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末代货郎”到“全球吸管大王”
发布时间:2012-12-03 08:39
访问次数:
楼仲平,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1965年出生于义乌市稠城街道寺后盛村。14岁时因贫穷辍学随父鸡毛换糖,先后收购过农药瓶、鸡毛、甲鱼、乌龟壳,还跑过街,卖牙刷、放氢气球、干铁匠打菜刀、搞养殖,什么赚钱做什么。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无意中接触到吸管并开始代售,1994年创办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吸管。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楼仲平硬是把每根售价8厘钱的吸管,做出了亿元人民币的产值。 目前,“双童吸管”已是全球最大的吸管生产供应商之一,日产15—20吨吸管。楼仲平本人也被称为“全球吸管大王”。 为了吃饱肚子,他成为义乌的“末代货郎” 有人说,义乌市场的“风吹草动”,左右着全球小商品市场的大气候。以小商品闻名全球的义乌,在“小”字上做足了文章,许多义乌商人也被经济界冠以“蚂蚁商人”的称号。 在诸多“蚂蚁商人”中,“一管吸天下”的楼仲平是位不得不提的传奇人物。 楼仲平甚至不清楚自己详细的出生日期。 “我家有六个小孩,我是老四。以前父母有一个本子用来记录我们的生辰,可惜有一次家里发生火灾,记录生辰的这本子被烧掉了。父母只记得我是在割了早稻以后生的,大概是农历七月底的样子。”楼仲平说,小时候的生活特别贫苦,下雪天没东西吃,他的母亲甚至把枕头拆开,将里面的荞麦皮拌上荞麦面做成疙瘩,给孩子们吃了几顿。 处在这样一个贫穷的环境中,楼仲平自记事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为了生存摆脱饥饿,一定要有大米饭吃。 义乌老百姓大多崇尚文化,再苦再穷也要供儿女读书,楼仲平的父母也不例外。但楼仲平自己却主动辍学,初中没毕业就跟着父亲和哥哥去江西鸡毛换糖。楼仲平一副孱弱瘦小的身板,竟每天都挑着百把斤的货郎担走街串巷。 那是1979年的时候,楼仲平和家人靠着“鸡毛换糖”,一个春节可以赚到一二十元钱。这数目在当时可不菲。“在那以后,义乌的货郎担就慢慢没有了,我称得上是义乌的‘末代货郎’。”楼仲平笑着说。 从倒爷到年挣三四十万元的“小富豪” 从1979年去“鸡毛换糖”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楼仲平在十几年间干了二三十个行业,却始终两手空空。 “在做吸管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我捡过农药瓶、甲鱼壳,放过氢气球,到过扬州拿牙刷卖,做过电子表生意,还做过‘倒爷’,可是不管是哪一行都没有做长久。”楼仲平说,1991年回到义乌后,他开始考虑要找一个稳定的行业来安身立命。 1991年,正是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老篁园市场)建成招商之际。楼仲平在市场里拿到了一个日用百货摊位,一开始,楼仲平也想不出要卖什么。当时市场附近的保联东街是条专业街,专卖台州黄岩生产的塑料制品,楼仲平就拿了一些在自己的摊位上做代销。“代销经营的好处就是不用仓库、不需要资金、也不要渠道,虽然代销的利润很少,但由于我摊位里的品种多、价格平,所以有很多顾客愿意在我们这里开单子进货,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站式购买’。”楼仲平还清楚得记得,他一米宽的摊板上,塑料制品叠得高高的,毛估估有好几百种产品呢。 到了1993年,由于经营模式对路,而且又肯吃苦,楼仲平的摊位逐步成为当时市场里日用百货类别的翘楚,一年净挣了二三十万元。而当时,吸管只是楼仲平摊位上数百种商品中极为不起眼的一种。 “踩着西瓜皮,走到哪里、滑到哪里” 吸管(straw)在英文里和稻草(straw)是一个词,吸管也和稻草一样,常常被人漫不经心地叼在嘴里,用完即弃。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吸管是一款小到几乎不会被注意的产品。 “市场里的商品种类这么多,为什么要做吸管?”面对记者的疑问,楼仲平也笑着回答:“说实在的,做吸管也是我‘踩着西瓜皮,走到哪里、滑到哪里’顺势而作的选择。” 当楼仲平在1992年从义乌农贸市场拿吸管代销时,市场里卖吸管的人很少,因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楼仲平生意很好。看到楼仲平塑料制品卖得不错,不少经营户跟风卖起了塑料制品和吸管,市场里700多个日用百货摊位中有300多家摊位都在卖塑料制品,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面对这种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楼仲平敏锐地意识到,要开始考虑转型了。 “不如自己办厂选择生产其中的一两个产品。”1994年4月底,酝酿了许久的楼仲平租了两间民房,买了一套二手的半自动吸管生产设备,开始了“前店后厂”的创业之路。 商标意识的觉醒,让他捡了“漏” 1995年8月,创业一年多的楼仲平发现了吸管行业的一个“行业惯例”。 “义乌当时有几十个吸管厂,包括我们厂在内的所有厂子,生产的吸管外包装都是一模一样的,就是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咬着一根吸管的图案。不一样的只有包装下方印着的厂址和电话。所以当时我就拿了一包吸管去市工商局咨询:这俩小孩的图案是不是商标,有没有人注册过,我能不能注册。” 经过工商局工作人员的查询,楼仲平得知,这个图案确实是商标,没有人注册过,若他想注册,花2000元钱就可以。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一个可以让我做到与众不同的机遇。我马上回家拿了2000元钱,当天下午就将这个商标注册掉了。”楼仲平说,那天下午,经过和夫人的热烈讨论,他们决定将自己的吸管品牌叫做“双童”。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家商标意识和专利意识都尚未觉醒之际,先知先觉的楼仲平就抢占先机,捡了这么一个“漏”。而这一事件,也为楼仲平今后的企业发展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不投机、不扩张、保持行业话语权 很多人会问:楼仲平怎么就把8毫微利的吸管做出了品牌? 楼仲平坦言,正是因为年轻时十几年的颠沛流离和动荡带给他的教训太深,才让他在后来的创业中坚守了脚踏实地的道路。“因为我做吸管做得很艰苦,所以我一直跟自己说,要是我赚到了很容易就赚到的钱,那就没办法再回头去赚吸管这种很难赚的钱了。所以,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坚决不投机。” 而其实,在房地产很红火的那几年,也有人去找楼仲平“搭过伙”。楼仲平回忆,当年他的一个朋友想拉他入股,他当时曾思来想去,又和爱人商量了很久,还真动了投资的心思。“后来,因为朋友提出入股的前提是必须参与管理。我一想,这样的话那我吸管肯定做不好了,所以就拒绝了。” 看起来,似乎楼仲平对吸管很是“迷恋”。而对于这种“迷恋”,楼仲平有着自己的一番解读:“首先是因为心态。我已经见过几千万元的钱了,我的存款额后面多一个零还是少一个零,对我的物质生活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么一想,我的心就平了。” 而另一个“迷恋”吸管的原因,正是因为吸管的薄利,让楼仲平不得不安心下来抠成本。“如果不好好抠成本,我是赚不到钱的。”正基于此,楼仲平常去日本,不断地到日本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观摩和学习,将日本先进的雨水收集、废水回收、中水回收、废气利用等节能设计,都应用到了自己的企业中去。 楼仲平的这些节能举措“功夫”下在2003年。彼时义乌企业节能环保的意识还远不如现在这么强,但楼仲平的“双童吸管”,在无意中也成为了义乌企业节能的典范。 其实,就全国吸管行业来说,“双童吸管”18亩的用地面积以及日产十多吨吸管的生产规模都不是最大的,但“双童吸管”的行业品牌和话语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最终还是促成双童吸管成为了行业领头羊,楼仲平本人也是《聚丙烯饮用吸管》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编制第一起草人,目前又成为金华市第一家《塑料食品用吸管》国际标准的编制起草人,并代表中国参与瑞士ISO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参与吸管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所以我认为,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也不能用简单的占地大小和企业规模来衡量企业的综合实力,尤其在中国当前的产业环境下,企业的品牌、标准、话语权、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是否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综合因素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张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