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82000000/2011-427418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2011-06-3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07-08-31 01:4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字号 | 考核指标 | 考核要求 | 2000年 现状 | 2005年目标 |
14 |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 〉国土面积的 5% | 11.2% | 12% |
15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30% | 14.34% | 〉 30% |
16 |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 50% | 11.4% | 70% |
17 | 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 | 100% | 84.27% | 100% |
18 | 城市气化率 | 〉 90% | 100% | 100% |
19 | 城市集中供热率 | 只考核北方采暖城市 |
|
|
20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如% | 100%(处理率) | 100% |
21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70%并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 | 94.01%有少量危险废物排放 | 90%并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 |
22 |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 〉 90% | 100% | 100% |
23 |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 60% | 42.7% | 〉 60% |
24 | 市委、市政府关于环保例会 | 〉 1次/年 | 2次/年 | ≥ 2次/年 |
25 | 环保机构独立建制 | 建立健全独立环保机构 | 独立 | 健全独立环保机构 |
1.规划目标
“十五”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强化环境法制,增大环保投入,巩固和深化工业污染源防治成果,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水平,积极拓展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新领域,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治理,努力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把义乌建设成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生机盎然的现代化商贸名城,成为省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之一。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项目指标及我市现状和2005年目标见下表。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项目指标及我市目标
项目 | 新增量 | 削减量 |
佛堂、廿三里镇和镇区工业发展 | 400 |
|
其它进入义乌江的镇和镇区工业发展 | 3000 |
|
水处理中心二期工程 |
| 4000 |
城市污水综合利用 |
| 1000 |
集镇污水治理 |
| 4000 |
农业和农村面源治理 |
| 5000 |
合计 | 21000 | 21000 |
1.1总量控制目标
2005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与“九五”期末相比削减13%,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压力,保证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2环境功能区目标
各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饮用水源合格。义乌江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城内河道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API指数小于100,其中双林风景区达到或优于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60dB,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小于70dB。
再创建二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使每个重点镇均有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不断扩大城市烟控区、噪声达标区面积,烟控区覆盖率保持在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在重点镇区创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
1.3污染源控制目标
巩固和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坚持长效管理,确保工业污染源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
继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合格率均达到100%。
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标率达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重点镇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标率达到4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其他镇新区、农村旧村改造,做到雨污分流,厌氧污水处理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以上。
1.4生态建设目标
全市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系统结构合理、组分健全、功能强;各种自然资源,尤其是可更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基本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继续做好双林风景区、江东旅游风景区、华溪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
200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30%以上,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2%。
1.5农村环境建设目标
主要集镇基础设施齐全,基本上无环境污染或污染得到良好地治理;镇、街道企业结构合理,污染基本得到治理和控制,产供销处于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和经济流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并且相互统一;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状态,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一批省级卫生村、镇和生态农业工程,创建二个以上省级、金华市级生态镇和二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2.环境分析及预测
2.1水环境
如何解决水污染问题是我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所面临的最大任务。
据料统计计算目前我市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合计年排放COD约13000吨,加上其他污染源将更多,其中90%以上进入义乌江水系。义乌江要达到III类水水平,在上游来水达标情况下,目前需削减COD约4000吨/年。水处理中心一期工程正常后可削减COD约6000吨/年,对排污企业实行长效管理确保达标排放预计可削减COD约1000吨/年。可满足削减目标并产生约3000吨/年COD的环境容量。
但3000吨/年COD的环境容量,与建设大城市的需求差距很大。预计2005年城市污水排放量将达到200000吨/日,其中85%约170000吨/日进入义乌江流域。污水直接排入义乌江的佛堂、廿三里二镇,按目前的排污方式计算,到2005年,将至少新增COD排敝量4000吨/年,如果再考虑通过支流进入义乌江的义亭、赤岸、城西等镇,数字还将更大。因此,要达到创模标准,我市目前约需削减COD4000吨/年;“十五”期末,仅计算城市和以义乌江为纳污水体的集镇发展,还需削减COD排放量17000吨/年,任务异常艰巨。
“十五”期间义乌江流域COD计划控制情况(单位:吨/年)
2.2生态环境
如何加强生态建设,达到环保模范城市相关指标要求,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我市创模工作所面临的另一个大挑战。
“九五”期间,我市开始重视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绿化建设,绿化覆盖率从1995年底的5.14%提高到2000年底的14.34%;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在2000年底达到11.2%;199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农田建设。但由于历史欠债较多,目前我市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的协调度仍然较差。
“十五”期间,我市建成区生态建设重点是大幅度扩大绿化面积,建设生态走廊与农业经济开发区、江南生态园等相连接,提高绿化档次以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农村生态建设以标准农田建设、封山育林、引导农民科学种田为主。
2.3大气环境
我市目前大气环境质量尚可,基本处于良好水平;但据测算我市烟尘和S02排放量,到“十五”期末,如不采取严格控制措施,将有较大增加。此外我市酸雨污染严重,呈明显上升趋势。
因此,在“十五”期间我市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应紧跟城市发展不断扩大烟尘控制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削减小型大气污染源;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热电厂实行热电联供;对机动车尾气进行治理,禁止落后车型上牌上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公共交通工具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控制进城车辆、保持道路畅通。
2.4声环境
义乌城市环境噪声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尤以1997年后更为明显。“九五”后期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均达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求,但噪声超标现象仍然存在,各功能区噪声的“九五”均值都超标,且工业区的噪声与“八五”期间比较有所上升,交通干线两侧区域超标仍较严重,因噪声污染引起的群众信访比“八五”期间增长4倍。
虽然义乌市噪声环境现状尚可,但随着义乌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和车辆的快速增长,环境噪声污染加剧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据预测到2005年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值将达60.2dB;道路交通噪声将达74.4dB。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噪声污染综合整治措施: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巩固和扩大噪声达标区,严格控制固定噪声源,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综合整治。
2.5固体废弃物
“九五”期间,我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1.27%,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70%的要求,但排入环境中的危险废物和有害废物分别为10吨和2990吨之多,没有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的要求。此外,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增加,2000年末比1996年增加31.17%,占地面积增加50%。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和治理,特别是对危险废物和有害废物的管理和控制。
生活垃圾的骤增,给垃圾填理场带来很大压力。虽然,塔山垃圾填埋场建成后城区生活垃圾都已采用填埋方式处理,但现在的填埋方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卫生填埋,不能真正达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的要求。目前,我市正在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塔山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随着这两项工程的建成,城区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2.6农村环境问题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以下一些环境问题:
(1)、水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来源于乡镇工业、畜禽养殖场等畜牧业、渔业、乡镇和农村的第三产业和各种生活污水。水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生活垃圾增多,固废污染难以解决。无论是集镇还是农村,生活垃圾都在迅速增加。
(3)、噪声污染现象广泛存在,废气污染纠纷时有发生。
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创建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应从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合理规划、加强引导等方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3.计划措施
任何计划的编制必须建立在能得到有效实施的基础上。今后五年,我市环保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为使各镇、街道办事处、各部门紧紧围绕“十五”环保目标,明确分工,突出重点做好环保工作,首先要做好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每年把金华市政府与义乌市政府签订的环保目标责任书内容进行层层落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与市里三项目标责任制相挂钩。推进金华江流域断面控制工作,分解总量指标,完善考核办法和调控手段。
3.1、污染源控制计划
3.1.1加强环境管理,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
加强环境管理,充分发挥环保管理执法职能,严格执法,加大随机抽查频率,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监督。
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对全市重点污染源进行在线监控。凡污水日排放量在100吨以上的工业污染源都应安装现场监控系统适配器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2001年在市水处理中心、蜜蜂集团、华川集团先行安装在线监测系统,200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逐步推开;20吨以上的锅炉,在安装锅炉时同步安装。
对污染治理技术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稳定环保治污队伍。积极探索污染治理社会化筹资、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管理的办法。
3.1.2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
目前我市对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生活污水将成为我市的主要水污染源。组织力量对义乌江水环境容量进行研究,制定包含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总量控制政策,确保义乌江符合地表水BD类水标准。
我市在国家划定的酸雨、二氧化硫控制区范围内,“十五”期间全市范围的大气污染物将实行总量控制。
根据国家排污收费制度改革,适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
3.1.3继续进行限期治理
到2000年底,“一控双达标”已全面完成,我市工业污染源考核项目基本做到达标排放,但部分非考核项目如氨氮仍将存在超标现象;同时随着新规定、新标准的出台,已达标的污染源也有可能出现不符合新标准的情况;因此在“十五”期间还将继续进行限期治理,把区域排污总量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继续开展对社会生活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计划进行交通污染源治理,加强第三产业的环保管理,2003年餐饮业全部使用液化气灶等清洁能源,2005年油烟全面达标排放,2005年娱乐业全面达标排放;大幅度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2005年前全面禁用不可降解塑料,禁用含磷洗衣粉。
3.1.4采取多种途径节约用水,实行污水资源化
“十五”期间要确保我市地面水达标,除采取严格的末端治理措施外,还应从源头抓起,想方设法减少用水量,减少污水排放量。
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水价,鼓励居民节约用水。严格限制审批高耗水项目,改革现有耗水工艺,降低万元产值用水量。水处理中心一期工程处理后的污水实现资源化,对城市新区特别是经济开发区三期创造条件实行双管分质供水。
3.1.5深入开展生活污水治理
“十五”期间。生活污水将是我市的主要水污染源,而水环境污染一直是我市首要的环境矛盾,是环境制约经济的主要方面。
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在2001年底完成每7万吨/日的基础上,到2005年再增加5万吨,达到每日12万吨;同时做好城区管网的纳污工作,使城区污水处理率达标率均达到70%。
在重点镇下游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镇区及其工业园区污水;其他镇污水处理首先要求做好雨污分流等基础工作,结合农村旧村改造、集镇新区规划建设厌氧处理等初步处理设施。
3.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计划
3.2.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
国家为了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建立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十五”期间,继续严格执行这二项制度,加强工业区、三产、城市建设、居民区、交通旅游等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
3.2.2把环保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环保原则和内容贯穿于整体规划。在制定城镇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和其他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保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促使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
3.2.4进行工业划行归市工作
利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手段,进行工业划行归市工作。“十五”期末,基本完成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区集中,特别是污染企业实行相对集中管理,为集中治理创造条件,在条件成熟的区域开展工业污染集中治理;城区的所有家庭工业基本上要脱离家庭,集中进入工业园区,村镇农村家庭工业相当一部分脱离家庭,集中进入乡镇特色工业园区。
3.3生态建设计划
3.3.1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十五”期间,城区生态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绿化率,建设生态走廊、江南生态园。首先应做好城市绿化的文章,把绿化覆盖率从目前的14.34%提高到30%以上;同时应强调高水平绿化,避免急功近利的草皮绿化模式,提高绿化的生态效应,建成穿城而过的江滨、机场路生态走廊和沿环城路建设的城市外环生态走廊;并通过生态走廊把江南生态园、城北农业经济开发区等具有较好生态效应的区域有机串联起来,使我市成为一个处处花香、树绿、鸟鸣的绿色生态城市。
3.3.2恢复水生生态
“十五”期间,城区生态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结合旧城改造和防洪建设,对城内河道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使现在鱼虾绝迹常年劣于V类水的城内河道水质提高到不劣于V类,恢复良性水生生态。
3.3.3国土绿化
做好辖区内的国土绿化工作,大力开展庭园绿化和封山育林,提高绿化面积;使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公园)由占国土面积11.2%提高到12%以上;继续做好双林风景区、江东旅游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3.3.4推广清洁生产
到2005年在十家以上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有五家以上企业获得通过IS014000国际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有五家以上企业的产品获得环保绿色标志。
3.4农村环境保护计划
3.4.1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结合创建文明村镇、旧村改造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树立数个具有示范意义的环境质量达标、环境功能分区明确、能源结构合理、卫生状况良好、绿化成效突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并进行推广工作,引导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目前农村中存在的垃圾环绕、污水横流、烟囱林立、机声隆隆的现状。
3.4.2推广现代化生态农业、启动农村面源治理
运用生态规律,建立生态型的高效农业系统;创建绿色食品基地。以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庭院生态致富工程等生态农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积极组织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引导教育农民选用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采用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提倡合理施用化肥,实施以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为主要内容的“沃土工程”;对集中禽、畜养殖场,加工场进行综合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减少食物的农药残留量。
3.4.3加强村镇生态建设
广泛开展生态农场、生态村、生态镇建设。在2001年首先完成大陈镇省级生态镇、佛堂镇金华市级生态镇建设,条件成熟以后逐步深入开展。
3.5三区建设
3.5.1饮用水源保护区
在现有义乌江、八都水库、柏峰水库三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基础上,建设横锦水库引水工程、上溪岩口水库、廿三里卫星水库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
3.5.2噪声达标区
城区噪声达标区面积随建成区的扩大及时调整,噪声达标区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60%以上。
陆续在重点镇创建合格噪声达标区,2005年这些镇的噪声达标区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40%以上。
3.5.3烟尘控制区
2005年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十五”期间,每年在重点镇选择一个基本具备条件的镇创建一个合格烟尘控制区。
3.6环境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市民素质,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各镇、街道、学校,各新闻单位、舆论媒体都应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规划,争取在2001年有一所学校评为省级“绿色学校”,在“十五”期间有一所学校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
办好相关中等学校的环保专业,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专业学校。
3.7主要工程项目
3.7.1污水处理工程
城区污水处理在2001年完成一期日处理污水7万吨的基础上,建立中水供应站,并着手筹建二期污水处理工程,至2005年竣工投产,在城区形成日处理污水12万吨的规模。
重点镇区处理各自工业园区及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2002——2003年启动,2004—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保证每个重点镇镇区生活污水达标率在40%以上。
3.7.2工业园区
北苑家庭工业园区在2001年启动,2(03年投入使用。城区及城郊结合部袜子定型、电脑绣花、模具加工、塑料加工等小工厂统一迁入工业园区集中管理、集中治污、集中供汽。
在北苑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城区可扩大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家庭工业发达的镇、街道也应借鉴北苑经验,在2005年前建设各自的工业园区,改善农村环境。
3.7.3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建设塔山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同时对一期工程按卫生填埋要求予以整改。
2002年市垃圾焚烧热电厂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2005年兴建危险固体废弃物焚烧炉。
城区及重点镇在2005年前实现垃圾分类分袋。3.7.4生态建设工程
2001—2005年继续建设改造江滨绿化带,建设营造机场路、铁路沿线、环城路生态走廊。
开发建设江南生态园、江东风景旅游区、黎明湖风景旅游区,使之初具规模。
改造提高城北农业经济开发区,继续开发建设双林风景区、华溪森林公园、使它们更具生态效益。
完成市民广场、绣湖公园为代表的一批广场、公园建设,并在居民区新建休闲健身场所在镇、街道、农村广泛开展标准化农田,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
3.7.5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
1)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配套,随城市发展配建设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接管率。北苑污水在2002年前纳入城市污水系统。
2)完善城市路网、建设二至三处城市交通立交,提高车速,减少机动车尾气及交通噪声。
3)加快绿化建设的进度、提高绿化的档次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课题负责人:楼建国朱急民
主要执笔人:朱穗
课题组成员:和英明、杜国平、朱小芳、朱力、
蒋格平、张向阳、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