天,龚贤书带着徒弟,到江西铜鼓的一营林场鸡毛换糖,并准备往二营林场赶路。这时,一个40多岁的男子匆匆忙忙从林场总部跑上山,对他们说:“老乡,你们别到二营林场去做生意了。总部已打电话给二营林场,红卫兵也已追上山来,说你们搞资本主义,要没收你们的东西呢!”这人还说,自己是东阳人,在总部做木工。龚贤书他们当时也没来得及问他姓名,赶紧分头钻进了树林。 果然,十分钟后,就看到十多名红卫兵追了过来。等红卫兵走后,龚贤书继续赶路,翻山越岭,到达同修水县交界的山顶时,已是下午四点多,真是又饥又渴。两个人睡在地上,往上一看,“奇迹”却不期而至:上面的树上居然有野生的猕猴桃!“这些猕猴桃个子大,且已成熟,只要一摇就掉下来,吃起来味道真是香甜。”龚贤书说,“几十年来,这也是我吃过的最好的水果了。直到现在,每当看到猕猴桃时,我就会想到那段艰苦难忘的岁月。” 肩挑货郎担,连走六百公里 人的力量是无穷的。1975年年底,龚贤书与徒弟胡耀天来到江西井冈山边的莲花县鸡毛换糖。莲花县的鸡毛非常漂亮,而且数量足,龚贤书两人忙得不亦乐乎。在三天时间里,他俩分别收到了175公斤、150公斤鸡毛。这天是除夕,龚贤书将鸡毛晒干,次日,即大年初一,他准备挑到火车站托运。 莲花县没有火车站,需到永新乘火车,虽离永新不远,但在永新办有生产鸡毛掸子的企业,当地也有许多人在收购鸡毛。为此,火车站不给龚贤书他俩的鸡毛托运。于是龚贤书决定,只能挑上鸡毛,到安福火车站办理托运手续了。可是,一问路程:“从莲花县到安福有80公里。” 龚贤书还是下定了决心,从年初二开始,两人挑起了货郎担。龚贤书在莲花县一共收到了175公斤鸡毛,一担显然装不下,就分成两担。徒弟也是如此。但两副担子,一个人,怎么挑?一路上,龚贤书俩就将两副担子轮着挑:头一担挑出去约150米路放下来,再挑第二担,走了约300米,再回来挑第一担,第一担挑出约300米,再回来挑第二担,循环往复。因此,每走150米路,龚贤书就来回往返三次,要走三倍远的路程。 从莲花到安福有80公里,在六天时间里,龚贤书总共走了240公里。直到年初八,龚贤书才到达江西安福火车站。担子一放下,去问火车站的工作人员,顿如晴天霹雳将龚贤书打蒙了。他们回答说,鸡毛属易燃品,又有毒,不能托运。再往下一个车站去试试?无计可施的龚贤书只得挑起了两担鸡毛,赶往下一个火车站——江西分宜火车站。 安福到分宜有126公里路。这次,龚贤书遇到的不仅是路远的考验,而且遇上了红卫兵的阻拦。白天因有红卫兵,龚贤书他们就决定晚上赶路。一到天亮,再躲起来休息。 但他们的行踪仍没能逃过红卫兵的眼睛。正月初十晚上8点多,龚贤书躲在一个烧木炭的窑洞里,正准备赶路。这时,马路边有六七名红卫兵拿着手电筒在照,并问一位村民:“老表,有没有看到过挑鸡毛的人。”原来,有人看到他们挑鸡毛,早给红卫兵通风报信了。在那人回答了“没看到后”,龚贤书悬着的心才放下。 到了正月十四晚上,都已是半夜12点多了,因为一直没有进食,龚贤书已是饥渴难耐,到了一个村子,发现有一农家还亮着灯光,他就去敲门,想向人家讨点茶喝。门开了,走出一个35岁左右的男子,同时,里面也传来了小孩哭叫的声音。原来他们家刚有小孩出生。 一听要茶,老表非常客气,马上从里室拿来了。喝了茶,但肚子还很饿。这时,老表把家里仅留的一点汤圆拿了出来,并说:“明天就是元宵节,家里刚做了一些汤圆。只是生的。”“没关系,生的也可以。”就这样,老表家的三斤汤圆都给了龚贤书。虽然是生的,但龚贤书两人拿起来就吃,而且味道不错! 谢过老表,龚贤书他们继续赶路。一路上,他们的担子也是越挑越重,但他们忍着伤痛,继续赶路。连续十四天下来,龚贤书的肩膀已经发肿,有的地方开始腐烂。“十几天衣服没有换过,衣服都粘在肉里,拉都无法拉。”龚贤书回忆说。直到正月十八,龚贤书才赶到分宜,这一次,他们终于乘上了到义乌的火车。 从江西莲花县到安福,再到分宜,80公里加126公里,总共是206公里路,加上往返三次,真正走过的路为618公里,龚贤书一共挑了17天,这可以说是龚贤书的千里肩挑鸡毛路。 在外奔波19年,带出徒弟20多人 鸡毛换糖是一个内部相对封闭的行当,一般人很难进入这个队伍,因此,老货郎只收自己最要好的亲戚朋友当徒弟。当年,在没有师傅带领的情况下,好强的龚贤书就是独自掌握了鸡毛换糖本领的。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龚贤书已积累了丰富的鸡毛换糖经验。每次回来,他都能赚回二三百元。当时,看到龚贤书赚到钱后,乡里乡亲都希望他能带一下自己的子女。龚贤书认为,带人一同去鸡毛换糖,自己的生意肯定要受到影响。“自己也是出身贫寒,知道穷日子难过。凡事开头难,自己当年单枪匹马出去闯荡,吃了不少苦。一联想起自己当时的苦难历史,我眼泪都要流下来。别人求你,也想赚点钱。可是,钱是赚不完的,就带上吧!”龚贤书说。 苦难是精神力量的生长点。看到龚贤书乐意带着大家一起出去赚钱,大家都高兴。于是,大家都跟来了,越带越多,只要有人要求,龚贤书都收下,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徒弟来培养。龚贤书说,他一般外出鸡毛换糖时都要带上徒弟,到江西奉新、高安、永新等地时,一次就各带上三名徒弟。徒弟一多,到了当地就分几组走,然后定在一个地方相聚。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鸡毛换糖,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龚贤书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先后跑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海南等地。在十九年里,他一共在外面过了十七个农历新年;这十九年来,他前前后后一手教出了二十多个徒弟;这十九年来,虽然历经磨难,但不管经历如何,他迈向生活的那盏希望之灯始终照亮着,它教会了人们,要走属于自己的路。 一段鸡毛换糖的历史,就如一只混装的五味瓶,韵味深长,回味一生。它时刻在鼓舞着人面对生活,即使岁月再残酷,道路再泥泞,都会教导我们走下去,直到阳光明媚,春暖花开。鸡毛换糖结束后,龚贤书先后到广东、福建、新疆等地经商,现已办起了一家年纳税达200多万元的企业,今年纳税有望突破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