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17 13:3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打点行囊出发了,在这条与外地经贸交流的“新丝绸之路”上,他们路过的每一站,办的每一个市场,仿佛都在告诉人们:30年的巨变他们都看在眼里,30年的改革开放,他们是经历者也是受益者。他们就是在外地开办分市场及做世界贸易的义乌人,在这里我们选取了他们中的两位,讲述他们在“新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施仲谋:提早十年“开发”大西北 联系施仲谋,他总是在路上,利用回义乌休整的机会,虽然时间紧迫,施仲谋还是欣然接受了采访。谈起多年的苦乐经商路,他感慨良多。 1979年,在外打了6年工的施仲谋开始辗转商海的生涯。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和挫折让他饱受创业的艰难,靠着非同寻常的坚韧和毅力,施仲谋在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边贸热开始兴起:7套总值不到200元的特大号夹克衫,可以换俄罗斯照相机和貂皮;10条在义乌单价1.9元的短裤,可以换近百套不锈钢餐具,这就是那时让人心驰神往的边贸热的一个缩影。1987年,施仲谋来到新疆,经营服装、电子表等商品。在乌鲁木齐,他看到很多浙江人在那儿“跑码头”,贩卖商品,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专业市场可以栖息。何不在新疆建立一个义乌版本的小商品市场呢?1989年,他动了自己办市场的念头。 在有关部门支持下,1992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乌鲁木齐分市场开业。“这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第一个分市场。”施仲谋说,市场一开业摊位转让费就翻了三番。在边贸大繁荣时期的1993年至1995年,每天从火车站托运处收到发自义乌的货物达120至150吨。到1998年,平均每天发往分市场的商品达190吨,商品价值上亿元。直到1999年,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目前该市场年营业额已超过50亿元,至今还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市场。 乌鲁木齐分市场成功后,施仲谋足迹开始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到达中亚等地区。至今,他已先后在中哈边境霍尔果斯、河南郑州、山东临清、深圳等地开办了9个小商品市场。很多市场里的商户都跟随着施仲谋的脚步,从乌鲁木齐一路走到河南、山东,施仲谋的市场办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2005年以来,施仲谋先后成立了浙江义乌商都市场开发有限公司、振凯市场开发服务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市场开发”,成了一个市场开发及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撒播义乌创办和管理市场经验的火种。 和施仲谋一样,上世纪90年代初,以“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为重点,义乌人陆续在全国各地创办了一批市场,促进了当地商贸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这些市场的经营骨干大多为义乌商人,经营的商品主要来自义乌,并且市场管理模式也是借鉴义乌小商品市场。 “但不是设想什么样的市场最后就能办成怎样的市场。”施仲谋说,市场的功能、模式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建立多大规模事先得精心调查摸底。义乌市场的活力,就是政府一条龙服务,功能总在不断创新,在不断调整、升级、换代中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形成最优质的资源,还有招商模式、交易手段等等都是外地无法照搬照抄的。 除了用市场化手段管理市场的方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外,施仲谋认为,其实外地人更应该学习的是30年来义乌人不拘一格、善于创新的勇气,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诚信经营、实在做人的原则,具体操作层面的体制,应该因地制宜,而他成立市场开发公司的初衷也在于此。“如果要借义乌市场的名,就决不能砸义乌市场的金字招牌。”施仲谋说。 去年10月,南方都市报联合100多家媒体在深圳举办了一个高峰论坛,有人就深圳办市场的问题,对义乌提出了质疑,参加会议的施仲谋立即挺身而出,从义乌兴商建市、贸工联动,以及义乌市场的惟一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一番见解让全场记者顿时哗然。第二天,视施仲谋为“深圳人”的南方都市报用整版篇幅,以“深商意见领袖”为题,对他的观点进行了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了义乌,认识了义乌市场和义乌商人。 童昌茂:“中东华商第一人” 如果说施仲谋是第一个到省外办市场的义乌人,那第一个到国外“吃螃蟹”的非童昌茂莫属。 1996年,童昌茂刚好30岁。俗话说,三十而立,但童昌茂审视了一下自己所走的道路,感到颇为曲折。初中毕业后,他曾在二轻企业做过临时工,1994年又做起了自行车生意,然而他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已不再是受宠的家庭“三大件”之一了,市场销售每况愈下。眼看自己的生意路走得并不顺,童昌茂坐不住了,他的脑海里涌动着一种新的冲动。 听说中东的阿联酋是块经商的黄金宝地,1996年8月,童昌茂跟着一位上海人登上了前往阿联酋迪拜市的飞机。迪拜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因其交通、运输的便利,其市场贸易的辐射已达北非、中东、南欧、南亚、西亚地区,辐射人口有13亿之多。中东国家盛产石油,其工业也局限于石化领域,日常消费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这为迪拜形成小商品集散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阿联酋人十分富有,这里的治安环境特别好。这一点,为童昌茂顺利闯入迪拜市场提供了方便。 可是,不熟悉行情、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等接踵而来的问题还是给童昌茂来了个“下马威”。吸取几次挫折教训后,他开始摸到了中东市场上的一些规律。于是,他一边学习英语和阿拉伯语,一边继续寻找着新的商机。经过一番调整,童昌茂把饰品生意作为他的新目标。 1997年10月的一天,终于有一个印度商人向童昌茂下了第一张价值8万美元的饰品订单。这是童昌茂到迪拜后第一次接到订单,这令他兴奋不已。此时的他虽然也十分渴望挣钱弥补一年多来的经营亏损,可他特别珍视这第一张订单,决定以成本价给印度商人,自己不挣一分钱。 当童昌茂把12款精致新颖的义乌饰品交给印度商人时,印度商人喜笑颜开。这笔生意使印度客商挣到可观的利润,也让他真正体会到义乌小商品的物美价廉,体会到了义乌商人的诚信。从此,其他印度、巴基斯坦客商闻讯,也纷纷找童昌茂下订单,而第一个印度客商则成为了他长期合作的生意伙伴。 经营局面打开后,童昌茂对生意进行了更深、更广的开拓,他在迪拜的展示厅越开越大,经营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并先后回家乡创办了赫赫、东方之星两家饰品企业,现在他的中国东方之星控股集团旗下已拥有3家生产型企业、4家贸易型子公司。 有人说童昌茂是义乌市场与世界沟通的领跑者,也有人说他是义乌迪拜市场经商第一人,还有人说他是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对此,童昌茂很谦虚:“义乌市场历经20多年不衰,靠的是义乌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比起许多创业的前辈,我不算什么,不过我的感受就是创业之路不可能平坦,经商非同儿戏,要么被蛇咬,要么吃蛇肉。” 随着事业的发展,又一个宏大的计划在童昌茂的脑海里诞生:利用他海外的影响和人脉关系,将更多的海外客商吸引到义乌来,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尽一份力。当初,很多地方都有人叫他去投资办厂,但都被婉言谢绝,最后选择了自己的老家义乌。2003年,他在义乌工业园区征用了200亩地,建起了工厂和标准仓库。 “这是我们免费提供给外国客人的。他们到中国订货,每次只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待两周左右时间,一来他们对义乌不熟悉,采购、组货、装柜等时间很仓促;另一方面,谁也无法给他们提供这么短期的仓库,所以我们为外商建立了完善的配套设施。”童昌茂说,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外商到义乌来订货,“东方之星”为这些外国客商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更有利于义乌市场的繁荣和兴旺,有利于把义乌市场推向全球。 如今,在童昌茂的穿针引线下,每年有1000余位中东地区客商到义乌经商、采购商品,其中大部分人成了义乌市场的常客。通过这些客商,义乌市场每年发往迪拜等地的商品货值超过2亿美元,并使阿联酋成为义乌市场四大贸易伙伴之一。 施仲谋、童昌茂是义乌外出经商大军中的两位典型人物。和施仲谋、童昌茂一样,30年前,许许多多义乌商人只是一个个走街串巷的“货郎”。30年后,他们的名字已在小商品界响当当。这些土生土长的义乌商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步入商海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商和管理经验。他们一路撒播义乌经验,把义乌小商品带到了全国各地,带出了国门,从此义乌模式的种子在“新丝绸之路”上生根开花、星火燎原。(石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