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索引号:

    330782000000/2011-427422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 发文字号:

    市委 〔2011〕65号

  • 成文日期:

    2011-06-3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11-06-03 10:0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制定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着眼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商贸名城提供人才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序  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全球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十一五”时期,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特别是2008年市委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构筑义乌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力度,不断拓展人才工作载体,人才工作得到了明显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市人才总量较快增长,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培养造就了大批善于创新、敢于创业、乐于奉献、充满活力的优秀人才,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人才发展水平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优先理念尚未完全确立;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人才配置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我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将是义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立足义乌实际,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将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投入逐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上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抓紧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人才强市建设,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发展优良环境;为实现把义乌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充满活力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富有竞争力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更高水平的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重点,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做到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人才转型发展。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支点,适应重点项目、特色产业对人才需求增长的新情况,以“项目引才”为抓手,引进行业领军型人才。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创新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再创人才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意创业活力。

坚持人才和谐发展。以建设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为重点,优化人才发展的经济环境、科技教育环境、法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打造人才发展综合环境优势,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鼓励和支持人人作贡献、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大力吸引和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在义乌创新创意创业。

(三)总体目标

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布局合理、实力强劲的创新创意创业人才队伍,营造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结构,推进人才强市建设。

人才总量持续较快增长。至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商贸实用人才等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0.34万人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22%。

人才竞争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比重。海内外领军型创新创意创业人才较快增长,人才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人才布局明显优化。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人才的产业分布更趋合理,国际商贸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比重明显增加,企业研发人员比重明显提高。

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适应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需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人才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创意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力争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人才贡献率达到38%。

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人才政策实现面上推进与点上突破相结合,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义乌建设成为区域人才高地和全球商贸人才创业创新基地。

打造“人才特区”。着眼于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采取务实灵活的措施,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引进、人才成长和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拓宽人才工作思路,探索建立“人才特区”。

二、发展重点

(一)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意创业人才,构建和实施人才系统工程

着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创建“人才特区”,创新“项目化引才”新模式,集聚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创新平台,依托国际商贸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现代物流园区、金融商务区、总部经济园区等,重点培养造就一批能冲击国际科技前沿、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

着力于加快发展绿色贸易,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用创意引领义乌发展,变“义乌制造”为“义乌创造”,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格局,依托义乌市创意园、义乌工商学院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理念、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

着力于“市场采购”等现代流通新方式,加快形成具有示范效应、辐射能力强的物联网、互联网应用示范区,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培育引进一支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技术人才,培养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及专业性门户网站建设的行业领军人物及电子商务人才,实现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的互动,打造“东方商谷”,使义乌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网货采购中心。

着力于支持鼓励更多人才依托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从事创业活动,不断提升创业层次和水平,完善创业机制,加强创业培训,优化创业环境,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引领和带动人才创业的高层次创业人才队伍。

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产业升级的企业家,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一批敢于创业、善于创新的青年创业人才。

(二)大力开发转型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

1、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着力于推进“两项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国际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的专门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大力开发饰品、无缝织造、工艺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大力开发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生物、汽车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大力开发研发设计、金融财会、商贸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批发分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数字传媒、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人才以及旅游和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需要的人才;全面推进“美丽乡村行动”建设,大力开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高效示范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以及现代农业创业人才。

2、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着力于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健全客商便利化出入境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对“网络化社会”的管理,提升对流动人口、境外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大力开发外事、政法、教育、宣传、思想文化、公共卫生、社区建设、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的专门人才。

(三)统筹推进人才综合开发战略,进一步促进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

1、党政人才队伍

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大方向和总原则,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大治懒治庸力度,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公务员队伍。制定“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充分发挥“义乌干部教育网络学院”的作用,实现党政干部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学历提升教育,不断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知识水平。到2015年,公务员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比重提高到98%以上,研究生学历人才比重提高到5%。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鼓励和支持各类优秀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培育现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培养造就大批引领创业创新、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制订出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五年规划”,至2015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结构进一步改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董事长、总经理30%经过MBA高级研修班的培训。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以拔尖人才和“133创新人才工程”为载体,选拔造就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加快专业技术队伍的梯队构建。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培训,全面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公共需求科目轮训,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矛盾有效缓解,学科、专业、产业分布趋于合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结构明显提升。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达7.5万人以上,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4%以上,中级职称的达30%以上。

4、技能人才队伍

适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提升技能人才队伍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提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知识和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水平,培养造就一批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重点领域紧缺的高技能人才,注重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至2015年,在技术工人队伍中,初级工达35%,中级工达40%,高级工及以上达25%。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适应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大批经营能人、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努力建设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努力为自主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为打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为核心,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化水平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0.08万人。

7商贸实用人才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造就了一支以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充满活力为主要特征的商贸实用人才队伍,目前,我市商贸实用人才达20余万人。“十二五”时期要根据市场转型升级需要,特别是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对商贸实用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全面开展商贸实用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素质培养,提高商贸实用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至2015年,商贸实用人才完成知识培训达60%以上。

三、主要举措

(一)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强市

1、强化基础教育,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教育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高中教育入学率居全国前列。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大中等教育投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启动职教中心建设。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批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满足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支持义乌工商学院建设成省内一流创新创业型大学,加强省特色专业建设,加大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省机电技校发展技工教育,争取建成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技师学院。

3、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教育网络。建设好义乌市民网上学习平台、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开设空中人文大讲堂,鼓励全社会成员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通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建设,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二)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打造“人才特区”

1、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入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各领域领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破除论资排辈观念,加快各行业拔尖人才和优秀引进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重视发挥各类离退休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2、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根据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华人华侨专业团体、知名人才中介机构等的合作,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拓宽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实现海外引才引智工作常态化。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大型人才交流会,集中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完善国外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深化拓展项目引智,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引智,加大对引进国外智力的资助力度。建立健全引进人才的评估机制和跟踪管理服务机制,提高引才质量,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3、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在做强做优创意园、科研院校虚拟研究院、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硕(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等六大人才创业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依托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和高等院校、重点企业,创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加快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人才,大力建设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等创新载体,努力建成集聚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提高吸纳、承载海外留学人才的能力。

4构筑海(内)外“项目化”引才网络。项目是市场经济的主题,也是人才开发的载体,围绕项目建设牢固树立人才与项目一体化开发的理念,确立“高层次人才+项目“的工作思路,根据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浙江大学附属义乌医院、现代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对人才的需要,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美国等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项目化”引才工作站。推动优秀人才向重点项目集聚。实现项目建设与人才工作的“双赢”。围绕项目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力求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项目、打造一个团队、兴起一方产业。

5、加强人才国际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支持高校、企业与境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培训服务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加强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测试工作。

(三)优先推进企业人才开发,打造创新团队

1、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消除企业人才成长、引进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和推动人才向企业流动和集聚。制定促进企业人才发展的政策,各类企业人才同等享受政府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同等利用政府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同等参与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引进海内外一流技术、管理人才。实施青年创业人才培养工程。

2、支持企业建设人才创业创新载体。大力推进校企人才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在大企业集团、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技术)中心和行业、区域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及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创建培育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

3、创新企业人才发展机制。遵循人才开发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建立基于自身发展战略和适合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制度。改进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和人才选拔、评价、使用、保障、激励制度,探索建立规模以上企业人才联络站、联系点制度。

(四)优化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打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

1、构建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推进人才发展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障用人主体和人才的合法权益。

2、建设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环境。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多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加强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积极开展人才网上在线服务,提升人才服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社会保险、子女入学、户籍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3、营造重才爱才的社会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诚信、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人才创业创新先进典型、重才爱才先进单位,使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业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业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创业创新愿望得以实现,让各类创业创新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调动企事业单位育才引才用才的积极性。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实施以“133创新人才”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大院名校人才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暨学术技术带头人,打造“133创新人才工程”,即在“十二五”时期,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10名,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30名,培养青年人才300名。重点引进一批大院名校的硕博士研究生。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培养一批45岁以下、具有较高研发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加大资助力度,完善资助办法,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二)实施海外领军型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充分把握国际高端人才转移的机遇期,扩大开放度、增强集聚度、提高融合度,以大力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分步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不断拓宽引才渠道;坚持“人才+项目”评审工作,不断提高引才质量;坚持“园区引进”和“企业对接”并行,不断强化引才效果。力争通过5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2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意创业人才。创新引才方式方法,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有条件引进,实现人才、项目、资金的聚集。坚持“引人才”和“留人才”并重,不断发挥海归人才的作用。

(三)实施新兴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引进紧缺高端人才

围绕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5年时间,培养50名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国际化高端人才,引进50名紧缺骨干人才。一是新兴现代服务业人才如评估师、设计师、金融师、投资分析师、律师、电子商务师;二是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如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会展管理和信息服务高级人才。

根据国际商贸名城和生产资料市场建设的需要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引进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本行业专业知识的领军人才,为加快我市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

采取柔性引进模式,引进一批文化名人及文化企业经营人才,重点引进产品造型设计人才、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

培养和引进一批涉外事务管理人才,主要包括外语(含小语种)翻译人才、外商集中居住区社区管理人才、通晓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法律人才、国际金融人才、涉外文秘、涉外会计、通晓外事礼仪的跨文化沟通人才。

培养、招聘和引进各种新型社会工作人才,坚持国际化、专业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逐步建立注册管理制度、从业规范制度、职业薪酬制度、专家评估制度。

(四)实施企业人才培养工程,推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以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为依托,建设一批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建设1-2个布局合理、设备先进,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师资培养、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服务的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以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实施高级蓝领培养工程,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800人以上。

着眼于提高我市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施MBA培养工程。到2015年,培养50名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善于开展国际竞争和合作的优秀企业家,100名具有系统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实战经验的创业创新型企业家,200名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经理人,基本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和规模以下企业高层管理人才普遍接受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培训,提升“义商”能力素质。

(五)实施人文社科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着力打造教育强市。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培养一批省级特级教师、省市级名校长、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中学高级教师。加大对小语种翻译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培养一批双语教育人才。深入实施义乌工商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引进一批教授、博士、硕士,培养一批省级名师、优秀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造就一批省级教学团队。

加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义乌中心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的建设,实施高层次卫生医疗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引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引进全科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剂、医疗器械、高级护理、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人才。实施镇街、社区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推进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继续教育,建立完善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网络和制度,提高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

五、重大政策

(一)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政策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市财政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0.5%,且当年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增长幅度。制定合理高效的资金投入政策,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投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提高投资效益。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在现有人才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适度新增一定比例的人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要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开发和重要培养载体建设等。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投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二)实施促进人才柔性引进和使用的政策

研究制定薪酬待遇、项目安排、表彰奖励、生活保障等方面政策,吸引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以项目合作、智力入股、兼职兼薪、成果推广转化、特聘岗位等各种形式来我市开展人才智力服务。鼓励义乌工商学院、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驿站,重点接纳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来我市创新创业的人才。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努力推进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中心建设。继续加强与杭州、上海、北京、武汉、西安等人才密集城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三)实施支持人才创业的投融资政策

探索完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人才创业+民营资本"模式,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社会投资机构投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促进民间资本和人才有机结合。健全政府支持人才创业政策,继续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为人才创业提供项目启动资助、贴息、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

(四)实施支持紧缺人才集聚的政策

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义乌将加快培育引进集团总部、职能性总部和科技服务机构,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国家级小商品创新研发示范基地的需要,通过政策引领,加速集聚一批紧缺急需人才。每年编制紧缺人才导向目录及人才薪酬指导价,定期向社会发布。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破除紧缺人才引进和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吸引人才的政策力度,形成区域比较优势,使紧缺人才向义乌集聚,打造人才战略高地。

(五)实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的政策

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的公共服务,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人才培训,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职称评价机制,畅通评价渠道,完善破格晋升考评办法。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设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协调机制。

(六)实施优化人才生活保障的政策

加快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我市人才专项用房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多渠道筹措人才专项用房,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的住房问题。建立健全优秀人才的疗休养和带薪休假制度。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积极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按政策落实人才各项待遇,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励各类人才为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1、完善党管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统筹,完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高效的人才工作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和督查机制。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发挥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人才工作。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2、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完善适应各类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制度。

2、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改革人才选拔任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着眼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完善公务员录用、调任、聘任、退出等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竞聘上岗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

3、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完善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发展和规范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建立人才开发的宏观监测和预警系统,完善人才供求信息和薪酬行情发布制度,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4、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企业产权激励制度,鼓励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引导各类企业加强对人才的激励保障。健全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基本养老、医疗保险。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

 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规划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进度要求。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建立规划实施的人才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发展重点工作顺利推进。把制定实施“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纳入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整体合力。

(二)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制定实施本行业领域的重点人才发展政策,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责任明确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义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情况对本规划内容进行及时、必要调整。

(三)营造实施规划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重要意义、重大举措,宣传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人才资源库建设,开展人才资源开发专题研究

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年度调查统计制度、人才预测预警制度、人才资源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设立义乌市人才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人才资源开发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