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索引号:

    330782000000/2011-427371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 成文日期:

    2011-06-3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经济开发区发展“十五”计划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07-08-31 01:4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根据义政办(2000)89号《关于转发市计委关于编制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通知》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合理确定十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提出和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特制订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十五发展计划。

    一、义乌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地处义乌市区西南部,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19928月正式成立,1994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区八年来,本着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工业为主、吸引利用外资为主、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四高三为主一致力方针,自费开发、自求平衡,成功地走出一条具有义乌特色的开发道路,成为浙中地区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开发区之一,1998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先进开发区光荣称号,1999年被中央权威机构评为中国100个投资热点

    目前,一、二期3.5平方公里的开发已基本完成,引进各类工业企业296家,商服企业350家,总投资近50亿元,协议利用外资5742万美元,居住人口3万,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昔日荒山坡已建成为一座功能齐全、产业兴旺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内供水、供电、道路、邮电等基础设施齐全,学校、医院、菜市场、金融等配套机构完备。199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同比增长47%,出口交货值2.29亿元,同比增长90%,税收3728万元,同比增长58%。

    义乌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义乌全市经济的发展:一是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增加,逐步成为义乌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1999年开发区份额已占全市的14%。二是增强了本地产业对小商品市场的支撑力度,大大提高了本地产品在小商品市场的比重,支撑了市场的繁荣和稳定。三是促进了本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浪莎袜业、伟海拉链、王斌相框、华鸿工艺品、三鼎织带、顺时针服饰、真爱毛纺、大德制药、伊美商标、富信荣领带、宇航制笔、朝日科磁业、百思得彩印包装、三力印刷等企业已跃居为本市各行业龙头企业。四是提高了全市工业企业外向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80%。五是扩大了城市规模,完善了城市功能,加快了我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建设步伐。

    二、义乌经济开发区背景分析

    1.发展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义乌经济开发区作为义乌市惟一的省级开发区,享有省、市赋予的省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也享有义乌市关于发展工业、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应政策。二是市场优势。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规模大、辐射面广、信息灵通等优点,均有利于区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三是民间资本优势。义乌市民间资本充裕,近年来,更是不断地进入工业投资领域,从事实业开发,成为开发区发展坚实后盾。四是企业机制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支柱,个体、私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凭借运作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五是人才优势。一批通过商业活动完成资本积累的企业主,经过市场经济的长期锻炼,思想解放、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勇于创新,是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经营人才。六是良好的投环境优势。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已具有良好的投资发展基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公共服务相对齐全,管理服务逐步到位等等。

    2.不利因素

    一是管委会行政职能不到位。省、市有关管委会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严重制约着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的提高。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由于部分业主对企业管理的经验不足,对人才应用还缺乏较高的认识。因此,对人才引进的速度和优势还不明显。

    三、义乌经济开发区十五发展计划

    1.指导思想

    以发展为主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兴商建市、强商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工业发展总体思路,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和跨世纪发展,依托小商品市场,支撑小商品市场,超越小商品市场,以开放带动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开发区建设道路,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市规模企业的聚集地和高科技、外向型产业基地。

    2.战略目标

    启动实施三期7.1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l亿美元,外贸出口达到8亿元。开发区进一步增强产业实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初步形成以小商品生产和加工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相当比重,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外向型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三资企业对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整个开发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较为顺畅,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开发区初具规模,有力地保障义乌市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3.发展步骤

    以三期开发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抓好一、二期建成区的管理。

    2001年:

    启动实施三期开发建设,包括:全面完成三期开发的土地征用工作;部分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开展招商引资的宣传和项目包装申报工作。

    继续抓好并基本完成二期进区企业的建设,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外贸出口3亿元。

    2002年:

    继续抓好三期开发建设:全面实施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三期的招商引资工作。

    力促区内企业做强做大、上规模、上档次、树品牌。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外贸出口5亿元。

    2003—2005年:

    三期开发建设初步成形: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基本完成招商引资工作;部分企业建成投产;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外贸出口8亿元。

    四、措施和建议

    1.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充分认识开发区对全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义乌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从各个方面对开发区的工作加以支持,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扶持开发区的良好局面。落实和完善开发区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开发区的扶持力度,为开发区的十五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高资本投入,高标准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到五通一平乃至七通一平,增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开发区内企业、居民提供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绿化水平,实现开发区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3.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开发区投资环境。

    切实落实省政府、义乌市委市政府有关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的文件精神。强化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职能,赋予开发区部分县()经济管理职能;在开发区管委会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行使相关权限;或者由市职能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派驻人员;规范开发区各项收费;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为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贵力度,积权合理有效地引进企业。

    要打好小商品市场这张牌,切实加大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小商品加工企业落户开发区。要重点引进符合开发区发展方向的产业;要向投资规模大的企业倾斜,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外开放先行区的作用,积极引进外资,特别是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投资项目,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强与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和产业转移。认真学习先进开发区的成功经验,不断拓展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手段,注意形象宣传,提高开发区的知名度;有计划地到全国大中城市招商;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网络招商,积极探索商业化招商;树立亲商意识,创造让投资者有利可图的投资环境,做好开发区现有企业的再招商和以外引外工作。

    5.壮大优势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以小商品生产和加工为主体,集中力量扶持优势行业,进一步扩大优势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使之成为开发区和全市的支柱产业。根据开发区及全市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针织袜业、工艺饰品、彩印包装、拉链、毛纺等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又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行业,扶持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开发区内设立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小商品生产,建设全国性小商品出口加工的重要基地。设立高新技术园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6.扩大企业规模,深化企业改革,提高开发区企业整体素质。

    制定扶优扶强政策,营造有利于规模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现有规模企业中选择一批实力较强、潜力较大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之进一步扩大规模,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龙头企业、骨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技改投入;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培育一定数量的全省、全国名牌产品;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进中高级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开发区内企业以市场为依托,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

    

   

    课题负责人:许成法

    主要执笔人:黄铭

    课题组成员:郭尚明、付子文、

    虞樟星、赵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