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09-01-20 13:56
访问次数:
一、我市中小企业基本情况和特点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个私工业比重大。个私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的99%;浪莎、新光、能达利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短短六、七年时间迅速成长,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占民营企业总数5%的龙头,实现了全市三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 2.块状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20多个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态势。 3.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市已有授牌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9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2家、金华市级14家;已授牌企业研发中心101家,其中省级6家,金华市级11家。先后培育出箭环电器、迪元仪表、易开盖实业等一大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工业发展的创新平台初显成效。 4.品牌带动战略成效明显。我市注册有效商标14388件,其中驰名商标67个,中国名牌7个,居金华市第一,我市已成为衬衫、袜业、饰品、拉链四个省级商标品牌基地。 5.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年出口标准集装箱货柜达40万只,有8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从事小商品采购,市场商品已辐射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培育了一批青年企业家队伍。我市已完成了企业家队伍的新老更替,现有的重点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中,经营者大多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据统计,全市现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3939人,其中高级职称约1000人,中级职称15000人,初级职称22000人。 纵观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五个发展态势:一是经济增长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二是生产力从分散布局趋向集中布局;三是企业组织形式由个人独资逐步向股份制转变;四是企业管理方式从家族制向现代管理方向发展;五是产品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 二、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规模企业整体增长后劲不足 我市的主导产业如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占比较大,为整个产值的58%。这些行业同比增长基本维持下滑趋势,分别比去年同期下滑16%、15%、10%,下滑趋势明显。 (二)工业贷款余额增速急剧下降,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今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累积效应突出显现。一方面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及财务费用增加,另一方面银行贷款紧缩造成不少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主要原因为:一是银行惜贷心理严重,往往收多贷少或只收不贷,甚至有抵押也不及时放贷;二是企业间联保互保体系产生瓦解;三是民间借贷难度加大,虽然高利融资受到明显抑制,但一些企业因无有效担保或筹资渠道受限,银行愈期贷款将有增多趋势。 (三)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下降、产品销售困难。今年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境外市场需求持续减弱,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工业产品出口压力前所未有,出口增长持续下滑。 (四)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受挤压。 (五)工业投入明显不足,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很慢。 (六)节能降耗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下步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时期,是市“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转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战略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贸工联动”、“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并重,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高新产业并举,坚持发展工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齐抓,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我市工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持续、生态、和谐发展。 (一)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认真领会中央力保增长的意图,按照省委提出的“解困、扶持、服务”六字方针,迅速贯彻落实好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同时根据市领导的指示,认真梳理我市工业经济扶持政策,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更好地引导企业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为我市工业经济尽快走出困境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引导,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在技术、设备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提升上做好引导,避免出现“一流设备、二流质量、三流价格”现象。大力提倡企业“零增地”技改,全面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二是市场带动,延伸发展新兴优势行业;加强引导,发展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大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积极争创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设行业共性技术服务机构,创建科研院校义乌虚拟研究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三)整合平台,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化。 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对义西南和义东北两大产业带进一步开展深度规划设计,充分发挥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为新一轮工业发展创造平台。以义乌经济开发区和义乌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为龙头,带动和整合各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加强规划衔接,明确产业分工,进一步做强做大针织袜业、服装、玩具、饰品、工艺品、拉链、毛纺、彩印等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优势产业实现空间集聚,推进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 (四)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继续抓紧落实市委办153号文件精神,扩大企业应急周转资金的使用范围,加快周转速度,救助更多资金困难企业;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快建立应急互助基金,建立担保公司、托管公司等机构,构筑完善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用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完善并强化对银行的考核机制。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适度瘦身,保好主业,创新营销模式,在拓展外贸市场的同时也要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并且要继续发扬企业间互助合作精神,提倡企业间互保联保,共同渡过难关。 (五)集中力量抓工业投入,确保工业有效增长。 一是继续抓好已落地工业项目的投产和能效跟踪。继续开展工业项目开工投产情况的督查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开工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使企业能无障碍施工,确保年内全部投产。二是改善政策,充分调动企业技改投入积极性,加快已有技改项目的实施。三是抓好新增工业建设用地的招拍挂工作。抓紧做好项目评审和供地政策处理,为招拍挂创造条件,确保全年工业用地指标如期落到实处。 (六)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围绕节能降耗总体目标,争取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20家,创建省级绿色企业2家,循环经济试点2家,节能监察25家,节能项目评估实现零的突破。 一是继续建立健全责任考核机制。进一步落实各镇街、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健全能源监管体系。二是大力推进重点节能项目实施。尽快推进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项目的实施,开展节能项目备案工作,优选上报具有代表性、可行性、节能效益大的项目。三是认真组织好现有企业的清洁生产验收审核,开展争创“绿色企业”活动。进一步加强资源能源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政策引导,指导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四是加大节能宣传,实施全民节能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做到节能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增强民众的节能意识,营造全社会节能的浓厚氛围。(贾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