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索引号:

    330782000000/2011-427367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 成文日期:

    2011-06-3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五”计划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07-08-31 01:4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指标名称

2000

实绩

2002

目标

二年年均

增速 ()

2005

目标

三年年均

增速 ()

五年年均

增速 ()

全市总人

(万人)

66.84

71.8

3.64

80.0

3.67

3.66

人均 GDP

(美元)

2145

2482

7.57

3131

8.05

7.86

全市 GDP

(亿元)

119

147.9

11.5

207.9

12.02

12.0

工业增加值

(亿元)

53.7

66.7

11.4

94.0

12.1

11.8

GDP

()

45.1

45.1

45.2

工业总产

(亿元)

255.8

320.0

11.8

450.0

12.04

12.0

 

   

   

项目名称

1995

九五时期

十五时期

实绩

2000

实绩

年均增幅

()

2002

目标

2005

目标

年均增幅

()

一、工业总产

137.5

255.8

13.2

320

450

12.0

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企业

18.2

34.0

13.3

48

80

18.7

二、工业增加值

32.6

53.7

10.5

66.7

94.0

11.8

三、外向型经济

 

 

 

 

 

 

全社会出口交货值

11.3

28.0

20.0

48.3

56.3

15.0

工业品出口交货值

7.5

16.2

16.7

21.4

32.6

15

自营出口额

(万美元)

2488

10623

33.7

14050

21400

15

三资企业数

20

60

24.6

100

160

21.7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638

757

3.5

1000

522

15

四、技改投资

 

 

 

 

 

 

 

   

   

   

        表二

        义乌市工业经济“十五”发展计划

项目名称

1995

实绩

九五时期

十五时期

2000

实绩

年均增幅

()

2002

目标

2005

目标

年均增幅

()

技改项目

10

13.2

5.7

15.4

19.4

8.0

高新技术企业

6

17

23.2

40

100

42.5

五、开发新产品

 

 

 

 

 

 

省级以上

8

18

17.6

50

90

38.0

六、规模企业

 

 

 

 

100

 

亿元以上

1

5

38

10

20

32

五仟万以上

5

15

24.6

40

80

39.8

七、国家级名牌

 

 

 

2

3

 

省级名牌

 

11

 

18

27

19.7

金华市名牌

 

35

 

50

70

14.9

八、工业园区

开发面积 km 2

 

 

 

 

58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背景分析

    (一)发展现状

    九五”以来,义乌工业按照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的要求,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逐步形成了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努力将我市工业发展成集约型、效益型、外向型的现代化工业。我市工业在“八五”时期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和“九五”初期全国经济景气度普遍低迷的大环境下仍有所提高,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问。

    (1)工业经济总量保持适度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

    九五”时期,义乌市工业经济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据统计,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55.8亿元(因统计口径原因,本文数据均采用调整后的现价),比“八五”期末1995年的137.5亿元增长86.0%,年均递增13.2%,增幅比“八五”期间回落了41.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也稳步提高。200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53.7亿元,比1995年的32.6亿元增长64.7%,年均递增10.5%;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40.1%上升为2000年的45.1%,上升了5个百分点。

    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整体效益逐步改善。2000年全市168家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3%;产品销售产值32.9亿元,产销率96.9%;实现销售收入36.7亿元、利润10956万元、利税25513万元。而1995年299家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4%;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利润2747万元、利税8329万元。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九五”以来,工业企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剧,由“八五”时期粗放型量的扩张向集约型质的提高方向转变。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截至2000年6月底,全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共完成改制企业182家,改制面达99%。盘活存量资产18.32亿元,出让净资产3.28亿元,盘活土地存量165万平方米。通过“三买断一保障”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企业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和优化,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经股份制改造后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以一种全新的机制走上了现代企业的轨道,使工业企业的活力、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0487家,比“八五”期末1995年的12274家下降了14.6%。国有经济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个私经济、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则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个私工业已成为我市工业重要的经济支柱;国有集体企业由1995年的490家下降到2000年的83家,减少了十分之八,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比重由1995年的4.0%下降到2000年的0.8%;而股份制企业由1995年的6家猛增到2000年的128家,增长了20倍;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由1995年的20家增加到2000年的29家,增长了45%;而个体私营企业由1995年的11346家减少到2000年的10230家,下降了9.8%。2000年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工业产值3.46亿元,比1995年下降80.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3.0%下降到2000年的1.35%;股份制企业、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分别由1995年的0.5亿元、4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22亿元、11.78亿元,分别增长了17倍和195%;而个体私营企业工业产值由1995年的109.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24.4亿元,增长了104.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79.7%上升到2000年的87.7%。

    在经济结构变化的同时,行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重点骨干企业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九五”以来,我市工业围绕“兴商建市”的战略方针,以市场为依托,逐渐形成了服装、针织袜业、拉链、饰品、毛纺、彩印包装、机械五金、食品等八大优势行业,涌现了如蜜蜂味精、华川纸业、浪莎袜业、能达利衬衫、新光饰品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初步改变了我市工业“小、散、低”的原始发展状态。据统计,2000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产值34亿元,其中服装工业7.32亿元,占21.7%,食品工业3.53亿元,占10.4%,纺织工业5.11亿元,占15.1%,三项合计占47.2%;而1995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这三项合计仅占44.2%。重点骨干企业进一步发挥优势,一批经济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企业相继涌现。到2000年底,全市有大型企业l家,中型企业7家,工业产值1亿元以上的有3家,5000万一1亿元的有8家,1000—5000万元的有66家。

    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块状特色和优势也日益明显,如稠城的针织,义北的服装,义东的小百货、义西的小五金、义南的皮革,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地市场。2000年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乡镇有7个,比1995年增加1个,其中原稠城镇的工业产值超过40亿冗。

    (3)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九五”以来,我市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经济外向度明显扩张。到2000年12月底,全市共有47家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比上年增加了32家;2000年自营出口总额10623万美元,全社会出口交货值28亿元,其中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6.2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327%、148%、116%。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建立了项目库,多次参加外经项目洽谈会,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2000年全市新增“三资”企业38家,到2000年底全市共有“三资”企业78家,比1995年增加58家;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757万美元,比1995年的638万美元增长18.7%。

    (4)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九五”以来,我市工业积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注重规模效益,增强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2000年全市工业技改投入达13.2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技改投入9.7亿元,全市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有19个。多次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积极引进开发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九五”期间共有260个项目列入了地(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其中国家成果推广计划2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省星火计划2项、重大科研项目l项,重点科研计划7项。国家级新产品5项,省级新产品22项,地(市)级新产品220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到200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7家。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建立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目前确定扶持项目12个,发放专项资金798万元。

    合理规划,加快工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九五”时期,我市加强了经济开发区二期及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和调整工作,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顺利启动了北苑、义东、义南、义西、义北五个工业园区和市经济开发区二期工程,加强了工业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到2000年底为止,共已引进企业238家(不含经济开发区一期引进企业),概算总投资超25亿元,协议利用外资2250万美元;北苑、义东、义南、义西、义北工业园区也已分别引进企业58家、71家、29家、36家和44家,已有214家企业进场建设,56家企业建成投产。

    (二)背景分析

    (1)历史机遇

    为加快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义乌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企业上规模、产品质量上档次、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1月,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扩大会议提出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工业发展构筑了基本框架;工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构筑以“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格局。今年三月,义乌市人大通过的《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了“十五”时期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到2002年,现代化中等城市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初步拉开。到删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心城区50万以上人口,建成区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并开始向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迈进。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省政府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同时,实施多项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2)区位优势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十强”、“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基本确立了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的地位,逐步成为全国性小商品外贸出口中心。以城区为中心,佛堂、上溪、苏溪、廿三里四个卫星镇和大陈等重点镇相环绕的组团式城镇发展体系初步形成,现代化商贸型中等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

    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在内的综合性、立体化、高容量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杭金衢、金甬高速公路的兴建,将进一步确立义乌这一浙江中部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拉近义乌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距离,逐步接轨大上海经济圈,带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愈加快捷,网上交易、电子汇兑进一步促进了商业流通。以“商城信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日趋成熟,将发挥巨大的能量。

    我们要充分发挥义乌特有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科技进步为基础,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义乌工业经济必将开创二十一世纪的新篇章。

    二、工业经济“十五”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义乌市工业经济“十五”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紧紧围绕“发展、壮大、集聚、提升”八字方针,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培育支柱产业,构筑“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保持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战略目标

    1.工业经济增长目标

    根据《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义乌市到2002年现代化中等城市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初步拉开。到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心城区50万以上人口,建成区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并开始向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迈进。为达到《纲要》提出的到2005年人均GDP3100美元的目标要求,在未来5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长幅度要在12%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5.9∶50无:43.5调整到2005年的4.3∶50.7∶45。据此,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大致相同,故确定工业增加值到2005年的年均增速为11.8%,其中到2002年前的年均增速为11.4%。具体测算如表一所示。

    到“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求达到450亿元,比2000年增长75.9%,年均递增约12%;其中到200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工业增加值2005年要求达到94亿元,比20)0年增长75%,年均递增11.8%,占全市GDP总量的45.1%;其中到2002年工业增加值66.7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5.2%。

    2.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继续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结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动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加快义乌经济开发区二期、三期工程及北苑、义东、义南、义西、义北五个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并合理规划乡镇特色工业基地,形成“一区五园五个特色工业小区”的工业发展布局,把园区建设成为工业企业集聚提升的载体,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基地,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到2002年,“一区五园”基本形成规模,成为具有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力争到“十五”期末的2005年,完成“一区五园”及五个特色工业小区共58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使我市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大幅提高。

    着力培育优势行业和规模企业,实施“五个一百”工程。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进一步培育壮大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加强行业的规划、指导、扶持,加大服装、袜业、饰品、拉链、毛纺、彩印、机械五金、食品等八大优势行业的培育力度,做大优势行业规模,提高优势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抓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提高规模企业所占的份额,争取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3.3%提高到2005年的18%。到“十五”期末,全市形成100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企业;100家年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公布);100家外商投资企业;100家创名牌企业(市级以上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

    继续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改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引导上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逐步改变家属式管理模式,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鼓励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鼓励企业联合、兼并,以资本、品牌、销售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走多元化经营之路,争取“十五”时期填补义乌上市公司及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空白。

    3.科技创新目标

    以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为契机,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的关键,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把提高经济效益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轨道上来。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技改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注重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力并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上规模、产品上品牌、质量上档次,推动产业的升级,以此带动整个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争取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312项,比“九五”期间增长20%;其中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90种,新产品投产率达到90%以上。“十五”期间全市完成技改总投资83.8亿元,其中2005年预计技改投资19.4亿元,比2000年增长47%,年均增幅为8%。同时在“十五”期间力争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4.88倍,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4.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创办中国小商品城国外分市场,逐步将我市发展成全国性小商品外贸出口中心。鼓励和引导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扩大产品出口。到“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市自营出口额21400万美元,全社会出口交货值56.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01.4%、101.1%;力争经济外向度达到20%以上。

    建立广泛的信息和招商网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产品、品牌,特别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注重招商引资的实效,发展上规模、上档次、高技术的“三资”企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投资和创业的环境。到2005年全市共有“三资”企业160家,比2000年新增100家;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522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101.1%。

   

   

    课题负责人:吴荣新

    主要执笔人:方龙

    课题组成员:汪金良、毛振、金阶、陈中民

   

   

        表一

        十五”时期工业经济增长目标测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