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82000000/2011-427360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2011-06-3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07-08-31 01:4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一、“九五”期间邮电通信建设回顾
“九五”时期,我市邮电通信建设部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依托大市场、大流通,围绕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敢于举债建设,规模投入,使我市通信事业取得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建设上取得了多项全省性、全国性领先项目的突破,通信能力已能基本适应市场需求,并且一大批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始实施,有部分已建成投产,信息市场得到初步培育,信息化六大要素体系培育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其中电信投资7亿元),先后建成了全国首个县级市Internet节点,全省首个农村光纤接入网、全省首个虚拟网、全省首个乡镇级电视电话会议网、全省首个县级市信息平台等。商业网、接入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全省率先得到应用,基本建成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乡乡通光缆、村村通电话的具有通信能力强、业务类别多、运行效率高的现代化电信网;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全境的移动通信网,并正在向集话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通信的现代信息网演变。当今世界上的先进通信技术在我市都已能提供,基本满足了市场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通信业已逐步迈向适度超前阶段,从原来的“瓶颈”制约转变为适度超前满足状况,通信网业务已从提供单一的话音业务向提供多媒体信息业务演变。
1.局所建设方面:建成邮政大楼、宾王电信枢纽楼、江东市话分局和青口、荷叶塘、柳青、佛堂、苏溪、植林、下骆宅等地的局房,层高26层的宾王通信发展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建成移动A网基站13个,G网基站50个,微蜂窝基站20个,信道总数已达4198个,其中数字信道3608个,模拟信道509个。新增局房面积45000平方米,宽带中心大楼、通信市场二期工程已破土动工。
2.电话网建设方面:
(1)加快交换机改造扩容,采用S—1240、C&C08等机型的交换设备,淘汰落后的通信设备,“摇把子”电话被全部消灭,实现全市792个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实现中国小商品城针织市场、望园市场、宾王市场及家电市场等市场内摊位电话、磁卡电话、公用电话等一体化服务,基本形成市话“一中心、三分局”,农话四母局向其他乡镇延伸的交换服务网络。全市城乡电话交换设备突破23万门,达到23.9万门,较“八五”末期新增18万门,其中市话容量11.9万门,农话12万门。各个乡镇交换设备都已具备提供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业务的功能,我市的综合通信能力已有极大提高。
(2)建成本地SDH传输网,形成全区和全市的双回路传输中继路由,并已建成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国家沪金南穗光缆工程义乌段完工,使义乌通信网直接进入国家骨干通信网。
(3)建成A网、G网、B网移动通信网,在139网号的基础上,开通138、137、136、135等新网号,移动运行模拟,数字两大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市23个乡镇,并实现了全国32个省(市)、300个地(市)和1200个以上县市联网和自动漫游,并开放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自动漫游业务。
(4)加快现代通信工具在农村的应用进程,提前计划三年零四个月建成“电话市”,15个乡(镇)达到“电话乡(镇)”建设目标,建成292个“电话村”,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有了迅猛增长,突破15万门,达到15.35万户,较“八五”期末新增12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23.45户/百人,比“八五”期末上升了17.68个百分点;市话普及率达到60.25部/百人,比“八五”期末上升了16.52个百分点;电话普及率达到33.87部/百人,比“八五”期末上升了27.28个百分点。
3.邮政网建设方面:
完成邮政储蓄绿卡通存通兑计算机网络建设,实现全国联网;建成邮政营业窗口“一台清”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发了邮购配送、牛奶投递、点对点直递、商函广告、速递礼仪、代理保险等新型业务;建成邮政自办局所21处,邮政报刊综合服务亭36个,邮路32条,城乡投递路线50条,邮政触角伸及全市各个角落,基本形成了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邮政通信网络。
4.信息网建设方面:
(1)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上,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开通县级因特网节点,以后又大力实施电话网升级改造,推进电话网向多媒体信息网的演变进程,加大SDH、N—ISDN、接人网等技术的应用,建成并开通义乌公众多媒体信息平台、商业网、网上股票交易系统和全市乡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建成本地DDN数字数据网和分组交换网,建成并开通光纤接入网光网络单元(ONU)160个,为宽带通信业务入户应用打下了基础,分组交换、DDN、传真存储转变、职、hltemet、WAP、可视电话、“一线通”等新业务都已投放市场,提供的业务和种类十分广泛,internet用户从无到有,已发展到2000年年底的7620户,在“九五”后二年中实现成倍增长。
(2)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建成并开通“商城信息”、“义乌通”、“招商引资”、“乡镇企业”等信息库。其中“商城信息”的开通成为全国小商品“信息中心”建设的关键基点。1999年末建成并开通“中华商埠”搜索引擎,为全球客商提供商业信息检索服务,并于2000年10月开通“中华商埠”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小商品市场交易手段划时代的飞跃,提供网上交易平台服务。
(3)、加强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培育,通过与高校联办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信息网络展示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上网操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等多种形式,积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
(4)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1998—2010年)》,确立长远发展规划目标,制定信息化工程招投标管理规定,为信息化提供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
(5)成立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承担网络系统集成、工程设备安装以及信息设备的销售、软件开发等任务,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打下了良好基础。信息化应用工程方面,与社会相关部门加强联合建设,已初步建成金融网、科技信息网,ATM宽带多媒体教育网、交警监控系统等应用系统和十大信息化应用工程项目已全部启动建设,我市信息产业已得到初步培育。
经过“九五”期间的艰苦努力,我市的通信业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市现有的通信能力的信息化宽带、高速和应用水平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不足;网络运营效益低;通信网络有待进一步更新、改造、优化;通信网络的业务供给和业务需求还不十分适应;移动电话网络质量需提高。因此“十五”期间我市的通信网还有待于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各个层次的通信网路的覆盖面有待于扩大,通信网路的结构有待于优化,通信的新业务有待于开拓和发展。
二、“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方针,坚持超前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思路,增加投入,避免重复投资,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2.基本原则
义乌通信业发展应遵循面向开放的国内外市场,积极参与竞争,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市场性原则;建设、开发和利用通信网络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效益性原则;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资金、资源和市场等多重约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义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中国电信为主导,合理配置通信网络资源,适应本地多种业务的需求,防止重复建设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3.义乌市通信网2001—2005年发展目标和任务
加速向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及个人化通信网的发展速度,基本建成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大力发展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GSM网),优化、完善模拟移动电话网,使我市通信网全面实现现代化;充分满足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基本形成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进程,使义乌信息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建成“数字义乌”城市,达到现代化义乌“信息港”的建设目标。
到2005年义乌通信网主要发展指标:
固定电话用户总数:30万户;
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0.26线/百人;
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总容量:45万门;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40万户;
移动通信容量:55万门;
移动电话普及率:53部/百人;
Internet注册用户数:15万户;
ODN网用户总数:800户;
帧中继用户数:600户;
宽带业务用户数:6.5万户;
全市通邮里程:3160公里;
人均用邮量:15件/人。
4.邮电通信网
(一)局所建设
在用户密度较大的市中心新建一模块局,在义北、义东、义南、义西等热点发展区域根据条件各新建一个分局,新建局所面积应控制在15亩—30亩之间;城区主干光缆在各分局之间分别敷设256芯光缆,保证每个局所有两条不同方向的主干光缆出局,以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ONU到用户的引入线长度应在200m内;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ONU的服务半径应在400m内;单纯的远端接人网ONU机房使用面积约在15—40平方米左右。对于那些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机房使用面积应不小于15M2,比较重要的、最有可能增开新业务的节点,在机房征地建设时,可适当考虑在100M2左右,对于少数可能作为业务汇接点的机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面积可以适当考虑在300M2左右;城区至卫星镇中继通信管道规划以6孔(管块)为主,涉及城市边缘地区的中继管道考虑敷设12孔,中继通信管道亦敷设在城市公路中。根据有关选址原则,具体局所设置如下:
市中心:广场局,挂宽带业务中心(第三汇接局);
城南:徐江局,挂城南分局;
城西南:开发区局,挂城南分局;
城西:城西局,挂新马路分局;
城西北:北苑局,挂新马路分局;
城北:城北局,挂宾王分局;
城东北:福田局,挂宾王分局;
城东:城东局,挂江东分局。
力争建成市民广场宽带中心大楼,建成江东市话二分局、福田市场市话分局、城东市话分局、城西市话分局、北苑市话分局,形成我市电信通信“二中心、六母局”的格局。建成移动通信交换局1个,新建基站及交换机用房4000平方米,新增基站20个,基站数达到92个。
(二)网络建设
积极采用ATM和SDH技术,在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基础上,加快宽带化接入建设和宽带化应用,全面建成光同步数字传输网(SDH),普遍实现“干兆到园区、百兆到大楼、十兆到用户”,基本形成我市区域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完成“最后一公里”带宽建设。按现代化城市规划“每0.5平方公里设置一个邮政服务网点”的要求,到2005年在城区建成邮政服务网点70个,推进户箱工程,开办“网上邮局”,建成全国联网的邮政储蓄服务系统,建成集实物传输、信息交换、货币流通为一体的“三网合一”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络,使义乌邮政的电子化水平和服务水准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
(三)交换容量建设
城乡电话交换容量突破45万门,其中25万为宽带通信交换容量,20万为窄带通信交换容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无线市话通信网。“十五”期间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建设,需扩容移动通信交换设备,全市移动通信容量达到30万门,电话用户线缆突破40万线,使机线能力达到及时满足通信需求。
(四)在为社会提供语音通信普遍服务同时,大力推进数据通信、图像通信、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全市乡(镇)普遍达到电话乡(镇)的建设要求,基本实现市区“户户通电话”,农村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全市电话用户突破30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40.26线/百人;移动电话用户突破4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3部/百人;因特网用户注册率突破15%。
5.信息网
(一)信息网络
加快全市宽带、高速、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局域网的建设,推进应用网的普及;逐步推进“三网合一”进程,同步扩展义乌多媒体信息平台,建成我市信息枢纽;在信息网络、平台、枢纽的建设水平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全而实现“数字义乌”的城市信息化发展目标。
(二)信息资源开发
基本完成要素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着重做好小商品市场信息的开发利用,完成“中华商埠”全国知名站点的建设要求;推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的应用,建成中国小商品信息中心、网上交易中心,全面建成义乌网上小商品市场,致力建成全球小商品电子商务中心;加快综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为社会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
(三)信息技术应用
重点完成十二大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的建设,即:宏观经济决策辅助系统工程(金宏工程)、电子商务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工程、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工程、金融信息系统工程、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系统工程、公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财政税收信息系统工程、科技、卫生信息应用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农业综合信息系统工程、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工程。努力跟踪最新科学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在我市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工作,从通信业自身和小商品市场的业务开始,逐步发展到证券、金融等行业并最终扩展到政府、企业、商贸以及一般消费者,建成中国小商品信息中心、网上交易中心和全球小商品电子商务中心。
(四)信息技术和产业
大力培育计算机软件业和网络系统集成业,将“通信市场”建成为在我省有较大辐射影响的专业市场;大力培育我市的信息服务业,基本形成我市的“信息市场”,充分发挥域内外信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力争信息设备制造业取得突破,期末我市的信息产业具有一定规模。
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关键是要树立高起点、高标准、超前发展的观念,立足本市,与我市的城市化进程相配套,适应需求、注重实效,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打破系统和部门的界限,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和各行各业的积极性,理顺通信现代化建设的各种关系,积极培育社会各界群众的信息化意识,加强信息化教育,壮大计算机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部门加快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信息化体系要素的培植。
6.邮政通信网规划
(一)邮政现状与回顾
自1998年8月邮政独立运营以来,义乌邮政积极更新观念,大胆开拓,不断推陈出新,在保证邮政八大传统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邮政通信的高科技含量,开发服务新品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完成了邮政储蓄绿卡通存通兑计算机网络建设,实现全国联网,可在所有加入全国网的邮政储蓄网点通存通兑;建立了邮政营业窗品“一台清”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发了邮政配送、牛奶投递、点对点直递、商函广告、速递礼仪、代理保险等新型业务;邮政通信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市建有邮政自办局所21处,邮政报刊综合服务亭36个,邮路32条,城乡投递路线50条,邮政触角伸及全市每个角落,基本形成了适应义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邮政通信网络。
(二)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主席“发展现代化邮政,满足社会需要”的指示,认真贯彻厉志海书记在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精神,依靠科技兴邮,加大邮政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邮政通信能力,改善邮政服务质量,为义乌社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三)主要目标到“十五”规划末,建成集实物传输、信息交换、货币流通为一体的“三网合一”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络,使义乌邮政的电子化水平和服务水准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1)按现代化城市规划“每0.5平方公里设置一个邮政服务网点”的要求,到2005年在城区建成邮政服务网点70个,最大限度完善邮政服务功能,方便市民用邮。
(2)从提高现代化城市品位的高度出发,加快推进户箱工程建设,使城区每户居民都拥有一只邮政专用信报箱,在此基础上,力争在每个规范的住宅区建成社区邮政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方便及时的社区和家政服务。
(3)加快城乡投递网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报投提速,实现主要报刊、信函在主要乡镇、村的当日速率达到95%以上,全市通邮里程达到3160公里。
(4)建设“电子邮政工程”,开发具有邮政服务特色的电子商务系统和物流配送业务
开办“网上邮局”,在网上办理集邮、订报、汇款、邮购等邮政业务,提供业务咨询,受理用户投诉和建议。
加快开发利用邮政信息资源,建立适应现代化通信需要的名址库等数据库系统,为用户及时提供生活、经济、技术、文化娱乐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加快邮政储蓄绿卡发卡及ATM自动柜员机安装工作,建成以计算机为主、以二十台ATM机为辅的全国联网的邮政储蓄服务系统。
积极参与集信息、资金、物流三网于一体的全国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建设,为义乌邮政进入国家邮政电子网奠定基础。
(5)在确保传统业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型业务,满足社会需求
努力做大中邮邮购义乌配送中心规模,充分利用中国小商品城的货源优势和邮政实物传递网、信息网、金融网“三网合一”的网络优势,大力开展面向全国的物流配送业务,为推动义乌经济发展尽心尽力,力争“十一”规划末邮政商品配送总额达3亿元。
发展方便居民使用的新型通信载体,如账单式信函等,促进信息交流,到2005年使全市人均用邮量达到15件。
加深与保险、电信、社保等部门的合作,持续发展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发养老保险、代缴话费等“代”字业务,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争取和更多的部门合作,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方便人民生活。
课题负责人:王家森、杨英群
主要执笔人:金洪昭、陈渊、张海英、陆立权
课题组成员:王家森、王建林、冯舒拉、扬英群
傅江虹、李东方、李日红、周乐群
虞望圣、毛新良、宣国庆、金洪昭
楼海虹、王焕中、虞晓萍、金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