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大奖状”

发布时间:2009-09-11 10:5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1969年9月,时任佛堂公社党委书记的朱和墉接到一份特殊的通知,请他与浙江观礼团一起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   朱和墉只有高小文化,土改时即参加工作。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组建过全县规模最大的农业合作社“佛堂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社长。朱和墉在参加集体劳动中,与农民群众同工同酬,在他的带领下,该社成为全县粮食单产最高的一个乡镇。1958年12月,荣获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的“农业生产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大奖状,这也是当时浙江为数不多获得这一殊荣的乡镇。  40年后的今天,当记者来到佛堂,已不见当年几千人喊着号子田间集体劳作的身影,这里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高楼鳞次栉比,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已成雨后春笋之势,昔日的“泥腿子”早已“洗脚上田”,成了老板,开上了宝马、奔驰轿车。虽然生活富裕了,但对于过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仍然记忆犹新,更感叹祖国的发展与变迁。  在佛堂镇新市基共和巷的一间普通民房里,记者走进了朱和墉的家,得知他已于去年底辞世。说起过去的事,朱和墉的老伴、儿女们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说,朱和墉当年有“三大创举”,一是第一个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二是带领社员共同努力,成为义乌第一个粮食亩产超过国家制定的《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中800斤指标的合作社;第三,作为义乌乡镇干部参加首都国庆观礼,他是第一人。  朱和墉是土生土长的佛堂人。他的父亲朱忠明勤劳一生,不置产业,惟全力培养儿子读书。他的信念是“多留余德于子孙,比多留余业好”。朱和墉兄弟5人,他排行老三。除了他留守在父母身边,其他的兄弟都靠学业努力而远离故土,成了有事业的人。兄弟们出息了,家里的重担都落在朱和墉身上。他干起活来是“拼命三郎”,尤其当上了高级合作社的社长后,更是群众心目中的“赤脚书记”、“农民书记”。  他的老伴金珠琴回忆道:每天天还没有亮,他就卷起裤腿,挑上两只粪桶,手里握着锄头、拖着箩筐下田去了,一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家,晚上又要组织开会。那时,他与社员一起劳动,却坚持只拿一半工资,这是为了能让其他社员吃饱、多些收入。他创造了“按田块、定路程、分等级、搞定额”的农活按件计酬、按劳分配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保质保量争干抢干农活的积极性。同时,他因势利导依靠和动员集体力量,修建了全镇70多座山塘水库,沿义乌江建起了电灌站,改变了农田灌溉条件,解决了80%以上农田“靠天产粮”的现状。因成绩突出,1957年,朱和墉出席了省农业战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8年12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农业生产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大奖状,授予佛堂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金珠琴现年已经79岁了,回忆起和老朱一起走过的岁月,老人不禁浊泪满腮:过去做得太苦了,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没有想过,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啊!  记者了解到,老人膝下的五个子女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了人民教师;孙辈们更出息了,有的当了老板,有的出国留学……时常,老人会把一些老照片拿出来,给前来探望自己的儿女们看,给他们讲过去的岁月,教育孩子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珍惜现在,创造更加美好富裕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