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6-05 07:58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被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的《资治通鉴》,是“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它是北宋大学士司马光花费19年心血撰写成的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贯穿1362年历史,是堪与《史记》相媲美的又一创举。千百年来,有3个义乌人与这部鸿篇巨制交织碰撞。
“儒林一杰”黄 :为《资》题跋
义乌籍人士黄 ,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在《资治通鉴》的原稿上有他的亲笔题跋,全文如下:
“温公(司马光)于通鉴书晋永昌元年事,视此尤为详备,此特其初稿耳,而作字方整,不为纵逸之态,其敬慎无所苟如此,宜其十有九年始克成书欤。今之文人,类以敏捷为高,贵轻扬而贱持重,使温公复生,未必能与之相追逐也,展玩之余,惟有掩卷太息而已,至正元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后学黄 书。”
综观黄 的题跋,运笔如行云流水,文约事丰,对司马光的治学精神极感钦佩,并为后人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浮躁心态感到痛心与惋惜。书法也功力独到,自成一体。粗粗一看,运笔似乎不甚经意,细细品味,却“自有一种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天趣于平和之中的神韵。”
黄先生为何能在史学上最负盛名的《资治通鉴》原稿上题跋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黄 生活在元代,离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宋代,相隔时间并不长;二是他文思敏捷、博学多才,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当时,四海之内,上门求文拜师者络绎不绝,因而完全有资格在《资治通鉴》上题跋,当然也有可能是国史馆主动邀其题跋;三是他在史学上多有建树,至顺二年(1331),黄 应召进京入朝,调任翰林应奉,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至顺八年(1349),朝廷又下诏编修《后妃功臣列传》,并任其为总裁官。在此期间,黄 遍寻史料,而对《资治通鉴》又特别敬仰,于是欣然在其上题跋。
为了影印黄 的题跋,《义乌市志》主编吴海潮等人上演了一出“万元难买一拍,得来不费一分”的好戏。前年4月,他们一行人到北京国家图书馆要求影印,按照常规,影印一拍要80~160元。编辑部的人为了求得这一资料,预备出最高价160元,但图书馆方面说“你出一万六也不行”,因为当时地下书库与地面温差太大,一上一下对古籍善本保存极为不利,据专家测定要使古籍“折寿”70多年,编辑部的人费尽口舌也无济于事。直到去年,在方志专家仓修良先生的鼎力相助下,他们才了却了这一夙愿。
史学家吴晗:为《资》标点
义乌还有一位人士与《资治通鉴》有着莫逆之交,那就是为它标点的吴晗。
1954年冬,毛泽东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对义乌籍的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边说边亲自把标点《资治通鉴》的重任交给吴晗,不久,他又向吴晗提出:“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
吴晗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找到了清人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但此书需要改绘。毛泽东便把此任务也交给他来组织。
同年10月,吴晗在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召集范文澜、翦伯赞等专家讨论标点《资治通鉴》和改绘《历代舆地图》的工作,并成立了相关小组。
面对卷帙浩繁的巨制大作,吴晗召集全国一流文史专家从事这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心血积累,1956年,标点过的《资治通鉴》正式出版。从此,在毛泽东住所的藏书中,又多了一部由吴晗等人组织标点的《资治通鉴》平装本,此书伴随他走过了后半生的旅程。同时,在吴晗等人的努力下,此书复制出版,化身千百,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农民骆春生:挑战胡注《资治通鉴》
除了黄 、吴晗这两个名人外,义乌更有一名不见经传的村民,就《资治通鉴》的技术问题与大人物较真,他叫骆春生。
骆春生只有初中文化,平时爱看书,他不崇拜权威,大胆地对胡注《资治通鉴》“挑刺”。全面注释《资治通鉴》并有杰出成就的,要首推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简称胡注。胡注《资治通鉴》以“精密”而享誉古今,自1987年出版以后,短短几年时间,已重印5次。
骆春生根据二十五史,对《资治通鉴》缩印本的干支、文字、断句等方面的不足,作了全面的比照,发现了2000多处错误,于是,他撰成干支勘误696条,文字勘误738条,断句错误550条。他把这些错误汇集起来,集撰成《资治通鉴缩印本勘误》,送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人非常佩服他,与他保持了书信往来。
前不久,骆春生在一次事故中不幸遇难,这让《义乌市志》的主编吴潮海非常痛惜,因为骆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义乌人与《资治通鉴》的三次亲密接触,反映了几代义乌人的聪慧,也是金华自古就有“小邹鲁”之称的又一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