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82000000/2011-427401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2011-06-3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07-09-17 10:1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农业发展主要特点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义乌农业围绕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得到健康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各业持续发展。
2004年底,农业总产值13.2亿元,年均递增2.73%,预计“十五”期末可以达到13.35亿元,可比2000年增30%。农民人均收入6969元,年均递增8.63%,预计“十五”期末可以达到7300元,可比2000年增45.59%。
“十五”期间义乌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通过大力实施“强龙”工程,鼓励和支持组建特色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订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现有一定规模农业企业(户)达1900多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161家(国家级1家,省级3家,金华市级28家),联结基地23.8万多亩。畜禽养殖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全市存栏23.3万头生猪中规模化比例达97%以上,其中存栏500头以上的有60家,存栏生猪14.09万头,占总存栏60.5%。全市出栏的97.5%以上家禽是由规模养禽场提供的。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基地化、特色化、优质化、外向化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主导产业凸现,通过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政策倾斜、龙头带动等措施,培育了畜牧业、花卉苗木业和蔬菜瓜果业三大优势产业,其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并有效推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聚,建成以华统为龙头的10万头无公害出口猪养殖加工(出口)产业带、以道人峰为龙头的大陈、赤岸5500亩有机茶基地等10大区域化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群。
空间结构优化,农业的外向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一方面农业出口增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1.5亿元。另一方面,跨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崛起,全市已有2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在外地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28万亩,相当于又一个义乌。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标准建设全面开展。已制定和发布了义乌红糖等28个地方农业标准。其中无公害田藕、无公害果蔗、无公害马铃薯等三个系列标准已上升为省级标准。全市在建或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个,面积1.9万亩,存栏生猪8.9万头,家禽87.2万羽。
标准化的建设,促进了优质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8个,其中省级32个。35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级以上优质农产品120个,其中79个农产品被评为金华市级以上优质农产品,道人峰牌茶叶、周泰牌调味品、华统牌猪肉获得了浙江省名牌。丹溪牌酒获得了浙江省著名商标。
(四)农业产业支撑体系日益完善。
市政府实行优惠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业投入,营造了良好农业发展环境。一是不断加大三农投入。从1996年起,我市就把市镇两级商住用地出让金的10%列入农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确保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去年全市投入大三农资金达13.2亿元。其中大农业投入达7.8亿元。二是建立产业化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我市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资金,2005年安排3000万元,同比增加了500万元。同时,各镇、街道均配套出台了扶持措施,全年市、镇(街道)两级扶持农业资金达1个亿以上。三是减免税费,降低农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我市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对规定额度内的农业用水水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增强了高效生态农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四是推行农业保险,降低农业风险。从2002年起,我市首先开展了畜禽疫病保险,由政府给予其保费的50%补助。目前,全市规模畜禽场投保率达到了80%。今年,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到种植业和农业设施。并且在往年农业产业化100万元畜禽疫病风险金和100万元自然风险金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保险金额度,给予农业企业(农户)农业保费60%的补贴。
二、“十一五”规划发展思路和目标
发展思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坚持五个统筹,围绕高效生态农业目标,以农业企业化行动为抓手,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重塑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推动绿色农产品生产;以农业治污能源利用为抓手,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市形成以家庭农场、法人农户为基础,由农业股份制企业、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构成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体系;形成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经营格局;形成农户与企业合理分享的农业增效分配机制;形成农民、企业、政府共同推进的农业企业化发展机制;形成布局优化、生产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
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一)强化主导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效益回报好、技术含量和组织化程度高、农业环境质量较优,具有一定规模和当地特色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并按有良好生态环境、有技术操作规程、有质量标准、有品牌和包装、有营销载体的“五有”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满足市场绿色消费需求。建设稻米、果蔗、黄花梨、马铃薯、田藕、蔬菜瓜果、生猪、禽蛋、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
(二)优化机制,建设“法人化”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尤其是农地资产股份化改制,长期稳定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实现承包权的股权化、物权化,明晰承包土地财产权,实现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解除农民转出土地经营权的后顾之忧。将转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对耕地抛荒的查处力度,形成耕地承包收入不再是主要收入的农民退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机制,加速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集中,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出台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化的政策措施,形成农业企业化经营进入机制,积极吸引非农业主投资经营农业,加大对现有农户尤其是专业大户的培育力度,促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经营主体的法人化。
(三)加强引导,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0个以上、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家禽基地饲养规模400万羽以上,家畜基地20万头以上,其中50%以上通过省级以上认证;基地无公害率100%。上市农产品无公害率95%以上,市场抽检合格率95%以上。发展有机和绿色食品10个以上。
(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业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努力使每个主导产业都有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主要农产品都有自己的商标或标识,培育10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农产品名牌。
(五)优化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工业三废得综合治理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优化环境;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生产中污染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优化农业经营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0家以上。推进和建立各种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和合作社组织带农户的经营机制,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数2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5%。
(二)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根据义乌实际,逐步制订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技术规程、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形成一个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
强化宣传、推广、应用,建立有效的标准化推广模式和质量管理运用机制,提高各项标准的应用水平。根据产业分布和生产需要,着重制定标准化模式图,加速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应用。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40个以上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主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应用面95% 以上,主要农产品基地标准化应用率达100%。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督网络建设。以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为核心,健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自检机制。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监控,并及时发布信息。对生产基地实行质量安全监督跟踪制,建立生产过程记录档案,逐步形成覆盖主要产区、市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完善检测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确保消费安全。
(四)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农业新技术。
实施好种子种苗工程,农产品良种普及率95%以上;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广应用喷滴灌技术和旱稻等农业节水技术;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农田地力培育技术,保持土壤肥力;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等农业新技术等。大力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畜禽排放物综合治理利用技术。探索资源节约化利用新途径。大力引进推广污水处理与沼气能源利用技术。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依法严格管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因子监测工作,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大对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的监控管理和治理力度,避免污染水源灌溉农田,减少农田污染。研究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着力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推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规模场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粪便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太阳能、沼气利用。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药物和生物药物。
(六)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确保农业安全。
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加强规范化建设,完善制度,严格执法程序,提高农业依法行政水平。完善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检测、预警、防治控制。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和外来有害生物应急快速扑灭机制。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贯彻,加大对农产品投入品和绿色农产品标志标识的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资源环境、损害农产品安全和危害农业经营秩序等的违法行为。加强农业经营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减负增收。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1.5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包括旱粮1万亩);
2.2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
3.2.5万亩西甜瓜基地;
4.2万亩精品梨基地;
5.3万亩糖果蔗基地;
6.4万亩蔬菜基地(其中:山地蔬菜1万亩、水生蔬菜1万亩、设施蔬菜1万亩);
7.1.5万亩有机茶基地;
8.2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
9.400万羽无公害禽蛋基地。
(二)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1)综合性高科技农业企业;
(2)设施栽培高效农业企业;
(3)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
(4)养殖和特种养殖型农业龙头企业;
(5)花卉生产企业;
(6)果、蔬速冻保鲜储藏企业;
(7)贸工农一体化企业;
(8)市场型贸易企业;
(9)旅游观光型农业企业;
(10)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
(三)推广一批农业科技成果。
(1) 无公害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建设4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
(2)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及高新栽培技术;
(3)节水灌溉技术;
(4)先进农业机械推广;
(5)畜禽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引进;
(6)畜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开发;
(7)污水处理与沼气能源利用;
(8)太阳能技术利用;
(9) 畜禽疫病综合防制与净化技术
(10)牧草种植秸秆养畜技术;
(四)实施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建设标准农田;
(2)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
(3)建设农业信息系统;
(4)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标准化制繁种基地0.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