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从娶不起老婆到“洋媳妇”进门

发布时间:2008-12-23 08:5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红红的蜡烛点起来了,照得一屋烛光摇曳。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洋媳妇”李娜在国庆期间举行的中国婚礼。新娘李娜家在拉脱维亚。新郎名叫季利新,是我市的一名青年小伙。晚上7时正,婚礼准时举行。在舒缓的音乐中,李娜在父亲的陪伴下走进了结婚的殿堂。  “一拜高堂,二拜……”主持人让两位新人拜堂、拜祖宗。“洋媳妇”的动作中规中矩,比新郎还地道。当新人把香槟打开,把酒倒入叠成金字塔形状的酒杯中,欢乐的气氛顿时流动全场,来宾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新郎新娘分别在对方的无名指上套上幸福的指环,紧握双手并举过头顶,诠释了那句隽永的古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今 义乌青年娶上“洋媳妇”  来自拉脱维亚的李娜现在是义乌海洋酒店的大堂副理,在义乌已经生活近两年。说起李娜与季利新的相识相知,还得从文博会说起。季利新自21岁就在海外经商,现在是义乌两家公司的负责人。去年的文博会,他是赞助商之一,而李娜则是海洋酒店派出的参展员工,在博览会上负责招展工作。两个人在工作中互相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经过不断交往,双方发展成为恋人并最终走到一起。  娶了个“洋媳妇”,家中长辈有什么想法?“很高兴!只要儿子满意就好。”季利新的父母说,“第一次看到自己家的‘洋媳妇’时,心里还是有些疙瘩的,毕竟,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时间久了,也就慢慢接受了。”  对于双方在语言上的沟通,季利新说,目前确实有些不习惯,但他会努力学英文。而李娜呢?她除了会说自己的母语俄语外,英语可以说是她现在的工作语言,相当熟练。此外,在义乌工作期间,她已经在中文学习班学了一段时间,因此,中文也有一定基础,与季利新交谈,基本会话还是可以领悟的。  而且,李娜说,她现在都在吃中国菜,以后学做一手中国菜也不会成问题。  新娘的父母对季利新的感觉又如何呢?其实,早在两人关系确定下来之前,李娜专门带着心上人回了一趟拉脱维亚,让自己的父母提提意见。也真是应了那句中国人的俗语:“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中意!”虽然李娜的父母都不会说中文,但对眼前这位未来的女婿,还是相当满意。  昔日 没房没钱娶不起老婆  义乌自古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到改革开放之前,人均可耕地只有0.8亩多,在农业社会中这些都是致命的劣势。以义东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例,由于农家肥不足,种田吃不饱饭,当地农民就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用红糖、针头线脑等,走乡串户换来鸡毛沤肥以提高土地肥力。  经济的落后,自然给当地农民的婚姻状况带来影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农民的婚姻基本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婚范围比较狭小。新中国成立后,婚姻大多数还是靠亲戚朋友、同事熟人的介绍来实现。  “当时农民上不起学,娶不起老婆,建不起房,许多人都逃到江西种地或贩卖杉树去了。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娶不到老婆的男人相当多。”朱林祥是赤岸镇人,说起当年山区农民娶媳妇的经历,老朱自是别有感慨,“没田没地没房,谁嫁你。”为了娶上媳妇,就要看父母,或者是媒婆的本事了。  老朱说,在当时,村里总有十多人娶不上媳妇,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家为了娶上媳妇,也都为“三转一响”发愁。  开放之风 洗刷着婚恋观  “义乌自古是穷地,人多地少缺粮米,为了解决温饱大问题,鸡毛换糖做生意。改革开放春风起,义乌人赶上了好时期。经商做生意,拨浪鼓摇出了新天地。”这段“义乌道情”唱出了义乌人的心声,道出了义乌发展的奥秘,也解开了义乌青年农民曾经“娶不起”的难题。  改革开放后,乡村人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观念改变了。在告别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包办婚姻、“文革”时期的政治婚姻后,人们开始选择自主择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恋爱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许多年轻人都愿意“自己认识,完全由自己作主”,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解放和张扬。  “改革开放后婚姻实现的结识途径明显增多。”市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说,“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通过媒婆介绍和经父母亲戚介绍成功的婚姻,占总婚姻数的比重大幅下降。通过自己认识的婚姻数量增多,而且出现了通过媒体介绍成功实现的婚姻。择偶途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交流增多、社会开放度增大。”  在自主择偶的同时,大众择偶的对象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曾经的“兵哥哥”已不再是热门人选,有钱人和高学历知识分子代替了军人和劳模,成为婚恋舞台上的明星。  樊应清是江东街道樊村村民,近两年该村刚刚完成了旧村改造。昨日,当记者问起村民们找对象难易情况如何时,老樊感叹道,现在找对象真是太容易了,他们村里那些未婚年轻人,第一天去相亲,第二天就定亲,速度真是快。这是为何?原来现在每户村民都造了新房,生活富裕了,找对象自然不在话下。  当然,结婚是一辈子的事,不能仅看物质条件,但生活水平也万万忽视不得。显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义乌市民找对象比以前容易多了。老樊说,樊村有千余村民,前几年还有几名村民因家里穷娶不起媳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连现已四十多岁,还有两名现年五十余岁的村民都娶上了媳妇;如果是适龄青年,则不论男女,都找到了对象。显然,老樊很为自己是樊村人而自豪。  北苑街道游览亭村有170余户村民。游览亭村负责人回忆说:“改革开放前,因为村里穷,大多数人家靠养牛挣点钱。牛多了,牛粪满地都是,整个村子都臭哄哄的。隔壁村的人有些连村里都不愿进。到后来,村里的姑娘、小伙找对象,媒人一提‘游览亭’,对方就直摇头。那时候,村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自产自销’的。”  2005年9月该村启动旧村改造,如今,当人们走进游览亭村时,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楼房,一堵堵整洁明快的墙面,一座座绿意盎然的楼顶花园,组合成一幅整齐而优美的画卷,成为北苑街道甚至全市的一道亮丽风景。村庄变美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年轻人找对象自然容易多了。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喜事,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瞬间之一。30年间,彩礼从棉被变成了红包,洞房从宿舍变成了新房,轿子从自行车变成了车队;也有选择悄悄的,静静享受两人世界,不愿他人打扰……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婚庆文化观念在我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当年娶不起老婆,到如今“洋媳妇”进门,改革开放30年,人们婚姻观的变化,折射出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从中也展示出特定的“命运的归宿”。(龚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