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病拖大病扛”到看病报销
发布时间:2008-12-15 11:27
访问次数: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就得见阎王。” “救护车一响,耕牛肥猪都白养。” …… 一句句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经济困难的农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揪心与无奈。 针对部分农民和城镇失业人员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2004年7月1日起,我市正式实施《义乌市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办法规定:参加小额和大额大病医疗保险的人员每人每年分别缴纳36元和240元,年度最高报销额度分别为30000元和48000元。 市委、市政府把“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列入利民、为民、惠民的一项民心工程,几年来,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让利于民。2008年7月起,我市实施新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政策大幅提高了财政补助水平和医疗保障待遇。参加小额和大额大病医疗保险的人员每人每年分别缴纳40元和350元保费,年度最高可报销5万元和9.8万元医疗费用。 如今,我市有54.3万城乡居民正在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村(居)参保率达100%。全市农民逐渐告别了“小病拖、大病扛”的历史。 '悬殊等式: 缴纳310元,报销9.8万元 这是一个冬日的正午,天气晴朗,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稠城街道联平村80岁的朱朝海老人正躺在家门口的躺椅上闭目养神。陪在一侧的老伴埋头择菜,不时拉一下盖在老人身上的毯子。 “今年9月份在南京做的手术,挺成功的,现在身体好多了。”朱朝海的老伴从屋里拿出一叠病历、单据等,让记者过目,“今年我们才交了310元保费,政府就给报了9.8万元!” 今年5月的一天凌晨,朱朝海老人突然感到肚子十分疼痛,家人把他送到市中心医院诊治。医生以为是小肠气,结果开了刀,花了三万多元医药费,回家还是经常肚子痛。后来到杭州住院观察了一段时间,仍查不出病因。最后,经杭州医生推荐,老人被送到南京一家部队医院治疗。医生多方检查,诊断为肠穿孔,接下来又做了两次手术。 一旁的联平村支部书记朱跃强说,按医保新政规定,大额医疗保险每人每年缴费标准为490元,其中个人缴纳350元,市财政补助120元,街道补助20元。他们村因集体经济较宽裕,给每位参保大额医保的村民补助40元,因此,村民个人只要缴310元就可以了。 '由衷感叹: 做梦想不到,看病可以报销 七八十年代,义乌农村流行这样两句民谣:不怕少吃少穿,就怕生病住院;一人生病,全家受穷。一跑医院,有点小病,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元。大病就甭说了,一天的药费就是农民半年的庄稼钱。农民只好小病拖着、大病扛着,能忍则忍吧! 这次生病,朱朝海老人依然想熬一熬挺过去算了。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没必要花那个冤枉钱,况且老两口没什么积蓄,花儿女的钱,他也不忍心。在义乌住院开刀花了一笔钱后,听说还要转到南京诊治,他死活都不肯去。儿女们轮番劝说,并保证一半医药费可以由公家报销,老人才将信将疑地动身。 出院后,老人念念不忘报销的事情。直到老伴笑嘻嘻地把9万多元钱塞到他手里,他才长长松了一口气,一下子回过神来,“原来真有这么一回事呀,还报了这么多钱,真是做梦都想不到!我有福气了,这么大岁数还能享受到这种待遇,以后生病不怕上医院啦!” “记得以前,身体不舒服了,要么喝点盐水、生姜水什么的,要么用刮痧、拔罐等土办法解决。实在受不了,就找赤脚医生打打吊针,农民的身体没那么娇贵,动不动就往医院跑,哪吃得消。”联平村村民们辛酸地说,就因为这样,一些本来病情没那么严重的村民,一拖两拖,眼睁睁地踏上了黄泉路。 '揪心往事: 重病袭来,天“塌”了 村民们向记者说起发生在八十年代末的一件揪心事。 1989年深秋,一纸“子宫瘤”诊断书让农民张女士全家陷入困境。丈夫丢开锄头一连抽了两天闷烟,最后红着眼睛把烟头一掐,哑着嗓子说:“医!”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多年积攒的几千元皱巴巴的钞票很快耗尽。 “我们不医了。”为了不拖累家人,张女士咬着牙说,但丈夫和儿子都不听。一天,张女士心一横,闭着眼睛跳进河里,等她再睁开眼时,看到的是丈夫、儿子“吧嗒吧嗒”落下的眼泪。然而,没隔多久,这位普通农妇还是在一个夜晚,悄悄地离开了熟睡的丈夫和儿子,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 没有人看见张女士离开时绝望的眼睛含着怎样的泪水。但是一些乡亲说,张女士是为了不拖累全家才这样做的。 “我们农民看病现在可以报账,以前这可是城里人才享受的待遇。”村民们说,在有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以前,农民“一人生病,全家受穷”的心酸事多得很哪。 “要是没有大病医疗保险,我可能只能在家里等死了。”在联平村以当清洁工为生的朱关铨深有感触地说,今年8月,他患了食道良性肿瘤,饭菜难以下咽。想到有医保这把保护伞,他就跑到杭州住院开刀。结果花了10多万元医药费,报回来6万多元。 '态度转变: 以前不愿缴,现在抢着缴 2004年,我市实施《义乌市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办法》(试行)。按照市财政对每位参保人员每年补助39元,镇(街道)财政对每位参保人员每年补助15元,个人每年缴纳36元(小额)和240元(大额)的方式,我市首批15万余户农户开始进入大病统筹的“防护网”。 然而,当初有很多农民并不理解。“当时我们上门去动员,很多农民都说,是不是骗人的哦,有一家人看到有人上门动员参加医保还关门拒绝呢。”市医保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还有的农民头一年参加医疗保险,没生病,觉得交的那36元钱浪费了,第二年就不愿意再参加,外出打工的农民也不愿意交那几十元钱,这样的局面导致一些农民不能尽早享受到医保待遇。 市医保处负责人说,由于我市的医保政策具有筹资标准高,政府补助多;报销比例高,保障力度大;手续简单,参保、就医结报方便等特点,再加上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件“报销回大笔医药费”的事例,让老百姓尝到了参保的“甜头”,近几年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今年,农民参保缴费的积极性非常高,多个镇街出现排队争相缴纳保费的场面。 “在农村,一人生病可能会搞垮一个家庭。我们一年交个几百元钱,不生病更好,生病了也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在联平村采访时,几位享受过医疗保险待遇的老人一个劲地诉说着参保的好处。他们纷纷感叹,参加医疗保险,缴纳低额的费用,可报销巨额的医疗费用,这是政府给我们老百姓办的大好事呀。(陈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