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院士故乡行
发布时间:2007-06-05 07:58
访问次数:
家乡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开了。一丛丛、一束束,花艳如火,情浓似血。
应家乡人民的热情邀请,在繁花似锦的季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朱位秋教授踏上了回乡的路,向故乡人民介绍他这40年来研究“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艰辛历程和基本学术思想,并由此寻觅青少年时期留下的串串足迹。
(一)
奔驰中巴车跨过了南门大桥,穿过了白彦山麓,进入气派不凡的校门,在朱位秋眼前展现的是一所全新的学校。而排列在道路两侧的杜鹃花,也正吹着红色的小喇叭欢迎着自己的校友。
五十多年弹指间,义乌中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旧貌换新颜,万千学子从母校走出,遍布五湖四海。而朱位秋便是这久负盛名的学校走出的第一位院士。1953年,朱位秋从义乌中学初中毕业。在进入义中时,他以全班第一名成绩考取;在走出义乌中学时,他也是该校惟一被杭一中录取的学生。之后,他读完了大学,成了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2003年11月,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母校留给他的记忆是久远的。朱位秋一边走,一边看,那拔地而起的幢幢新房,让院士不住赞叹。
在母校师生的盛情邀请下,朱位秋院士走上了讲坛,给全校几千名师生讲述了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讲述了他的“随机振动”理论,也讲述了当年在义中寒窗苦读的经历,以及对母校未来的畅想……
“我是义中的校友,这次能够回母校讲学,能够回家乡访问,自己有着说不出的激动。当年在义中学习时,自己各科成绩几乎都是5分(当时采取5分制),就是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间隔了半个世纪,两代校友间的交流却如此的亲切,思想的火花在互动中不断迸发。现场的学生踊跃给当年的校友提问,而朱院士也总是有问必答。
有学生问,这么多年不辍从事研究,朱院士的动力来自哪里?“做学问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干事业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世界上许多发明,也都是好奇心使然。”
有学生问,朱院士能研究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自信心来自哪里?“自信心靠从小培养。在小时就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科学的方法加上脚踏实地,最终使自己做出成绩。”
讲完课,朱位秋又来到高三学生班级,他们是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朱位秋的讲学风采的。每到一个班级,朱位秋都鼓励大家要正确面对高考,不要成为考试的奴隶,要注意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他的话总能带来掌声一片。
(二)
作为一名游子,朱位秋深深地为家乡的繁荣兴旺感到骄傲。他说,只要提起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几乎无人不知。义乌有个大市场,“富有”也成了义乌人的代名词。一代代义乌人就是用血汗和美德铸造了义乌美好的知名度。
走出义乌中学的校门,一路景色如画,更让朱位秋赞叹的是,城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在不断长高长大。朱位秋说,他所研究的“随机振动”理论,在建造高楼大厦、“彩虹”飞渡中都有应用。在建设家乡中,他的这一理论也大有用武之地。
漫步在商城街头,朱位秋的记忆闸门也由此打开。他说,当年因家境贫寒,自己很小就跟随父亲卖鱼苗,足迹遍布城乡各地。如今,所到之处,却再也找不到过去走过的路了。自己的一些亲属,一些儿时的同学,都通过种植、加工、经商等走上了富裕之路,他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参观了城区,朱位秋兴致不减,又马不停蹄地游览了双林寺、朱丹溪陵园。在双林寺时他说:义乌可供观光的风景还太少,双林景区的建成,相信会给义乌注入新的活力。在朱丹溪陵园,朱院士则说这儿不仅风景迷人,更迷人的还是景区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片言只语,无不浸透着对家乡的深深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