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11 17:1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档案见证义乌传奇
(音乐、字幕、画外音)
档案,是历史过程的原始记录,
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档案馆则是一座历史的记忆库,
通过档案,
人们能穿越时光隧道,
看到从前的历史……
(音乐、出片头:《档案见证义乌传奇》)
我国古代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时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称作“档案”,沿用至今。
义乌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10月1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从当初简陋的平房,发展成如今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的义乌标志性建筑。截至2011年底,馆藏有342个全宗、22万卷档案。由于门类齐全、管理规范,义乌市档案馆成为义乌唯一的省一级综合性档案馆。2003年和2011年先后被浙江省人事厅和浙江省档案馆评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发掘这些浩瀚档案文献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为义乌文化大市建设服务,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200多年的建城史,为义乌这座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的积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许多历史事件都能从档案中找到痕迹。档案记下了乌伤大地上人类往昔活动的踪迹和历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自然等各个方面,保存了义乌的珍贵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义乌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义乌从一个浙中小城神话般地快速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国际性商贸名城、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传奇历史。
(音乐、小片头)
古韵悠悠
时光虽然不能倒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打开尘封已久的文字档案,去看看历史上斑斓多彩的义乌。
现有史料表明,义乌不仅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就已相当活跃,而且是中国耕织文化的开源地之一。
从新旧千年交替之际挖掘的地处乌伤境内的上山遗址证明,距今约11000年至9000年前,先民们已在这片土地上人工栽培水稻。流传于杭嘉湖一带的民歌《马明王》,一开头就唱道:“马明王菩萨到府来,到你府上看好蚕。马明王菩萨出身处,出世东阳(郡)义乌县……”山歌无假戏无真,引自《中国丝绸文化》的这首民谣,足以证明义乌蚕桑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蚕桑发展的源头之一。(图:《义乌墨韵》P3“出身于义乌的蚕神”、P4《农书》中的“茧馆图”、P5~P8的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孝贤皇后亲蚕图”)
义乌自秦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县(《义乌墨韵》P1丰子恺绘“群乌助葬”),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在这里,有着太多太多的人文积淀,需要你潜心揣摩,细细品味,义乌,怎一个惊叹了得!
如今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汉“乌伤空丞印”,是义乌最早的文字留痕。(《义乌墨韵》P15)
历代封建皇帝给义乌留存的墨迹,则有隋文帝的《敬问婺州双林寺慧则法师书》与清乾隆帝书的《读宗泽忠简集》,这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义乌墨韵》P23、P26)
在古代,无论是道教文化,还是佛教文化,可圈可点的史迹留存都是俯拾皆是:
义乌江边的葛仙山,因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炼丹而扬名,这在清朝嘉庆年间的《义乌县志》(卷二山五页)上有记载。葛洪炼丹期间曾到附近的赤岸、尚阳等地,从而获知皇初平(黄大仙)的生平事迹,并据此写下了《神仙传》中“皇初平”一节,称“皇初平者,丹溪人也。”黄大仙最具影响的“叱石成羊”的故事,原型也源于义乌赤岸镇尚阳的羊印村。(《义乌墨韵》P9~11)
东汉时,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据《义乌市志》记载:“义乌佛教肇始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年至519年),胡僧人嵩头陀在香山创建香山寺,是义乌最早的佛寺。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傅翕在云黄山下创建并主持双林寺,被誉为‘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可见义乌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佛教界的重量级人物有慧约、傅翕。位于金华北山的智者寺开山祖师就是梁智者大师慧约。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曾撰写过《重修智者广禅寺记》(《义乌墨韵》P18)。在明《永乐大典》里则有关于傅翕的记载,如今在甘肃敦煌则仍保存了《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义乌墨韵》P20~22)。
义乌是一座远古信息的生态园,义乌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藏库,这里不仅名胜古迹、文化遗存比比皆是,而且还留存了不少古籍善本,一张张册页、一份份圣旨(诰命)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
著名的元代戏曲家柳贯为赤岸撰写的《重修适意亭记》;明代与宋濂一起被称为“浙东二儒”的王祎,其曾孙、人称齐山先生的王汶撰写的《广济桥记》;还有明大理寺丞李鹤鸣的《义乌县庙学记》,以及诰命(圣旨)等(《义乌市志》P2647~2649)……都是难得的纸质档案。至于留存的义乌旧志,则有从浙江省图书馆收集的万历《义乌县志》、从山东安丘市回归的崇祯《义乌县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义乌县志》、从复旦大学影印的康熙《义乌县志》、本地藏本嘉庆《义乌县志》,以及散落于国家图书馆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浙江省图书馆等处的民国《义乌县志稿》。
以上档案足以说明,义乌两千多年邈(mi?o)远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演绎着义乌江两岸荡气回肠的故事。
(音乐、小片头)
人文蔚起
地处浙中的义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再加之灾害频仍,历来贫穷落后。然而,正是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为改变命运的义乌人贫而好学之风气。诚如嘉庆《义乌县志》所云:“义乌为孝子过化之乡。表孝悌而兴于学,宜不在它郡邑后。”“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早在北魏间(公元386年至534年),乌伤即设县学,这在嘉庆《义乌县志》中,仍有“义乌学宫图”。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县学迁至绣湖畔,嘉庆《义乌县志》中有“绣湖书院图”。如今的纸质档案,保存有义乌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教材——清咸丰年间(1851年至1861年)的义乌方言读物《谷米豆麦》;有义乌教师队伍最早获得的师范文凭——宣统元年带有慈禧懿旨的官立初级师范学堂文凭;宣统三年(1911年)由浙江省提学使司,颁发给义乌教师的编号为第二号的高等小学教员鉴定证书;上世纪20年代小学毕业证书;上世纪30年代教师聘书;私立端本学堂使用并保存的我国最早的手工教科书;县教育局于民国13年(1924年)开始创办的部分《义乌教育月刊》(《义乌教育志·卷前图照》);民国义乌县立初级中学图书馆刻印的《图书目录》等。
正是由于对教育的重视,使得这方土地硕儒迭起,郡彦争辉。自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楼颖始中进士,至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朱怀新止,义乌有文武进士150多名,其中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的王龙泽高居榜首,为科举时代金华府属8县4名状元之一。(《义乌教育志》卷前图照“状元及第”匾)
数千年来,一代代名臣武将、学者、儒商,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匆匆走过,留下了一行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下了那篇千古名篇《讨武氏檄》,一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诘问,一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豪言,气势磅礴,仿佛长虹凌空,迅雷震宇,震撼了朝野。(《骆临海笺注》)。宋朝抗金名将宗泽,在金兵入侵时,留守东京,连呈24道奏章,乞请宋高宗回銮抗金,收复国土。弥留之际还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爱国情怀感天动地,激励后人。(《义乌墨韵》宗泽像、宗泽手迹、《题宗泽像碑、镇江宗泽墓》)。此外,还有佛学大家傅大士、慧约(《义乌墨韵》书画),南宋著名理学家徐侨(《毅斋别录》),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和方志学家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及《义乌墨韵》中肖像、书画),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义乌墨韵》中书画),清初治河名臣,被称为河神的朱之锡,《清史稿》传记中谓之“言论侃侃、不避贵戚”的朱一新(《义乌墨韵》中书画),以及近现代的语言学家陈望道(1954年10月出席首届人代会录音),文艺理论家、诗人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义乌墨韵》、《义乌旧影》),数理学家陈榥,兵工技术专家虞绍唐,棉作学家冯泽芳,昆虫学家何琦,公共卫生学家朱章赓,水稻专家朱拾禄,天文物理学家刘朝阳,化学家金松寿,院士朱位秋等。他们对文学、史学、佛学、医学、兵学、水利工程学、语言学、化学、物理学的研究都自成一家,影响全国乃至海外(稠州公园塑像)。
(音乐、小片头)
市场的神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义乌拉开了兴商建市、翻天覆地巨变的大幕。这一巨变来自于敢为人先、拥有鸡毛换糖传统的义乌人选择了在全国率先创办小商品市场。
自古以来,义乌先民的商业意识较强,诚如康熙《东阳新志》所云:“乌人,世经商他处,远至京师,著籍不啻千家。”“到清朝乾隆年间,这种卖糖生意最为兴盛,全县约有糖担万副。”(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21辑),新中国成立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敲糖换鸡毛曾一度受到限制,但由于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出口换汇,小百货又属三类商品,因此,有关部门和社队善于打“擦边球”,曾采取办理《临时经营许可证》、《临时许可证》、《临时副业许可证》(1953年10月5日由县人民政府工商科发放的行商营业证、1966年12月22日由工商局发放的敲糖换鸡毛许可证见《义乌市志》P550;1963年12月9日义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支援生产队利用冬闲季节集体外出以小百货换取鸡毛什肥的通知[(63)义工商字第28号]、1981年11月18日义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颁发“小百货敲糖换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的通知[义工商(1981)50号]见《义乌市志》2669~2670),让部分农民出外谋生,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小商品设摊摆卖在廿三里街头悄然出现,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专营批发的已有四五十人,而且部分商贩还趁稠城集市,赶往城里摆卖。
然而,由于当时政策的限制,有关部门采取劝、堵、赶的办法查禁小百货经营,引起了部分群众的强烈不满。为此,义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1982年3月10日、26日和6月23日、7月13日,义乌县委、县政府先后4次在县长办公会议(1982年2—38—1卷档案《县长办公会议记录》)和县委常委会上(1982年1—32—2卷档案《县委常委会会议记录》)就小百货市场进行研究。其间,县委书记谢高华以不同形式,多次对小百货经营给予肯定,尤其在听取工商部门汇报后明确表态:“敲糖换鸡毛是义乌的一大优势,应予大力支持,小商品市场是个纽带,必须加强管理,把它办好。”(1982年2—38—80卷档案,县工商局汇报材料《解放思想,搞活管好小商品市场》)。
正因为自古以来义乌人商业意识强,因而一遇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有雨露就发芽,一见阳光就灿烂,自1982年9月5日正式开放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至今,义乌市场经过五易其址、九次扩建,市场经营总面积已达470万平方米,商位7.2万个,经营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单品,成为国际性日用消费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2011年,义乌市场总成交额达677.85亿元,连续21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世界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震惊全球的中国数字》报告中称,“义乌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2006年10月,由中国商务部、义乌市政府、义乌商城集团、浙江工商大学等联合编制的“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首次面向全球发布。“义乌指数”有小商品市场的 “道·琼斯指数”之称。今天,“义乌指数”已经成为全球小商品经营者都不可忽视的商品信息,他们根据义乌指数调整自己的库存和产量。2008年10月,由义乌小商品城编制的《小商品分类与代码》又由商务部出版发行。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终于获得了参与全球商品定价的话语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义乌就积极实施“以工哺农,以商强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从2003年起,义乌率先作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并制订和实施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2008年7月,被省政府列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单位;2011年9月,义乌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同时,实施供水、供电、公交等八个“城乡一体化工程”,使农民幸福指数不断地提高。
至于城镇建设,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嘉庆《义乌县志》记载:“旧传城址周三里一十五步”。春去秋来数百载,时光流逝,城池依旧。民国34年(1945年),县政府虽也制定过《义乌县城区营建计划》,但由于时局动乱,未能付诸实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83年的2.8平方公里拓展到2011年的9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再加之生态城市建设,优美和谐人居、兴业环境的营造,使义乌的城市品位大为提升。2004年,在“海内外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中,义乌名列全国县级城市榜首。
(音乐、小片头)
商贸特区
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行政区域1105平方公里,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6个建制镇,及其下属行政村716个、居民委员会(撤村建居)55个和城镇社区(居委会)36个。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12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7.89万人,城镇化率为71.22%。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义乌如今已拥有多张城市名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
作为一个地方,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总有那么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值得人们感恩、感念、感怀,义乌也不例外: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义乌撤县建市;
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的通知(浙委[2006]34号);
2007年3月,省委、省政府给义乌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媒体称义乌为全国权利最大的县级市(浙委办函[2007]1号);
2008年10月,义乌被中央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2008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作为省政府确定的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将依托义乌市场这一主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产业,努力打造全球商品贸易核心区。
2011年3月4日,国务院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是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义乌由此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义乌的改革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继上海浦东之后的第十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复件)。 一个城市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战略、一个民族的梦想就这样紧紧相连在一起。
2011年5月6日,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2011年6月23日,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破土动工。在“十二五”期间,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将力争开发建设区面积21平方公里,建成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国际电子商务城、内陆口岸场站、综合保税区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打造产业集聚大平台,利用大平台的发展辐射带动力,实现义乌商贸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2012年9月27日,义乌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百万人口国际化商贸城市”的决定》,标志着义乌建设百万人口国际商都的号角正式吹响。
义乌崛起,抒写了一个激荡人心的“春天的故事”;义乌变迁,浓缩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的时代;义乌神话,折射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开放以来,“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人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豪气,抢抓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发展机遇;“诚信包容”的义乌人海纳百川,成就了一座万商云集、充满活力的国际性商贸名城。
市场发展三十多年,对于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县史的义乌,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句点。如今,积累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能量,积聚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渴望,正在加速释放。义乌,将再次发力!
当前,义乌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义乌正牢牢把握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创新创优,提质提效,全面推进“两区六城”建设,争取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义乌,好风凭借力,奋飞正当时。
一部档案史,见证了义乌的传奇发展史。静静的档案馆库房内珍藏着义乌波澜壮阔的历史,排排列列集装箱藏珍存宝,卷卷册册史料真迹气象万千,库门开启,能源不断。土地的伟大,在于孕育了无限生机;档案的伟大,在于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延续无私奉献。
历史的轨迹在无限地延续,义乌的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都写在义乌的档案上,留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