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索引号:

    330782000000/2011-427373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 成文日期:

    2011-06-3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07-08-31 01:4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世界新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化建设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在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目标,努力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这个目标定位将为我市科技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为经济扩张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在这种形势下,强化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得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市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20012005年是21世纪第一个5年,是我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为贯彻实施科教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21世纪第一个5年的科技工作,以现代化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坚持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力争使我市科技水平脐身全省先进行列,为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制定我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

    一、科技发展现状

    九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增加了科技投入,科技进步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1.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各级领导日益注重科技进步工作,科技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

    建立了市长为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全市原2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科委,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多数行政村配备了科技副村民主任。建立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将科技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并十分重视考核工作。切实增强了各级领导推进科技进步的观念和意识,我市还多年被评为省考核先进县()。形成了一个以市级农、林、水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为主体,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依托,群众性技术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全市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民间行业性科技服务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协会、学会178个,会员人数达3000余人,充分发挥了技术指导服务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

    2.积极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努力推动社会科技进步。

    九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研火炬星火成果推广新产品等各类科技计划357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139项,金华市级38项。建成省级星火示范乡镇2个,星火示范企业4家。全市累计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星火奖123项,其中省级以上8项,金华市级51项。民营科研方兴未艾,民办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现已发展到了28家,这些民办科研机构通过科技等部门多年来的培育,多数已发展成为产学研、科工贸于一体的经济实体,为发展民营科研工作,推进我市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如由我市民营科研机构开发的天然菩苔素、智能流量仪表、不锈钢加氢急弯弯管、有机茶、组培花卉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项目,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个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有了较大增强,专利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九五期间,全市获国家专利授权达313项,比八五期间增长2598%。

    3.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九五期间,我市技术市场有了明显起色,加强了科技对外合作交流,为企业、个人寻找科技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首都科技集团、上海技术交易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技术交易中介机构联合举办了各种科技信息发布会、项目洽谈会16次,并经常组织企业外出参加各种科技成果交易会、展示会以及赴科研机构的考察洽谈活动,累计对外达成科技项目合作协议(意向)360多项,引进了如快淬钕铁硼永磁粉、生物农药、太阳能集热管、可降解塑料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并在我市实现了产业化。技术交易活跃,四年多来共认定各类技术合同68项,协议成交金额986万元。义乌科技信息网于1999年建成投入使用,为企业提供网上检索、咨询、信息发布、难题招标等服务,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技术对科技工作的促进作用。为了加强高新技术成果、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开发、转让,提高产学研合作效果,推进义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由市政府批准组建了义乌市高新技术项目引进推广中心(浙江联科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优势,每年有计划地引进推广应用一批国内外先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了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并与省农科院共建了义乌市苏溪农业高新技术综合示范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和效益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我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

    4.注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相结合,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了初步发展。

    九五期间,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针织、服装、饰品、拉链、彩印包装等传统优势行业中,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设备,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企业的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围绕某个高科技项目、产品,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经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企业6家,其中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3家、金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51596.7万元,利税7457.3万元;认定了高新技术产品13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加上不断引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且已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建立了企业研究所、企业技术中心等不同形式的研发机构,每年投入相当比例的研发经费用于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工作。并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成果引进和转化。

    5.围绕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九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速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义乌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扶持义乌市优势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义乌市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对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扶持力度,掀起了全市技术创新的热潮。建立健全了有关科技管理制度,制订了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项目、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等一整套认定办法,明确了认定程序、条件、支持方式,规范和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激发了企业开发新产品、新项目的热情。

    6.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初步建立,科技投入逐步增加。

    政府对企业高新技术开发的引导和扶持资金投入力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在确保科技三项经费逐年增长的基础上,1998年市政府建立了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至200010月,资金规模已达5800多万元,已累计批准发放了2100万元,对180多个科技项目给予了支持。加快了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大开口易开盖功能性红曲米鲜益母草胶囊等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在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下,企业作为科技投入主体的地位已确立,其中1996—1998年,我市乡镇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27亿多元,完成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364个。与此同时,商业资本、金融机构对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部分有远见的商人开始涉足风险投资领域,对科研机构的高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中试阶段投入巨资,如锌氧蓄电池研制”“四轮独立驱动越野车试制等项目在我市企业的资助下分别在重庆、湖北等地的科研机构从事研发。

    7.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民科技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每年举办人才交流会,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以技术入股、高薪等条件引进了高素质的科技专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若干规定》等激励政策,使一批优秀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22210人,其中高级579名、中级6543名,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的比例由八五期末的195人上升到现在的336人。我市还先后选拔了四批共200多名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此外,还积极利用义乌工商学院、职业技术学校,每年为我市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农函大、学会、协会等群众性科普网络,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职工岗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还经常性组织送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在电视台、电台、报纸开辟科技专题节目、专栏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促进了各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从总体上看,我市已经初步具备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及参与国内竞争的科技能力。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尚未得到全面确立。体制、机制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国民经济主要还是依靠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模式,尚未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对工业经济的影响弱。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企业仍然以围绕小商品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和加工业为主,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足2%,而同期全省平均水平是15.6%。

    3.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由于本市企业几乎都是中小企业,很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受经商传统的影响,生产中对引进模仿得心应手,但缺少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不敢或不愿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创新,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我市企业很大一部分没有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的也不多,导致技术开发能力薄弱。据统计,1999年我市新产品产值率仅为0.94%,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项目转化率不高。义乌市是一个以商业发展起来的县级市,地方科技力量薄弱,要想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必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近年来,科技部门通过技术市场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易活动使企业与技术供方直接见面,但往往场面轰动而真正落实的项目不多。主要是因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成果信息获取、评估到成果转移、扩散和产业化,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市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还比较单一,尚未建立整套由成果支撑系统、中介服务系统、科技企业孵化系统协同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导致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工作成效不够明显。

    5.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投融资体系不健全。首先,政府投资强度欠高。无疑,自市政府于1998年建立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后,总的来看,政府对科技产业化的投入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也要看到,其他地方在建立科技产业化资金(或称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同时也注重加大科技拨款(即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事业费)的投入。相对来说,我市在科技拨款的投入强度上欠高。1999年,科技三项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2%,低于金华市1.4%的平均水平。而这一比重省政府规定在八五期末就要达到15%。其次,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目前仅0.14%,离现代化的指标下限1%尚有很大差距。第三,在本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科技贷款(含技术改造贷款)所占比重,1999年仅2.4%,造成不少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高新技术产业化缺乏资金支持。

    6.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是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市拥有1万多家工业企业,平均每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0.4人。在3953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107人。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现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资源,也未充分配置利用好,使人才积极性受到影响。另外,对引进外来人才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操作性强、有突破性的政策,企业引进急需的科技人才困难较大。

    7.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扶持力度尚需突破。尽管本市近年来制定了不少扶持科技进步的政策,但与一些科技较发达地区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相比,显得整个政策环境尚不完善,扶持力度也不够。如税收、资金投入、人才激励、科技奖励等方面均未脱离国家在对各地区平衡要求基础上所制定的政策的框框,没有针对本地实际提出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与深圳、上海甚至本省的绍兴、宁波等地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我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05年把我市建成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根本,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强技术创新工作,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科技发展十五计划要坚持以下原则:

    1.科技发展要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依据,要把攻克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主要任务,把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在优先位置,为提高我市综合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服务。

    2.科技发展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多方联合、优势集成、分工有序、力量集中。对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特别是优势行业技术进步、城市化发展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要优先安排、大力推广、形成规模,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大力引进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着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4.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有效结合,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

    5.处理好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的关系,给他们创造公平竞争、协同合作、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要坚持专业科技队伍与群众性科技活动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科技普及相结合,科技与教育相结合。

    ()主要发展目标

    1.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05年,研究与发展(R)活动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60%。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并成为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

    2.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左右,总产值达到40亿,其中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15家,超2亿元的1家,争取1家以上高科技企业在二板市场上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基本建成义乌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朗工程,人区企业总数达到50家以上。

    3.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到2005年,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0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家以上。十五期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180项,全市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

    4.以种子种苗工程为重点,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50个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00项以上;到200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5个。

    5.坚持引进、培养和使用并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到2005年,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的比重达到380人。

    6.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大力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十五期间,进一步增加科普投入,健全科普网络,继续办好农函大、农广校,进一步加强各类专业技术学会、协会力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活动。

    7.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市场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信息网络功能,形成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服务和传播体系;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金融等支撑体系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资源配置。

    三、发展重点与任务

    ()农业

    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十五农业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城市化,跳出以粮为纲和传统农业的圈子,通过农业新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以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为龙头,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突破口,组织关键农业技术进行攻关,抓紧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发展城郊农业、工厂化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基地,以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目标。

    1.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开展农产品优质、高效、低耗生产技术和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和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注重节水农业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现代化。

    (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开发研究

    选育和引进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适应规模生产和轻型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做到更新一代、贮备一代。研究旱地复合型(粮、经、饲)高产、高效、省力、省工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及测报技术,并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大力开发有机绿色食品。引进和研究与规模经营相适应的先进农机具及配套农艺技术,引进应用新型有机肥、生物肥、高效、低毒、安全、农药、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及农用新材料。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畜禽、水产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规模养殖技术研究开发

    加强畜禽、水产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工作。研究特种水产工厂化养殖及繁育技术,推广畜禽规模饲养综合配套技术和水产优质高产精养技术,开发非粮饲料资源和新型饲料添加剂。研究畜禽、水产疫病快速诊断及防治技术。

    (3)蔬菜、水果新品种引种和新技术开发应用

    引进抗逆性强、抗病性好、优质、高产、高效的蔬菜、水果新品种。研究开发菜、瓜、果的设施栽培、无土栽培和无公害栽培技术。

    (4)林业生产技术开发研究

    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林良种选育及研究绿化、防护、观赏等多用途林木营造栽培技术。研究名优花卉、林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技术。

    (5)加强农业标准化、产业化技术研究

    制定实施农业技术标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产后技术(包括贮藏、保鲜、包装、精深加工及流通技术)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6)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作物估产、病虫害预报、灾情监测、工厂化高效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推广农作物组培快繁技术。引种推广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

    (7)其他方面农业技术开发研究

    研究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2.建立农业新品种引种研究中心,加快种子产业化步伐。

    新品种引种中心重点引进、试种、示范优质、高产粮油、瓜蔬、水果、花卉、畜禽、水产等新品种。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中心、良种基地等。完善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加工、销售、推广体系。为农民提供良种的产前、产中、产后优质服务。

    3.加快义乌市农业高新技术综合示范园区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将其建成为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创新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实施若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高档花卉、铁皮石斛组培快繁、芦荟深加工、功能性红曲米、特种水产工厂化养殖、畜禽深加工等原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加强深入研究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形成产业。

    ()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科技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工业经济机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1.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做大做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引进、转化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实施数字义乌工程,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要把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作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促进他们逐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大企业。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各项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积极为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推行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适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2)要培育一批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围绕高新技术的重点领域的某些项目,例如:电子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软件、微电子和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通信技术和新一代视频技术等;新材料中的纳米材料、高性能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光纤碳纤维和合成纤维、新型建筑材料等;机电一体化中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和保健食品、新型中成药、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新型高效农药、基因工程药物等;环保技术中的防治三废的设备、各种环保监测和预报技术及设备等,通过国内外技术引进和自行开发,形成一批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

    (3)建设义乌市高新技术园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高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广泛吸引民间资金和科技人员到高新区创新创业,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到高新区转化,将高新区建成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4)强化信息网络建设,实施数字义乌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覆盖全市的宽带化、智能化、现代化信息网络建设,建成全市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抓好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开展网上咨询、中介、难题招标等服务,并实现科技工作网络化和数字化。实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咨询、网上交通旅游和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市场等重点应用工程,开发义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数字义乌。

    2.用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优势行业升级换代

    (1)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针对制约我市的机械、化工、食品、皮革等传统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选择一批应用面广,对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有重大作用的现代共性高新技术,加大推广力度。要大力推广CAD/CIMS及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工业智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使之向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方向发展。

    (2)通过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促进优势行业的发展壮大和技术升级。对于围绕小商品市场所形成的服装、袜业、毛纺、饰品、玩具、彩印等优势行业,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政府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有利于解决优势行业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技术领域,优选一批项目,通过向科研单位招投标、委托攻关等形式,取得突破。由此全面提高我市优势行业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社会发展

    1.应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加快发展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快服务业信息化步伐。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研究和应用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重点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防治技术研究,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药物,加强对疑难病、地方病诊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

    3.加强人口和资源科学管理。大力宣传人口科学,积极推广计划生育新技术,建立人口控制和动态管理系统,科学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建立资源核算体系、地球科学数据共享体系,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4.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态环境。引进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我市环境保护治理水平。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对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发展生态农业。广泛开展城市绿化,建设生态示范区。

    四、主要对策措施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领导、管理和服务快速反应机制。

    1.建立完善市、镇(街道)两级科技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坚持不懈地抓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工作,并把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

    2.建立前瞻性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通过制定规划、投资导向或扶持政策,及时引导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发展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能力。

    3.抓好创新源头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技管理体系。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积极探索科技计划、项目、评价的市场化运作,逐步采取项目课题承包制、招标制。科技部门要与经济部门加强协调,密切合作。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科技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改革、简化政府审批制度,职能部门切实改善服务质量,共同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的环境。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1.督促和激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加强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科技资源,推动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

    2.加强科技合作交流,推进官、产、学、研、金结合。积极推动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的技术协作关系,采用委托攻关、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中试基地或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速度。

    3.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发展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供需信息和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技术市场功能。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使其成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要的孵化基地。发展技术评估、技术经纪、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良好的服务。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市场销售、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企业、各类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加强技术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把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中去,全面运用知识产权政策,正确调整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单位和个人利益,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体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保障智力劳动及其成果价值的市场化实现。

    ()多渠道、多层次、大幅度地增加科技投入。

    1.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落实和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幅度,到2005年,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2%,全市研究与发展经费(RD)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2.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促使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争使企业的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50%左右。规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一般企业不低于l%,重点骨干企业不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应高于5%。有条件的行业可以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建立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用于行业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增强行业发展的后劲。

    3.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开拓信贷品种,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贷款支持力度,尽快研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办法。

    4.积极探索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国内外风险资金,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大对成长中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速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新世纪高水平的科技队伍。

    1.加快培养、使用本地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包括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组织管理人才和科技企业家的科技队伍,使我市科技人才队伍的总体数量和质量基本上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建立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义乌工商学院、职业技术学校为本地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强化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有计划的选送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积极充实和加强企业的技术力量,形成以企业为主吸纳科技人员的环境,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注重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中选拔、培养科技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能手。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各行业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带头人。

    2.创造聚才的良好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进一步制定完善引进入才的优惠政策,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职称职务晋升方面提供便利,采取聘请、邀请外地专家来义讲学交流、担任技术顾问、合作研究开发和创办企业等各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

    3.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集聚优势,在我市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年科学家创新基地,通过借脑子的办法,发动他们为义乌提供信息、技术、科技成果。

    4.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行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初步形成符合高新科技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收益分配制度,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知识资本价值。

   

   

    课题负责人:何文飞

    主要执笔人:楼小东

    课题组成员:王桂芝、吴巧琴、

    楼小东、杨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