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大寨精神”的义乌样板

发布时间:2009-09-11 10:54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义乌人民以及广大外来建设者,秉承着“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用心血和汗水,在这片贫瘠的大地上,描绘出了让世人惊奇的绚丽多彩的画卷,使义乌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全面展示60年来义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义乌的实践,再创新的辉煌,本报特推出《1949:义乌解放档案》、《共和国同龄人》、《六十年义乌奖状》等栏目。今日推出《六十年义乌奖状》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大陈公社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创下了当时全国科学种田的奇迹,一度成为各地争先学习的义乌版“大寨”。从1970年初开始,外地代表纷纷来大陈公社“取经”,先后有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四川等13个省市,省内有57个县的代表来过大陈,总数超过70万人次。  8月初的一天,记者来到“大寨精神”义乌样板的大陈镇后畈村采访。“现在粮食不再紧缺,这里除部分水稻外,多数村民都种上了蔬菜、水果等作物。”走过宽敞的村庄水泥路,穿过几幢气派的民房,看着起伏的山丘和绿油油的田地,后畈村村民周永昌陷入了回忆中。  40多年前,以时任大陈公社后畈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周永昌为代表的干部,在庞文望、黄乃斌等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带领广大群众,以科学和实践为基础,苦干加实干,坚持科学种田,粮食获得了连续10多年稳产高产。  科学种田:成为“学、赶、超”新标杆  “种田要靠一个宝,八字宪法莫忘了。土肥水种都重要,密保管工少不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信那时的干部群众都熟知这首“民谣”。其实,这是一整套综合性农业技术措施,它指明了农业增产必需的“人力投入”(如兴修水利、扩大种植面积)和“科技成果”(如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工具)两个条件,通过采用科技方法,注重实践,精耕细作,实现粮食的高产丰收。  “这其中最关键是要有良种。”在大陈公社蹲点指导长达8年的原农业局局长庞文望说。1965年,庞文望来到后畈大队蹲点搞样板,他重点抓住了“一组三块田”,即建立大队科技组和高产示范田、品种对比田、种子繁殖田。为了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庞文望每年都到省农科院、嘉兴农科所、绍兴农科所引进良种。他告诉记者,搞好“一组三块田”就相当于牵住了贯彻落实八字宪法的“牛鼻子”。  然而,当时物资匮乏、土地贫瘠、水缺虫害多等都是粮食生产需要克服的一道道困难。于是,群众把杂草拌泥土焚烧后的“焦泥灰”、家禽毛腐烂后的“和毛”当肥料,给秧苗增加营养;用除杂草、滴油、网捕、喷农药的“海陆空”方法,立体化除虫害……“这些虽然都是原始的土办法,但过程却复杂而艰辛,效果也很好。”当年担任大陈公社农技站副站长的原市科协主席黄乃斌说。  “用‘和毛’塞秧根的活非常辛苦,一般都是小姑娘们干的。”庞文望说,在插秧苗时,姑娘们腰挂一只装满“和毛”的篓子,前者插秧,她们就掰一小块拌上焦泥灰的“和毛”,迅速塞到秧根部位,这样等于把营养直接喂到了“嘴巴里”,秧苗转青快,发蘖早。  1967年,义乌遇到夏旱连秋旱,大陈江断流,河床干涸,大陈农业生产雪上加霜。面对罕见大旱,大陈公社、各大队领导及全体群众,采用一切办法抗旱救灾。后畈、金山等大队群众,在大陈江底开深井集泉水,沿着山坡开渠道,再用木制水车,一级接一级,换人不停车,把水灌入干旱的田块,救活了秧苗。当年,在其他地方晚稻多数绝收的情况下,大陈晚稻却出了亩产近500公斤的奇迹。  科技和勤劳催生了大陈粮食持续高产丰收,并涌现了后畈、金山、红旗、大陈一大队和二大队等一批典型。特别是后畈大队,从1958年开始粮食连年稳产高产,1969年,小麦、早稻、晚稻三季粮食年亩产达907.5公斤,《人民日报》头版对此作了报道,从此大陈公社后畈大队声名远播,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学、赶、超”的又一个标杆。  1970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金华地区在大陈公社举办农业“八字宪法”学习班,推广大陈公社科学种田的经验。“学习班分四期,每期7天左右,13个县生产队长以上干部都来参观学习。”周永昌介绍,第二年,全金华地区的粮食生产平均每亩就增产了50公斤。  凝心聚力: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大陈公社科学种田的经验影响广泛而深远。”黄乃斌回忆道,为使粮食生产进一步提升,大陈各大队先后成立了科技组和植保队伍,并经常组织人员到省内外学习好技术、新经验。面对接踵而来的参观人员,在上级指示下,大陈又从科技、植保队伍中抽调100多人,经过培训考核后外出到各地上门“传经”。  1978年,由农业、科委、科协等单位为技术指导,大陈各大队科技骨干为主体,全县30多个大队科技人员为成员的“义乌县学后畈粮食高产协作组”成立,协作组把后畈经验“移植”到各村开展试点示范。到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2亿公斤猛增到2.5亿公斤。  “艰苦奋斗才能创大业,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与当时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密不可分。”黄乃斌感叹,面对条件差、困难多、方法少的状况,后畈“铁姑娘队”连续车水三个月抗大旱,各生产队长每年春节外出收购羽毛和头发用来制“和毛”,还有大规模的围溪滩造田、开山造梯地等等。大陈人民硬是凭着这股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劲,创造了辉煌和奇迹。“所谓人心齐稻头齐,有了党的领导和科技人员支持,群众自力更生、凝心聚力是收获成功的基础保证。”周永昌说。  “八字宪法内涵在今天依然十分重要,并继续发挥着作用。”庞文望说,比如在当前粮食生产中,技术进步的内容是广泛的、综合的,但起作用最大的还是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植保技术、土壤改良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  “而更要继承和发扬的是其精髓,那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勤劳勇敢的精神。”这些老一辈们认为,现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但政策再好、条件再优越,干部群众不抱成团、不凝心聚力,没有与时俱进、自主创新意识,只想依赖向上级伸手和政府支援,那是什么目标也无法实现。无论何时、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以十分的自信、百倍的热情去迎接挑战,创造出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