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82000000/2011-427379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2011-06-3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07-08-31 01:4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廿三里镇走“强工兴镇”的发展路子,经济和社会得到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农业为基础,小商品生产加工和对外贸易为龙头,第三产业相应发展”的产业格局。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随着义乌商贸名城功能区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廿三里镇知名度、城镇品位明显提升。同时,廿三里镇在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农业基础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社会秩序稳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深入人心,社会文化事业投资热情高涨,全镇正处于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功能区的开局时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及我市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确保廿三里镇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特制定廿三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本计划根据廿三里镇商贸名城功能区的区域定位,依据义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决定,义乌市“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义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1年)、中共廿三里镇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编制,是指导性、战略性、政策性的计划,是“十五”时期廿三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镇上下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计划主要阐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确定政府工作重点、涉及的主要领域、运作的措施手段。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拨浪鼓之乡--义乌市廿三里镇,位于义乌市东部,与东阳市相毗邻,北与苏溪镇唇齿相依,西有稠廿高级公路直通义乌城区,正在开工建设的下骆宅大道、福田市场园区使廿三里镇与义乌商贸市场近距离接轨,成为商贸名城建设的服务功能区。全镇总面积72.2平方公里,下辖43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6.9万,其中本地人口4.3万,暂住人口2.6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廿三里镇人民依靠党的政策,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开拓进取,实干创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荣获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镇、省创建农业农村现代示范镇、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镇、省卫生镇、省教育强镇等荣誉称号。 1.综合实力迅速增强。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2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2075万元。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迅速提高,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5800元,实现了比“九五“时期翻一番。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占地1平方公里的义东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初具规模,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二期开发顺利启动,小商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各类工业企业发展到800多家,皇冠制衣、环球织带、义乌制伞、献荣工艺、康丽舒多孔膜等上规模、高科技企业迅速崛起,袜业、织带、棉纺、服装、工艺品、文具、玩具、化妆品等主导行业逐步形成,2000年工业销售产值达14.4亿元,外贸交货值达2亿元。金融实力日益增强,2001年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可达5.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96亿元。 2.镇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小城镇框架初步形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稠廿公路、110KV变电所、伦李公路、改建榨塘水库、卫星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投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城镇发展步伐加快,规模迅速拓展,2000年底建成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万。城镇管理登上新的台阶,创建工作力度加大,镇区的环境、卫生、秩序状况大为改观,2000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卫生镇。“经营城镇”观念正在形成,国有土地使用权、道路冠名权、广告经营权等城镇资源,日益得到有效利用,为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全镇已有3个村(屏石头、如甫、东新)实施了旧村改造,24个村完成了旧村改造规划设计。43个村(居)村村实现电话村目标,100%村通公路,100%村通电,80%农户通有线电视,100%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加大了对贫困山区村的扶贫力度,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了东、西溪400余人的下山脱贫工程,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善。 3.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科技强镇”战略,先后被评为金华市科技工作先进镇、浙江省教育强镇。目前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达到88%,大学学龄人口入学率85%,兴建了镇中教学楼、食堂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完成了文化宣传“六个一”工程,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东海明珠”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我镇被确定为浙江省“东海明珠”文化中心建设试点镇,镇文化站被评为省级文化站。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得到全面推广,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力度加大,计划生育率达90%以上,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大力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共有7000人转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行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社会保险面不断扩大,社保覆盖率达60%。精心组织“创文明村镇,树良好社会风尚”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扫黄、打非”,禁赌、禁毒,制止法轮功邪教活动及外来人口整治等专项治理,镇村精神文明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被评为金华市文明镇、葛塘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坚持不懈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行枫桥经验,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健全镇区护卫队、护村队,建设治安岗亭,重视信访接待,维护了社会稳定,镇司法所先后被评为“三五”普法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及省先进司法所。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分析 立足本镇,分析国际国内尤其是义乌市的发展形势,我镇正面临着四大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更好地接受城区辐射,加快廿三里城市化步伐的机遇。福田市场园区、下骆宅大道的开工建设,凸现了廿三里的区位优势,我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化商贸名城功能的发展定位,有利于争取共享城、乡两个资源,更好地接纳城市辐射;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也表明廿三里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二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我国加入WTO及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对外商吸引力日益增强的大背景,小商品加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日用工业消费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互补性,以及我市、我镇小商品生产、销售的基础,为廿三里引进小商品生产项目,加快小商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提供了契机。三是工业集聚提升,加快发展的机遇。工业化阶段性发展规律,表明我镇已跨入工业化中期,进入产业结构加速变动,工业集聚提升步伐加快的新阶段。随着义东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全面展开,我镇现有800多家工业企业的基础,1万多遍布全国的经商队伍和销售网络的优势,区位对镇外投资者吸引力的日益增强,必须带来工业加快发展的良机。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型效益农业的机遇。随着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生产经营非农化比重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义乌城区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人口的大幅增加,为我镇农产品服务城多、发展城郊型效益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当然,开放必然带来竞争,在强大的优势和机遇面前,我们也应看到,我镇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不少劣势和不足。经济发展的素质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经济外向度亟待提高。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供给能力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人才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规划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务员队伍素质还不适应建设现代化城市功能区的需要。社会风气、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困扰和困难存在,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着眼于经济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劣势的积极转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新变化,研究应对措施,趋利避害,在加大开放的宏观主基调中把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在未来廿三里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有利条件和基础,积极开拓创新,发展和构建新的优势,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是决定廿三里能否在新世纪初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廿三里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进一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工业化、农业效益化,加快城镇化,使我镇在200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了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今后廿三里镇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拨浪鼓文化,加快现代化步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朝着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功能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脚踏实地不争论,实干创业不停步,增强责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重点,走特色之路,把超前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抓工业龙头,重结构调整,求农业实效。 3.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改革和创新结合起来,推进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使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4.坚持以城市化发展为龙头,实施兴商强镇方略,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城市化建设为载体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实现人口、产业集聚、推进商贸名城功能区建设进程。 5.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依法治镇,强化以德治镇,发展拨浪鼓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是:提升产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现代化、发展拨浪鼓文化,确保到200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中心镇区6万人口、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的小商品生产加工和对外贸易基地,努力把廿三里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商贸名城功能区。具体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5亿元,年递增19.6%;财政收入超6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00元,年递增5%;经济外向度提高到20%以上;经济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义东工业园区发展到5平方公里,引进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外向型的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名牌产品的数量增加,小商品生产加工和对外贸易基地初步形成。 城郊型效益农业快速发展。大规模地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到2005年,力争农田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棚蔬菜、规模养猪、园林花卉等行业形成规模,发展成为农业主导产业。 现代化商贸名城功能区初具规模。到2005年,镇城区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集聚人口6万,供水、交通、文化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成,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达到70%以上。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力争实现创建省级文明镇和国家级卫生镇目标。狠抓旧村改造和村庄整理,旧村改造率达60%以上,村村实现道路硬面化。投资近3000万元的华溪森林公园建设规划付诸实施,初具规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廿三里特色的拨浪鼓文化,建成文化广场、镇二小、幼儿园、卫生院等一批文教卫基础设施。计生工作夯实基础,再上台阶,计生符合率力争达95%以上,民主法制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治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争取社会治安案件控制率达95%,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量化指标 与廿三里镇2001年-2005年总体目标相配套的有关量化指标是: 1.主要经济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到2002年达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05年达9.5亿元,平均年增长19.6%。 工农业总产值2002年达18亿元,年增长10%,至200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23亿元。 2002年预算内财政收入3700万元,平均递增27%,2005年达7600万元。 2002年外贸出口交货值达2.8亿元,平均递增20%,2005年达5亿元,经济外向度达20%以上。 2.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水平 商贸名城功能区初具规模。2002年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镇区集聚人口3.5万,城镇化水平45%,至2005年,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0%以上。 建成便捷宽敞的城镇内外道路网。主干道宽35-45米,次主干宽20-30米,一般干道10米左右。100%行政村通水泥路。 至2005年,绿化覆盖率达60%,环境卫生合格村达80%以上,垃圾、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形成高效的通讯服务体系,2005年电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0部,交换机容量达到2.4万门。 3.人口和社会事业发展 全镇总人口2002年控制在7.8万,2005年全镇人口规模达到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人口迁入。继续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到2005年,户籍制度改革村11个,2万人转化为城镇居民。 全镇人均纯收入2002年达6000元,年均增长5%,2005年达到7300元。 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具有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2002年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3%以上,2005年,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大学年龄升学率达95%。 居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人均平均预期寿命2002年达到75岁,2005年达到80岁。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2年社会保障覆盖率达60%,2005年达85%。 2002年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300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2002年达到50%,2005年达到80%。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2005年实现每百人拥有文娱场地16平方米,人均拥有图书10册。 2002年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4张,卫生技术人员3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至2005年,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100%。 三、经济结构 围绕建设商贸名城功能区、2005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廿三里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为:提升产业化、推进城市化、发展拨浪鼓文化、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七)加快工业集聚提升,建设小商品生产加工和对外贸易基地。 按照“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工业发展思路,围绕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再创优势的目标,继续推进以商促工、工商联动,以工业园区为龙头,积极引进镇外、市外、国外企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 1.高标准、快节奏地建设义东工业园区,为工业集聚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现有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每年1平方公里的建设速度,高效率、快节奏地开发建设义东工业园区。要下大力气提高园区建设的标准,严把企业进区关,积极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企业和项目,杜绝污染企业;加强开发建设管理,对园区主要道路两侧的厂房立面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积极开发建设企业生活用房,努力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生活、仓储“三合一”的问题,提高园区开发建设的档次。逐步建立集中办事大厅,提高园区管委会的办事效率。 2.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认真分析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镇工业经济面临的新形势,着力在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引进外贸、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上下工夫,努力构筑人才资源新优势。加大宣传招商和政策倾斜的力度,大力引进国外、境外、镇外企业,五年内力争引进镇外企业150家,利用外地生产要素,加快廿三里工业发展步伐。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一批经商办厂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引导他们变国内经商设点为到世界各地设立窗口,拓宽小商品流通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发展外贸生产;充分发挥奥斯百进出口公司的作用,加快小商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3.加大扶优助强力度,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继续实施工业企业财政税收、出口创汇、创名牌、科技创新、技改投入、招商引资、引进人才、提供就业岗位等八项竞赛政策,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逐年增加资金数量,利用召开表彰大会、电视剧点播宣传等,加强政治宣传力度,形成“比贡献、比规模、比品牌、比人才”的氛围,鼓励引导企业推进科技进步,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发展水平。五年内争创省级著名商标1只,金华市知名商标5只;鼓励公司、企业冠省名,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同时积极鼓励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有条件的组建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 (八)调整结构,转换机制,加快发展城郊型郊益农业。 1.加大实施科技兴农力度,全面推进种子苗工程建设。重点围绕优质米、蔬菜、果木、生猪、牛、羊、花卉苗木、水果等支柱产业的培育,开展优新产品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今后五年,计划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0亩,优质米生产基地1.8万亩,名优果品基地一个,培育一个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和名特优花卉苗木示范基地,促进全镇效益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重视设施农业技术研究,推进适合于设施栽培的设备和小型配套机械、专用膜等农用新材料开发利用,发展集约化、产业化、科技化农业。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住机遇,加快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2002-2005年,力争完成1万亩土地整理任务,使全镇农田比较集中的华溪一带、王店一带、李塘一带都达到标准农田的建设要求,为推进规模经营,发展效益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重视农业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改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廿三里农村居民生产经营非农化比重高的优势,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推行土地“留包转耕”和何宅、埠头等经营权流转经验,引进土地规模经营大户,使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集中,产生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九)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繁荣 第三产业就是城镇繁荣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围绕“提升品位、促进繁荣”的发展目标,结合本镇文明历史悠久、人文、自然资源丰富等区域特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华溪森林公园在搞好规划基础上,搞好项目包装,争取早日吸引业主投资开发经营,并以此带动我镇文化、旅游、餐饮等事业的发展。以商贸功能区和义东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弘扬拨浪鼓精神,发展廿三里特色的商贸业、法律中介、信息咨询和服务行业;以城镇居民为对象,重视发展饮食、旅游、文化生活设施等产业;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施机关、企业、村居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工程,建立廿三里信息网站,改善信息设施,发挥高速宽带信息网络作用,推动企业、社会信息化进程。 四、城市化进程 (十)高标准规划城镇,构建商贸名城功能区。 按照大城市的框架和功能区的定位,依据义乌城市发展规模,结合廿三里实际重新修订和完善廿三里镇总体规划,义东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使规划既与城市发展接轨,又体现廿三里小商品加工和对外贸易基地的特色,并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口”的原则,确保规划落实,避免无休止的拆迁和重复投资现象。 (十一)高投入建设城镇,提高城镇服务功能。 按照大城市功能区的要求,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城镇功能。力争每年多渠道筹措1亿元以上资金,投入城镇道路、供电、供水、市场、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一个广场,十大项目”。一个广场即:工业园区广场。十大项目是:卫星水库建成蓄水、自来水厂投入运行、后溪改造、综合市场筹建、镇第二小学、江滨住宅区、中心卫生院、义东法庭、两所上规模幼儿园和华溪森林公园建设等。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落实稠廿公路延伸至东阳、下骆宅大道、廿三里-苏溪三条高级公路建设任务,拉开路网框架,加快镇东路、南路、北路、西路、中心街向西延伸等五条主干街道建设,为整体推进城镇建设打好基础。 搞好小区规划,积极引进开发商、启动商住房开发工程,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建设质量和档次,加快建设进度。同时,努力盘活土地等国有存量资产,积极向上、向外争取购买建设用地指数,尽快投入出让开发。还要充分利用街道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出让等多渠道募集建设资金,为城镇建设提供保证。 (十二)高水平管理城镇,提高城镇商品。 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环卫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城管、城建监察力度,实行长效管理;完善治乱、拆违、绿化、亮丽工程,坚持疏堵结合,整治与规范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保证镇区街路、道路和居民区的清扫保洁质量,全面提升城镇环境管理水平,为创建省级文明镇和国家级卫生镇打好基础。农村以“整治社会风气,整治居住环境”为总抓手,大力推广葛塘经验,制订责任书,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实行政绩和经济效益挂钩的目标管理,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镇农村的社会风气和生活环境质量大为好转,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十三)高质量实施旧村改造,促进村镇建设协调发展。 按照镇区周边村实施旧村改造、其他行政村以村庄整理为主的原则,在2002年前,所有的村庄都完成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村庄建设规划。镇政府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班子,制订优惠配套的政策,帮助鼓励各村(居)组织实施旧村改造和村庄整理工作。在完成廿三里、下朱宅、上社、葛塘、华溪等村(居)旧村改造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争取全镇有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启动村庄整理,带动全镇各村加快旧村改造和村庄整理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促进村镇建设协调发展。 五、社会全面进步 (十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根据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制订实实在在的贯彻意见,树立和推广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抓好党员干部教育,抓好青少年教育,树立和宣传具有时代风貌的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十五)发展教育科技,提高全民素质。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巩固发展基础教育成果,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教育与大城市功能区相适应。计划征地100亩、投资4100万元,建成镇第二小学,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新一轮的小学布局调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整体办学水平。适度扩建廿三里镇中,力争建设标准化的运动场,使之成为省级农村示范性初中。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幼儿教育事业,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镇区幼儿园,工业园区幼儿园,创造条件建设新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提高工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强对科技人员、各行业劳动者的学习和培训,实施“几个一百”工程,即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启动实施对百名村党员干部,百名企业经营者,百名农业经营者,百名外来务工骨干教育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及外来人员的文化素质,邀请专家、行家经常性、不定期地WTO知识、现代企业知识、拨浪鼓精神、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的培训,以点带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 (十六)弘扬拨浪鼓精神,发展拨浪鼓文化。 物质是文化的外显,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政治是文化的方向,而文化又是提高人民素质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站在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具有廿三里特色的拨浪鼓文化,重塑廿三里“拨浪鼓之乡”的精神风貌。要积极研究探索拨浪鼓文化的内涵,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五年内建设一个文化广场,动员社会力量,结合旧村改造,规划和建设廿三里大剧院、农村书画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占领文化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实干创业,敢人为先”的拨浪鼓精神,组建一支拨浪鼓文艺队伍,编辑一部反映廿三里人民创业精神的拨浪鼓创业史,创立一个拨浪鼓文化展览室,唱响一首弘扬廿三里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新风貌的拨浪鼓之歌,增强廿三里人民建设商贸名城功能区、实现现代化的自信心、自豪感。 (十七)全面落实三大国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三大国策,也是我镇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今后一个时期,我镇要继续加大计生力度,加强计生责任制建设,和对外来人口的计生管理,保证计生工作上水平,计生符合率达95%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医疗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民政优抚、扶贫帮困工作,推行企业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发展老龄、妇幼和残疾人事业,依法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权益。 (十八)加强民主法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推行依法治镇,强化以德治镇。大力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认真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增强全镇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健全完善镇村联动护卫巡逻组织,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开展创“平安社区、平安村镇”活动,发挥治安岗亭和群防群治队伍作用,提高全社会防范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结语 本计划是新世纪廿三里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要在中共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五年计划和分年度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把计划与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提高计划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坚定信念,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把廿三里镇建成义乌商贸名城功能区而努力奋斗! 附表一:义乌市廿三里镇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安排表(2001-2005)。 附表二:义乌市廿三里镇五年计划重大建设项目预排表(2001-2005) (注:《义乌市廿三里镇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安排表(2001-2005)》、《义乌市廿三里镇五年计划重大建设项目预排表(2001-2005)》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