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走进义乌 > 义乌概览 > 数说义乌
数字义乌——2009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11-03-10 13:44

信息来源:义乌市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数字义乌——2009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义乌概况
  1.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下辖6镇7街。本地户籍人口73万,长住义乌的外来建设者135万。每天流动人口20余万。
  2.义乌地区生产总值:519.5亿元,同比增长9.0%。
  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8亿元,其中地方预算收入3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和2.2%。
  4.产业结构合理:2009年,义乌三产比重为2.8:43.8:53.4,服务业增加值277.6亿元。
  5.居民生活: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33.2亿元,人均储蓄100495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9亿元,同比增长1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89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41元,分别同比增长8.5%和7.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4.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8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9.6辆,平均每5人拥有一辆汽车。
二、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
  1.市场概况:义乌市场经营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拥有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万种单品。如在每个商位前停留三分钟,按一天八个小时计算,逛完全部商位需要一年多时间。从业人员20余万,日客流量21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余家生产企业6000余个知名品牌在这里常年展示商品。饰品、玩具、工艺品、日用五金、袜子、拉链等优势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有30%以上的份额。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和世界商品走向中国的桥梁。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2.国际商贸城: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是国内最先进的专业市场之一,总建筑面积达248万平方米。2008年度义乌新建成了经营面积108余万平方米,商位1.6万多个的国际商贸城三期一阶段市场,标志着国际商贸城一、二、三期将共同组合成为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其面积相当于3个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面积。2010年10月国际商贸城三期二阶段市场将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
  3.进口商品馆:新开设5万平方米进口商品馆,目前已引进52个国家的2.7万种境外商品,在市场销售的商品中有10%左右来自海外。非洲产品展销中心、澳门馆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义乌市场正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转变。
  4.贸易成交额:2009年,市场总成交额556.1亿元,同比增长13%,市场成交额连续19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其中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41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8%。
  5.世界话语权:从2006年10月开始,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发布,义乌指数由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监测指标指数三部分23个分项指标构成,成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成功发布了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首家“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称号。编制实施了国内首个《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全球小商品有了“义乌分类法”。义乌市场实现了由单纯输出商品向综合输出商品、信息、规则的重大转变。16家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完成5个国家标准,3个行业联盟标准的制定,为中国日用消费品走向国际主流市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6.市场带动能力:市场商品已出口到全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65%以上。市场共吸引了6万多经营主体入场经营,全国有20多万家企业直接向市场供货,成为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通道。义乌市场背后的庞大产供销体系,不仅带动了超过1000万产业工人就业,更为全国20个省市提供了100多万个来料加工岗位,年支付加工业务费40多亿元,为“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三、打造“实业”洼地
  1.工业及优势行业概况: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85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涌现了新光饰品、梦娜袜业、伟海拉链等一批行业内的全国乃至世界“单打冠军”、“团体冠军”。
  2.工业总产值: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72.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87.2亿,分别增长4.7%和4%。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68.5亿元,产销率为96.2%。工业用电量32404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8%(含线损)。
  3.产业基地:义乌先后被授予制笔、化妆品、无缝针织服装、工艺礼品等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饰品行业列为全省21个块状经济重点产业集群升级项目。
  4.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5%和3.2%
  5.知识产权:全市累计专利授权量9359件,注册商标23905件,中国驰名商标74件,中国名牌产品7件,国际注册商标227件,连续第二年获全国县级市商标综合实力第二名。义乌法院成为全国唯一开展专利审判试点工作的基层法院。
  6.创新升级:成立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和义乌创意园,成功举办第四届“百对千”科技对接活动,签订科企合作协议50项。无缝服装行业建立了首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浙大义乌玩具创新中心落户义乌。现有4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另有2家企业基本完成上市准备。义乌有高新技术企业121家,其中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6家;研发中心126家,省级以上11家。在《2008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中,义乌城市创新能力列全国县级市第7位。
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1.打造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2009年共举办各类展会活动128个。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国际展览联盟UFI会员资格”,“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会员资格”,“中国十佳会展城市”,“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最受关注的十大会展城市”等多项荣誉。目前,义乌有国家级展会3个,分别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简称义博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简称森博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简称旅游商品博览会),其中义博会已成为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经贸类展会。新建的国际博览中心总投资18亿元,占地219亩,已于2009年10月投用,成为浙江省最大的会展中心。
2009文博会取得超预期效果,参会专业观众6.8万人,同比增长10.1%;第15届义博会圆满成功,实现成交额115.43亿元,比上一届增长11.4%;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12.3万人次,比上一届增长17.2%,其中境外客商17484人,比上一届增长8.5%。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设展会1800个,成为亚洲最大林业专业展会,参会专业观众超过10万人,成交额比上届增长65.33%;世界侨商大会吸引了620多名侨领、侨商代表参会。旅游商品博览会成交额23.61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占36.5%;参会观众达10多万人次,其中境外贸易商5160人。
  2.建设区域物流高地:义乌是浙江省三个“大通关”建设重点
之一,重点培育的四大现代物流枢纽之一,物流园区列为省重点扶持物流基地。海关总署专门为义乌量身定制简化归类政策,开通了小商品“铁海联运”通关新模式,与宁波港、上海港实行跨关区一站式通关。全年,民航义乌机场安全起降航班5319架次,吞吐旅客55.97万人次,货邮(含行李)7513吨。义乌物流可直达国内320多个大中城市,每条专线每天至少发一车,800公里以内夕发朝至。2009年,国际物流中心完成集装箱作业量44万TEU,同比增长13.57%。目前,国际物流中心公用型保税仓库正式开始营业,全球海运20强已有18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瑞士地中海船运公司、中国台湾长荣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美国总统轮船有限公司、日本邮船株式会社、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以色列以星轮船有限公司。
  3.培育区域金融高地:全市现有金融机构59家,其中银行19家,证券营业部7个,保险公司33家。建行义乌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成为全国县市区域首家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义乌工商银行升格为准二级分行,金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正在兴建的金融商务区,总体规划面积0.7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已吸引6家金融机构进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54亿元,比年初新增206亿元。
  4.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共接待购物旅游游客68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7.5万人次,分别增长15.15%和9.16%。国际商贸城购物旅游中心是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义乌有各类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企业1万多家,文化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成为国内文化商品的重要销售和生产基地。
五、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1.义乌经济融入全球:海关接受小商品报关单27.8万票,2009年监管出口小商品51.1万标箱,同比基本持平。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2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98%,其中出口2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1.96%,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进口2.18亿美元,同比增长24.07%。美国仍为我市自营出口第一大目的地国,1-12月出口额为3.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01%。义乌签证服务点共计出具一般原产地证56278份,同比增长24.6%,签证涉及的出口目的国(地区)130多个。
  2.外商及驻义机构:2009年,有来自209个国家和地区的31.8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市场采购商品,同比上升20%;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的境外客商达1.3万余人。共办理86个国家和地区的3860多人次外国人在义就业审批,同比增长15%,居全省地级市、县级市首位。有89个国家的2652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沃尔玛、麦德龙等20多家跨国零售集团进驻义乌,联合国难民署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
  3.义乌商人“走出去”: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 “义乌军团”在国际经贸舞台大展风采。仅阿联酋迪拜就有2000多义乌人在经商,俄罗斯莫斯科有50多家义乌店,在南非创办了中华门商业中心,在五大洲都能见到义乌商人忙碌的身影。
  4.涉外服务:2009年7月,义乌海关正式挂牌成立。设立了出入境管理局,外商往来更加便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新检验检疫大楼等涉外服务设施全面投用,开通“韩国人门诊”。义乌可管辖涉外民商案件、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可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外国人在华就业行政许可等。民航义乌机场每年开通到香港的临时航班,成为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义乌机场境外旅客比例达40%以上。
  5.各国商人和谐相处:目前在义乌就学的外籍儿童有20多个国家320多名。义乌工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有来自28个国家158名留学生就读。许多外商完全融入了义乌生活圈,参与社区管理,参与人大、政协两会。义乌先后被评为海内外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6.外国政要广泛关注:近百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与义乌有直接联系。近年来,科摩罗、萨摩亚、多米尼克、密克罗尼西亚、尼日尔等五国元首来义访问,720多批国外使节、政府高级代表团到义乌参观考察,义乌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城建概况:全市70项重点工程有序推进。2009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4.7%;共完成限额以上投资163.28亿元,同比增长4.7%。目前,义乌城市中心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73%。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市等,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2.“三农”工作: 09年财政综合预算“三农”投入262308万元,同比增长13.9%,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拨付新农村建设资金12166.9万元,累计拨付5.94亿元。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共有3608人参加土地流转养老保险,2968人领取每月170元的养老津贴。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09年我市农家乐经营点共接待游客155.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5028万元,同比增长31.8%。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投入培训经费1205万元,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1612人,实现培训转移就业2353人。污水管道和厌氧池建设总投资1.53亿元,市财政奖励资金1亿元,完成23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人口达30.3万人。
  3.民生投入:民生综合预算支出占综合财政总支出的53.9%,
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障人数达150万人次,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政策全覆盖。慈善基金拨付650万元用于重大病患救助和困难家庭大学生助学。全年实施扶贫项目54项,实际总投入资金812.9万元。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业务全面推开,开展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近50万人,游泳馆等新建体育设施投用,举办国家级和国际赛事5项。
  4.教育:财政对教育投入达到12.1亿元,有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三年累计投资新建项目102个,建成校舍面积39.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9亿多元。目前在建面积达73万平方米,概算投资11.5亿元。全市共有69所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占初中、小学学校数的81.2%,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省市示范学校覆盖率83.99%,成功创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近三年投入信息化资金5000万元,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全覆盖。
  5.文化:09年累计为群众免费送戏433多场,送电影8113场。市图书馆接待读者9.7万人次,借阅图书8.7万册。在全市建立了11个农村图书援建点,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目前,我市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华市级14个、省级7个、国家级1个(义乌道情)。
  6.卫生:启动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义亭中心卫生院深入推进基础药品“零差价”试点,43229人次享受了基本用药零差价销售,减免费用173.7万元。第二轮城乡居民健康体检482038人,体检率70.3%。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69个,规范农村卫生室389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全市总人口87%以上,村居参保率达100%。
  7.公共安全: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基本建成三级安监网络,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4.9%、16.6%、45.7%。建立全天候“网格化”巡逻体系和“全城实时监控”系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5%。
七、其他
  1.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力争取“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试点申报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为15.10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52.92%,新增规模流转面积约2.88万亩,启动实施苏溪月白塘村功能分区、稠城田畈村全高层改造等18个城乡新社区建设试点,94项新增扩权事项基本落实并规范运行。下放57项行政管理权限给镇街,积极推进佛堂镇改革试点。成立国资局履行出资人职能,重组建立四大市属国有企业;全面推开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共梳理出涉及44个单位的880项审批事项。设立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共清理登记行政事业性房产1700处480万平方米。
  2.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暂停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201项,为企业减负25亿元。共办理“两证”282件,为95家企业办理转贷应急资金累计267笔共28亿元,办理出口退免税18.3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展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开展摊位质押贷款业务,成立2家小额贷款公司,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成立义乌市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60亿元。
  3.新征程:当前,我市正处于巩固企稳回升势头的关键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做准备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着力创新10大工作机制、打造10大发展平台、建设10大重点工程、办好10大民生实事,建设大平台,招引大项目,发展大产业,促进市场繁荣,打造“实业洼地”,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