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从摸黑吃晚饭到千里问询“饭食过了吗?”

发布时间:2008-12-28 11:2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上世纪80年代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一代人的梦想,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觉得那样的生活真的“赛似神仙”。可如今,这些早已稀松平常了。  黄大爷的煤气灯远近闻名  20年前的农村,电灯已不是稀罕物,但是煤气灯却很稀罕,很多村子尽管家家户户有了电灯,却找不到一盏煤气灯。  提起煤气灯,今年73岁的佛堂镇晓联村村民黄庆柱就会浮起一股自豪感。全村停电时,别人家只能用蜡烛、煤油灯照明,由于亮度低,给人的感觉总是“昏沉沉的”,而他家点亮煤气灯后,全家总是“亮堂堂的”!  黄庆柱说,他家的煤气灯名闻十里外,因为那时附近许多村子有人家做红白喜事(结婚、造房、老人过世等宴请),总会去借这盏煤气灯备用,以防备“突然停电”。  20多年前,黄庆柱在城区纺织器材厂工作,他从厂里买来这盏煤气灯,花了20元钱,是下了狠心的,因为这将近花了他半个月的工资。  为什么要买煤气灯?因为那时农村经常停电,农忙时节的晚饭时间经常缺电,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好像是隔天就停一次电,搞得农民常常摸黑吃晚饭,很不痛快。  由于经常停电,黄庆柱就业的工厂就买来了发电机。结果使原来当做备用灯的煤气灯没有了用武之地,所以厂里就把煤气灯卖了。  那时的黄庆柱,每天都回乡下家里做农活,在饱受缺电之苦后,毅然买下这盏煤气灯。   煤气灯现在很少有人能够看到,黄庆柱家里的煤气灯至今仍保存完好。  煤气灯的大小,比热水瓶要小一些,其结构主要分三层。最下面的三分之一是油箱,用来储存煤油(虽然名字叫“煤气灯”,其燃料却是煤油,而不是煤气,当然最早的煤气灯是用煤气做燃料的),有一个充气装置,需要人工打气。最上面的三分之一是发光区,主要由一个像鸡蛋一样的白色纱罩构成。中间的三分之一是预热区和喷油区。  要点亮煤气灯,既要给煤油充气,还要在中间层的预热杯里倒上煤油,让其先燃烧一段时间,目的是既把上面的灯罩烧得通红,也把下面的煤油烤热,以便煤油在高压下更容易汽化喷出。当雾状的煤油从下面喷发到通红的灯罩里时,立即就被燃烧,从而发出巨大亮光。  使用煤气灯也比较麻烦,因为要经常给它打气,油箱里的气压会慢慢变低,导致喷出的气雾油量减少,亮度也减少。为解决气压不够的问题,黄庆柱进行了打气装置改革,把原先的手推式打气筒打气方式变为使用自行车打气筒给煤气灯打气,效果特好。  黄庆柱说,如今煤气灯虽然保存完好,但已多年没有使用了,更没有人上门来借用!家里的“宝物”被废弃,他并不感到惋惜,而是很高兴。改革开放后,变化实在太大,根本无法预料。早些年的愿望只是“别停电”,前几年虽然电力也紧张,但政府能优先保障农村和居民的生活用电,要工业让电于民,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政府把眼光先放在“民生”上,更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接个长途电话差点闹出心脏病  “真没想到,通讯器材会比今年的股票跌得更厉害!现在装电话机、买手机,花几百元钱就可以搞定了。我家购买的电话机、寻呼机(BP机)、手机……好像都是最高价的!”在城中中路开商店的石鼎法说,“1991年,安装电话机时花了12000元,那时装电话机光有钱还不行,还要开后门。13年前,购买BP机花了2550元,购买手机花了9600元!”  据了解,1995年装电话机要五六千元,1998年装电话机就降到了3500元左右,2002年装电话机只需108元。  据资料显示,义乌第一个私人电话出现在1983年。义乌第一个装总机的电话村是廿三里西澄村。1990年,西澄村拥有集体企业10家,个体企业多家。为适应集体、家庭工业发展对通讯、信息的需要,1990年10月,该村花了6000多元钱,装上了电话总机,电话机也由3部增加到18部,成为我市装电话总机的第一村。1993年12月20日,义乌开通移动电话(大哥大)。  提起电话机,家住江东新村的退休教师郑老师有说不完的话。  郑老师原先在义亭任教,上世纪80年代,学校里有一架电话机,不是装在校长室,而是装在门卫传达室里。由于那时的电话机不是程控的,需要人工转接,而义亭邮局里的接线员是一名刚刚就业的姑娘,眼睛很大,工作态度很差,常常只顾自己聊天(话务员可以免费用电话跟别人聊天),背地里大家都恨她,但是在路上碰面却要讨好她,很无奈。  不过,郑老师说,关于电话机,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杭州读书的儿子打长途电话到学校找他那一次。  记得是1993年10月份,学校门卫急匆匆赶来喊他去接长途电话,当时他正在吃晚饭。抛下饭碗,从居室一路跑步到门卫处,尽管只有300米距离却累得气喘吁吁,紧张得心里怦怦跳!因为,在当时没有紧急情况是不会打长途电话到家里的,那时的长途电话费很贵,犹如现在普通百姓去坐飞机。儿子刚刚考上大学,才读了一个月,会出现什么情况?是身体出现问题,还是闯祸了?郑老师一路跑一路想,一路忐忑不安,脚也被扭了几下。  接听电话后,郑老师是既宽心又恼火!宽心的是儿子一切都好,只是向他讨钱,因为大学里要军训和开运动会,购买服装和运动鞋,把原先带去的一个学期费用全部花光了。恼火的是,儿子太不懂事,根本不知道父母牵挂首次出远门的儿子的那份心,弄得他差点得心脏病。郑老师在电话里骂了儿子一通后说,向父母要钱,可以写信,可以发电报,千万不要再打长途电话了,爸爸年纪大了,会吃不消的!  郑老师笑着说,现在儿子在北京工作,常常打长途电话给他,根本没有什么大事要告诉他,说得最多的话是:饭食过了吗?现在打长途电话,比邻居串门还要随便了!(黄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