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记我国著名石油化工专家王松汉教授
发布时间:2007-06-05 07:58
访问次数:
又一次接到王松汉教授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他主编的《石油化工设计手册》已经出版,这是一部约1000万字,对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具有实用价值和权威性指导作用的国家重点书籍。
作为我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专家,他工作的繁忙可想而知,但他却心系家乡建设发展,时不时打个电话向笔者询问义乌的发展状况。他还是北京义乌同乡会的发起人之一,且连任同乡会理事,前几任市领导在北京开同乡座谈会时的在邀专家之一,为了义乌的发展他献计献策,并一再称,只要家乡需要,他将不遗余力——其拳拳之心实属难能可贵。
王松汉是义乌佛堂头甲村人,现为我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专家、一级教授、总设计师、国务院工程建设参谋机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化工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理事、《石油化工》、《化工进展》和《乙烯工业》杂志编委并享受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王松汉研究的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的核心,乙烯装置生产的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和三苯(苯、甲苯、二甲苯)是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乙烯产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主要标志。他发明了分凝分馏塔,为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雏鹰有志
少年贵有鸿鹄之志,王松汉就是少年有志之人。他从小学习就很勤奋刻苦。12岁佛堂稠南小学毕业时,在老师的鼓励下毅然报考了当时浙江省最好的中学——杭州初级中学。当时杭州初级中学在整个华东地区录取只不过150名学生,王松汉以优异的成绩考中。《浙江日报》当时也刊登了被录取者的名单,这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义乌引起了很大轰动。当时读书人本来就不多,在佛堂能上大成中学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更何况是上省城求学,对于农家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王松汉一时成了学校和家乡的骄傲。
带着亲人和学友、师长的希望,12岁的王松汉离开了家乡,远赴杭城求学。对于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孩子,遥远的路途相隔使小松汉孤寂无比。但小小年纪的他不忘恩师父母的嘱咐,从没忘记过努力学习。
成绩优异的王松汉一直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但命运却在他面前摆了一道深坎。在“杭初”读到二年级时,王松汉家道中落,再也供不起他上“杭初”的昂贵学费。他面前摆了两条路,要么和其他孩子一样休学在家,要么转学到佛堂大成中学,家里也还可以支持一些时日。王松汉选择了后者,大成初中毕业,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金华一中。之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
上大学后,王松汉更加懂得了要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因为当时我国的发展落后于别的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在当时的大学生心中是块痛心的伤疤。为了这一信念,王松汉埋头苦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国著名大学教授顾毓珍先生当时教他“化工原理”,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王松汉对化工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化工原理学习经验,于是王松汉写了一份学习总结,结果受到顾教授很高的评价,并在全班推广他的学习经验,同时让王松汉上讲台为班里同学进行学习辅导。现在提起顾教授,已是一级教授的王松汉还是一脸的感激。王教授说:“学生时代遇到的一个个好老师,就是人生中一块块不能或缺的里程碑,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位,都没有我王松汉的今天。”
翱翔蓝天
1961年,王松汉大学毕业了。当时石油科技方面我国是刚刚起步。学了一身本领的王松汉分配到了化工部第一设计院。科技人才的缺乏,使刚毕业的王松汉很快就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王松汉通过不懈努力,工作成果显著。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好,加上心理上不再有过多的压力,王松汉更加勤奋,荣誉接踵而来。相继被评为“技术革新能手”、“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在技术方面,王松汉被升任为总设计师,并获得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先后在燕山石化公司、山东齐鲁石化公司、大庆石化总厂等特大型石油化工装置改扩建中担任总设计师、技术负责人。曾设计特大型(投资三亿元以上)化工厂三个。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石油化工专家”的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对有特殊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成就和荣誉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努力和全身心的付出才能得到丰硕的成果,而光环的背后,有谁知在40余年中,他早出晚归,每天工作近12小时,从来没有节假日和休息天。而今,年已60有余的他,仍一如既往地工作着。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们的工作强度连外国朋友看了也惊叹不已。
1990年,为了提高大庆石化总厂的乙烯装置的生产能力,国家曾组织专家分析。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厂方的专家教授一致同意王松汉提出的改造某几个塔即能提高生产能力的方案,并建议由他负责完成。由设计到制造直至建成开车,期限为5个月,而通常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年。他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实施,加班加点日夜奋战。但因为时间太紧,在设计和制造的质量上有点缺陷,要他赶到现场解决。塔高入云霄,令人望而却步,当时的他已年过半百,且患有高血压症,但他还是咬着牙关,三番五次从直爬梯爬上塔顶,检查设备制造和安装质量。经过逐一检查和更正,最后他在验收证书上签了字。结果开车一次成功,各操作参数比设计还好,获得了石化总厂的奖励,并在全国乙烯装置年会上及相关杂志上介绍了这一经验。
恪尽职守
我国的石油工业正在兴起,离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石油化工战线上的工作人员作出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我们石油化工设计战线上的技术人员,更是责任重大。王松汉所在单位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设计公司,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主要负责全国重大项目的设计任务,也参与国外项目竞争。王松汉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决策者,因此肩上担子更重。有时为了讨论装置规模、技术路线及原料方案等经常废寝忘食。王松汉深切地体会到设计一条路线、决策一件事都是事关重大,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血汗。
在燕山石化总厂乙烯装置改扩建工程中,为了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及时解决乙烯装置的改扩建方案,全国各地专家云集在燕山石化总厂,一连几周讨论到深夜,分秒必争,呕心沥血,费尽心机。因为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若技术方案不正确,会使操作费用增加,建设周期延长,以致花费大量投资而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样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经过长达两年半的设计和建设,结果燕山石化乙烯改扩建工程投产一次成功,实现了“投资省、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的预定目标,该工程成为全国石油化工系统学习的典范。该工程的总体设计和乙烯装置的设计分别获国家金奖和银奖,首都各大报纸和广播电台对此工程进行了多次报道。作为总设计师、技术负责人的王松汉内心感到无比的高兴,因为经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元的资金。
1995年,王松汉和他的同事去美国鲁姆斯公司审察美方的设计方案,他和他的同事们每天连续工作到深夜,从没有休息过一天,直到最后一天离开美国,仍然工作到深夜三点钟。本该三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就在他们没日没夜的劳动下缩短到了两个星期。在美国的几个星期里,从没想过要看看美国的山山水水,想的只是工作,让一向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感叹不已。因为美国人公私是绝对分明的,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的规定是死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宝贵的,在自己私人的时间里,他们不可能给公家办事。但在美国连续的工作对王松汉来说并不是结尾,回国还有将近20个小时的飞机。回到国内王松汉还是没有休息,对于他来说,这又是一项新工作的开始,总结、报告等一大堆繁重的任务正等着他。
老骥伏枥
由于王松汉经常协助一些石化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并且已从事设计工作40余年。因此,北京市政府、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化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有关重大的石油化工会议都邀请他以专家的身份参加。同时他也是北京市、中国计委、中国石化总公司的专家组成员,经常讨论和决策我国石油化工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王松汉长期从事石油化工装置的设计工作,在乙烯装置方面更有经验。而一个国家的乙烯发展水平象征着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乙烯是石油化工工业的关键产品和重要原料,因此上至国家计委,下至各工厂及有关设计和建设单位,前来咨询技术难题的络绎不绝,各出版机构也稿约不断。在百忙之中,王松汉完成了《乙烯装置技术》、《石油化工工艺学》、《板翅式换热器》等著作共1000万字;并发表了《我国乙烯发展方向》、《燕山乙烯装置改扩建的设计思想》、《概述我国乙烯装置改造》、《铝多孔表面换热器传热研究》等40余篇论文。有的文章在国际会议上宣读并发表,有的被国外杂志转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已花甲的王松汉教授仍在为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他说:“我国石油化工工业需要大力发展,更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作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我为我能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作一些工作而自豪,我还会用我的余生为我国石化工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同时我也用我一生的求索告诉后来人,成绩的背后是汗水,是不懈的努力,是超人的毅力,更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了我所热爱的事业奋斗一生,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