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82000000/2011-427406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2011-06-3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07-08-31 01:4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类别 年度 | 高校毕业生 (普通高校、成人高校) | 学历培训 (电大、自考、党校、远程教育等) | 人才引进累计数 (中级职称以上≥10%) | 职称评定 | |
高级 | 中级 | ||||
2001 | 1280 | 400 | 2500 | 62 | 580 |
2002 | 1560 | 480 | 3000 | 65 | 630 |
2003 | 2000 | 850 | 3450 | 68 | 680 |
2004 | 2450 | 1030 | 3800 | 71 | 750 |
2005 | 2650 | 1150 | 4100 | 74 | 800 |
合计 | 9940 | 3910 | 4100 | 400 | 3440 |
我市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进程中,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方针,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新机制,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力度,努力改善用人环境,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了明显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地壮大,为我市在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证。
一、“九五”人才工作回顾
“九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1997年底,我市人才队伍只有1.68万余人,到目前止,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约2.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05人,中级职称6651人。这支人才队伍为我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探索人才工作新路子,创建人才政策新机制
我市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商贸名城,关键取决于能否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要在人才工作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在人才政策上有创新,机制上有活力,创造优良宽松的人才环境。为此,市政府在去年出台了义政(1999)174号文件《关于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若干规定的通知》,今年又下发了义政(2000)1号《关于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加快人口集聚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市委发(2000)32号《关于实施现代化人才工程的决定》等文件,为吸纳国内外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扫清了障碍,畅通了渠道。一是在引进人才方面,对引进人才的户籍落实、人事代理、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社会保障等给予了妥善解决,解除了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实行各类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资金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多元化分配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高层次人才实行政府津贴制度和重奖制度。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规定一定年龄没有大专学历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在2005年前必须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途径取得大专学历,鼓励职工参加高等学历教育;推进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三是在使用人才方面,推行以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用人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对人才的任用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规范化。
(二)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构筑义乌人才高地
1.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我市先后创办了杭大义乌分校,工商技术专修学院、商贸专修学院,至今已培养了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科技知识和实用型高学历人才1118人。充分发挥党校及行政学校的教育职能,组织在职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五年来共培养了经济、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本科、专科人才1300余人。五年来,通过电大、自考取得高等教育学历的约1200人,其中电大生686人,自考生约500人,通过农函大取得中专以上文凭的311人。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职校11所,每年向社会输送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3000余人。
2.加大人才、智力开发引进力度。五年来,在引进人才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交流规则的新政策,建立起一整套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机制。五年来,逐步实现了大中专毕业生市场化就业,通过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安置了约7000人;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引进国内外人才,仅近两年从市外引进各类人才约2300人;为帮助重点骨干企业解决技术、工艺方面的难题,近年来为引进国外专家智力科技项目立项10项,已邀请到外国专家4人,为我市造纸总厂、塑胶公司、义金农庄、侨蒙公司等企业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人才培训、教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建立和完善了人才培训、教育的组织机构网络,成立了市人才交流中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事代理制度,建立人才库和互联网,开通绿色通道,使大区域范围内的人才资源形成共享格局。设立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培训考核点,为人才培训提供良好的服务。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完成了国家公务员的初任和更新知识培训分别为2600人次和2400人次;认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1999年、2000年全市参加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406人和1260人,参加专业课培训的人数分别为5600余人和5900余人。三是适时组织开展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培训,去年,分别邀请华盛顿大学美籍华人侯承业教授和著名经济管理学者原联想集团高层管理人员陈惠湘先生来我市讲授“企业经营战略”、“现代企业管理”专题报告会,今年,又请浙大教授开展WTO知识的讲学,受到各界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热忱欢迎。
(三)“九五”期间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我市人才队伍现状与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1、人才总量不足,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只有约380人。2、人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统,占了总人才数的近二分之一。3、人才资源总体利用率不高,企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才不从事本专业的占不小比例,专业技术人才在行政机关中学非所用的为数不少,造成人才资源浪费。4、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十分紧缺。5、培养和造就人才缺乏阵地和途径,引进人才的区域优势不明显,硬软环境尚待进一步改善。
二、“十五”期间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及主要目标和任务
基本思路:根据我市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总体要求,为实现我市在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中心城区50万以上人口、建成区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的目标,坚持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的伟大理论,贯彻科教强市的战略方针,以实施现代化人才工程培养新世纪人才为重点,落实措施,兑现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制度和机制创新,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为义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证。
主要目标:到200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储量力求达到4.3万人以上,每万人拥有人才数量580人以上;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3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00人,中级职称11000人,初级职称24900人;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中的人才数占企业职工的25%左右,农业科技人员达到每万人10人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生2人以上;人才引进绝对增量2000人以上(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数不少于10%)。
义乌市人才发展“十五”计划表
主要任务:根据“十五”计划的目标,加快我市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争取到2005年,我市人才资源总量显著增加,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一支适应我市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才发展的现代化。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把我市建成与现代化大城市相匹配的人才优势市。
三、“十五”期间人才发展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一)积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一大批我市急需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机制。在创办义乌工商技术专修学院,义乌商贸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院的专业设置,积极引进高级师资力量,把学院办成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专业人才的基地。
(二)发展成人教育事业,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走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路子,充分利用电大、行政学校、农函大等多种社会力量举办大专证书班、研究生班等各种形式的办学。强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接受高等学万教育,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电大等学习,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面人才,缓解当前人才紧缺的压力。
(三)加强对人才的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加强公务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强化对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和监督管理,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加强以“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新办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我市实际,以市人才交流中心培训机构为主体,以各种行业协会为培训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争取到2005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面达80%,职工培训面达70%,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
(四)加大人才引进、开发力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采取调动、聘用、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实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吸纳各地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引进人才绝对增加数达到2000人以上,其中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不低于10%。我市每年回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有近1400人,这是我市人才增量的主要来源之一,要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积极引导他们到基层一线、到乡镇、民营企业工作锻炼,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让他们在社会中有用武之地。
鼓励、吸纳硕土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及出国留学人员等高级人才来我市工作,实行长期工作、短期服务、来去自由的政策,妥善解决他们的工作、住房、科研经费、配偶工作安排、子女人学入托、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中青年拔尖人才,要经常性地、分期分批选送到大学、科研机构深造研修,必要时选送到国外研修,以提高他们的专业业务素质。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经理(厂长)和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大公司、大企业或商务基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积极引进外国专家、智力。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外国专家学者来我市指导工作,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帮助培训,把国际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五)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设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人才实行政府津贴制度;对人才开发、引进、培养工作成绩显著的用人单位,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业绩特别显著、贡献特别突出、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优秀人才,政府给予100万元以内的重奖。
改革用人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深化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公开,推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职称制度;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分配方式多元化,鼓励各类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六)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体系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2002年前建成集人才交流、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人才市场。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组织网络,在各乡镇设立人才工作站与市人才交流中心联网工作;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建立国内外人才信息库,争取到2005年,全市95%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输人人才库,专业人才市场全面切入互联网;建立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人才服务机构、留学生组织的联系网络,搞好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大力推行人事代理,逐步实现人才的社会管理,对人才资源进行包括职称评审、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全方位的人事代理,到2005年,代理面达到90%以上。
(七)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用人单位要着重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宽松的自我发展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做好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强化法治意识,保护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增强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努力营造“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五”计划是我市跨入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市到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义乌建设成为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并向现代化商贸名城迈进的关键性的五年计划。“科教兴市、关键在人”,人才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应努力完成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为把我市建成现代化的人才优势市而努力!
课题负责人:陈如吉 肖天喜
主要执笔人:朱少灵
课题组成员:楼关兴、陈余良、骆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