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22 14:55
信息来源:义乌市统计局
访问次数:
数字义乌——2012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义乌概况
1、历史沿革: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历史悠久,秦嬴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乌伤县,属会稽郡,义乌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县(市)之一。1988年撤县建市。1982年,率先全国创办小商品市场;2006年,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总结“义乌发展经验”;2008年,义乌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2011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之后的第十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
2、区划人口:义乌市行政区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6个建制镇,及其下属行政村715个、居民委员会(撤村建居)53个和城镇社区(居委会)39个。全市常住人口123万人(义乌籍常住人口64万,市外流入人口59万)。
3、义乌地区生产总值:803亿元,同比增长10.2%。人均108513元。
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4亿元,分别增长12.5%和13.8%。
5、产业结构合理:2012年,义乌三产比重优化为2.6:41.6:55.8,成为全省三产比重最高的城市。
6、居民生活:商贸消费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7亿元,同比增长15.7%。全年民生支出37.8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9.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2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147元,分别增长11.1%和11.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79.3平方米。
二、推进“商贸特区”建设
1、义乌经济融入全球:2012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65.4万个标箱。实现进出口总额93.4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90亿美元(含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49亿美元),分别增长136.7%和150%,进出口总额增速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得益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流动公司出口额为703244万美元,同比增长304%;生产企业出口额为197283万美元,同比增长6.2%。
2、外商及驻义机构:2012年入境境外客商突破41.7万人次;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的境外客商达1.3万余人。截至2012年底,有 3059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沃尔玛、麦德龙等20多家跨国零售集团进驻义乌,联合国难民署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
3、外经合作:2012年,全市共开展境外投资项目5个,累计投资总额14355万美元,同比增长30.3%,其中中方投资额4611万美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3600多万美元。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744万美元,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拓展。
4、涉外服务:义乌是浙江省首个成立海关的县级市。设立了出入境管理局,外商往来更加便捷。涉外政务服务中心、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新检验检疫大楼等服务设施全面投用,开通“韩国人门诊”。义乌可管辖涉外民商案件、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可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外国人在华就业行政许可等。成立中国贸促会义乌支会、中国经贸仲裁委义乌办事处和全省首家本外币兑换公司。民航义乌机场每年开通到香港的临时航班,成为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义乌机场境外旅客比例达40%以上。
5、各国商人和谐相处:全市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格学校已有15所,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外籍儿童在我市就读。许多外商完全融入了义乌生活圈,参与社区管理,参与人大、政协两会。义乌先后被评为海内外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6、外国政要广泛关注:从2009年至今,义乌共接待外宾691批3596人次,包括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斐济总理、新加坡副总理等副部级以上的高访团50批,远超杭州、宁波等副省级城市的高层次外宾接待量和总量。目前,我市已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60个城市建立起交流往来关系,双方互动频繁,并与韩国首尔中区、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澳大利亚帕拉玛塔市、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等13个城市签订了友好交流备忘录和协议书,义乌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三、推进“市场新区”建设
1、义乌市场现况:义乌市场经营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商位7万个,拥有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万种单品。如在每个商位前停留三分钟,按一天八个小时计算,逛完全部商位需要一年多时
间。市场从业人员20余万,日客流量21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余家生产企业,6000余个知名品牌在这里常年展示商品,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和世界商品走向中国的桥梁。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012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758.8亿元,同比增长11.9 %;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580亿元,同比增长12.6%。市场成交额连续22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2、国际生产资料市场:义乌将用10至20年,按照“集聚、培育、提升”的总体思路,建成总面积达12.8平方公里的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确保一期工程在2013年建成开业,2016年建成200万平方米的市场及配套设施。通过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义乌市场将实现从终端销售领域向原材料供应、技术技能培训等上游领域延伸,真正成为流通成本最低的中小企业乐园。
3、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电子商务城,坚持与实体市场结合,与物流平台结合,与支付平台集合,与信用平台结合,努力把义乌的电子商务市场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义乌购”电商平台正式上线,积极争取第三方支付牌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义乌市场特色第三方支付平台。全市外贸B2B 卖家1.1万余家,交易额同比增长约10%;外贸B2C卖家超11.2万家,活跃卖家超1万家,交易额实现翻番增长;淘宝活跃商家数量超过1.9万家,天猫店铺超过2700家;国内快递日均出货量达45万票,同比增长45%。电商企业化、规模化趋势进一步凸显,全市登记在册从事电子商务的个体户和企业总数达7325家,同比增长118%。
4、培育进口转口市场:设立10万平方米进口商品馆,目前已引进83个国家的近4.5万种境外商品入驻。在市场销售的商品中有10%左右来自海外。做大做强“非洲产品展销中心”、“东盟产品展销区”等进口商品展贸专区,打造国内规模最大、最富知名度的进口商品集散地。义乌市场正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转变。
5、世界话语权:从2006年10月开始,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发布,义乌指数由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监测指标指数三部分23个分项指标构成,成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成功发布了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首家“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称号。编制实施了国内首个《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全球小商品有了“义乌分类法”。义乌市场实现了由单纯输出商品向综合输出商品、信息、规则的重大转变,为中国日用消费品走向国际主流市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6、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2012年共举办会展活动158个,同比增长10.49%。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国际展览联盟UFI会员”,“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会员资格”,“中国十佳会展城市”,“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最受关注的十大会展城市”,“2012年度中国十大影响力展览会”。目前,义乌有国家级展会4个,分别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简称义博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博览会(简称文博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简称森博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简称旅游商品博览会),其中义博会已成为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经贸类展会。已投入使用的国际博览中心总投资18亿元,占地219亩,成为浙江省最大的会展中心。
7、四大国家级展会:第18届义博会设国际标准展位6000个,吸引了2892家企业参展,实现成交额163.40亿元,同比增长3.72%,其中外贸成交15.83亿美元,同比增长6.53%。第七届文博会设国际标准展位3485个,同比增长8.8%,实现成交额45.17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27.55亿元,同比增长10.69%。第四届旅游商品博览会设国际标准展位2000个,吸引境内外1312家企业参展,实现成交额30.96亿元,略增0.6%。第5届森博会设国际标准展位3329个,展会规模居亚太地区同类展会之首,吸引60.6万人次到会参观采购,实现成交额42.32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21.54亿元,占总成交额的50.1%。
8、市场带动能力:市场商品已出口到全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65%以上。市场共吸引了6万多经营主体入场经营,全国有20多万家企业直接向市场供货,成为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通道。义乌市场背后的庞大产供销体系,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了350多万个来料加工岗位,年支付加工业务费60亿元,为“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四、打造国际陆港城市
1、区域物流节点城市:义乌是浙江省政府确定的三个“大通关”试点城市之一,是全省运营最繁忙、业务量最大的四大物流枢纽之一。目前,我市有内陆口岸场站一期、国际物流中心、江东货运市场、江北下朱货运场等4个专业性物流场站,总占地面积近1200亩,货运量达5800万吨。义乌航空口岸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开放规划。义乌海关缉私局获批,海关总署原则同意设立义乌保税物流中心,义乌被列为全国17个国际陆港城市推荐名单之一、33个规划建设的铁路集装箱专办站之一,义乌物流园区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义乌运价指数”正式对外发布。义乌成为全国30个物流信息化动态监测点之一,正努力打造成为国际陆港城市。
2、接轨全球物流网络:2012年国际物流中心施封的集装箱为48.36万标箱。义乌的报关单量占了杭州关区的三分之一强。中国海运、法国达飞、以星、万海等18家全球知名海运公司在义乌设立了办事机构。无缝对接上海、杭州、宁波—舟山等海空港,积极推动订舱、提箱等口岸港功能延伸至义乌,实行跨关区和跨检区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3、经营主体总量大:目前我市有各类物流企业2518家,其中国内物流企业1328家,国际货代仓储企业1056家,快递物流企业134家。全球四大知名快递公司均已在义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通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审的5A企业1家,4A企业3家,3A企业31家,2A企业5家。
4、运输方式多样化:义乌公路货运可直达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321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国内重要城市全覆盖,每条专线每天至少发一车,800公里以内夕发朝至。铁路中转托运站连通全国20多个铁路大站。航空货邮量稳步增长,驻义乌经营的航空货代有100多家。快递业务量增长迅猛,国内快件日均出货量达45万票,国际快件日均出货量达2万件以上,位居全国第六。市内短驳运输体系完善,运输网点遍布城乡,全市小件快运网络覆盖面达77%。由此形成了直接拥有公运、铁运、空运和借助上海、宁波的海运等对外运输方式的发达的物流体系。
5、价格洼地效应明显:义乌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的12%,远低于浙江省18%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国23%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明显的“价格洼地”,吸引了宁波、杭州、温州等周边区域甚至江西、福建等省的货物到义乌中转。与周边县市相比,在义乌中转的货物运费平均要节省20-30%,且发货时间快;同点线路,比如义乌到天津的运费要比天津到义乌的运费节约30-40%。
五、打造金融生态城市
1、金融运行情况: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85.9亿元,比年初增加176.2亿元;贷款余额为1514.3亿元,比年初增加230.7亿元,存贷款同比分别增加9.7%和18.0%。
2、区域金融高地:全市银行家数达到22家,小额贷款公司达到7家,6家开展营业的小贷公司贷款余额达到31.3亿元,同比增长约1.8倍。义乌被列为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成立全省首家本外币兑换公司。义乌农商行挂牌营业,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义乌支行升格为分行。正在兴建的金融商务区,总体规划面积0.7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高度为260米的世贸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浙中新地标。义乌将逐步形成具有义乌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示范区、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示范区、外汇管理改革创新示范区和民间财富管理规范创新示范区。
3、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在全省率先成立“帮扶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办公室”,建立企业应急周转金机制,累计为106家企业转贷353笔共37.8亿元;办理历史遗留工业用房“两证”共608件,为企业增加有效抵押物35亿元。开展股权质押、商位使用权抵押、商标权质押、专利权质押、林权抵押、排污权抵质押等金融创新,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六、打造制造业洼地城市
1、工业及优势行业概况: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2.67万余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54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涌现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行业“单打冠军”,饰品、拉链等产品占据了全国20%以上的份额,无缝内衣产量占了全球的20%、全国的80%,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
2、工业总产值: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533.7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683.7亿元,同比增长11.8%。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62.7亿元,同比增长11.2%(可比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4.2亿元,同比增长10.9%(可比价)。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1.1亿元,同比增长4.7%;利税总额53.6亿元,同比增长3.5%。
3、产业基地: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义乌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构建了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国家级产业基地13个,饰品行业列入全省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试点,拉链行业获省级区域品牌基地称号。无缝内衣、化纤原材料等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与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义乌零配件生产基地成功落户义乌经济开发区。
4、知识产权: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6568件,同比增长47.9%;专利授权量5117件,同比增长66.8%,其中发明专利84件,同比增长20%,专利授权量累计达20171件。注册商标43580件,行政认定驰名商标16件。省著名商标97件,金华市著名商标253件,国际注册商标2456件,商标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二名。成立了义乌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浙江中新力合科技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义乌分公司。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验收。义乌法院成为全国唯一开展专利审判试点工作的基层法院。
5、创新升级:新设国家日用小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小商品质量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建立浙大义乌创业育成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义乌中心、创意园等产学研服务平台。2012年末全市有科技机构151家,R&D科技活动人员4977人。新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家;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1家,累计达34家。市无缝服装科研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研发中心。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10项,其中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0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
七、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
1、旅游业持续繁荣:201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081.37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59.03万人次,同比增长12.74%和11%。旅游总收入118.75亿元,同比增长15.1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55887.87万元,旅游外汇收入36659.65万美元。国际商贸城购物旅游中心是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2012年,国际商贸城购物旅游接待处,共接待团队游客139094人次,其中境外团队游客22675人次。
2、旅游文化平台建设:实施大型旅游综合体建设,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加大重点旅游项目一景一策扶持力度,新建文化中心环湖休闲风情街,提升国际商贸城4A购物旅游景区,加快佛堂古镇、华溪森林公园、大寒山景区等开发,抓好江东生态游乐综合体、城北生态商务休闲区、双林风景区等项目前期工作。
3、探索城乡特色旅游:加快城市旅游化改造,开展城市街区、屋顶立面整治,提升“异国风情街”品位。大力发展休闲街区、购物街区、文化娱乐中心,繁荣城市“夜间经济”。整合城乡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发展 “十里桃花坞”等乡村旅游,打造赤岸山水人文休闲旅游大板块。
八、打造文明信用城市
1、弘扬义商文化:义乌素有义利并重、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加强现代商业文明品牌培育,加大市场主题教育,打造“义商”金名片。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弘扬“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新时期义乌精神,编制《义乌丛书》、《义乌市志》,成功举办文化艺术节、丹溪养生文化节、义乌红糖节、骆宾王文化节等多项文化民俗活动。
2、健全信用体系机制:积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逐步完善守信企业政策激励、信贷激励、表彰激励机制,健全失信企业警示信息系统。强化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企业信用监管和市场信用指数功能,加强信用公示、信用评价和信用反馈终端建设。
3、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新图书馆、档案馆、游泳馆等一批重大文体设施建成投用,引进CBA、中超等高水平体育赛事,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启动新广电中心、加快佛堂古镇开发,傅大士传说等3项内容入选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果汇编出版《义乌文物图集》和《商城古韵》,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1处、义乌市级文保单位106处、市级文保点344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9项、金华市级33项、义乌市级61项。《义乌商报》成为全国唯一由当地主管主办的县市报,广电台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双电视频道的县市广播电视台,全年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稿件9条,其中头条播出2条,焦点访谈2篇;在浙江卫视播出385条,再次荣获浙江电视新闻协作特等奖。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市现有普通中小学校112所,在校学生13.12万人;中职学校3所,在校学生1.07万人;幼儿园328所,在园幼儿6.94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9.65%;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87人;在校学生总计21.14万人。全面启动第四轮教育布局调整、标准化校园建设工程,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段“阳光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现招生公开、公平、公正,遏制外来建设者子女无序择校现象。义乌工商学院成为全国首个县级市汉语水平考试考点,被省政府确定为“创业型大学”试点院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率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卫生厅确定我市为全国首批实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29个县级市之一。浙大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中医院迁建和中心医院二期三个省市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防范工作,巩固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成果,成功通过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复评验收。
九、打造幸福和谐城市
1、城市规划力度不断加大:突出规划引领,加强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院等合作,深化义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论证、成果转化。借鉴上海、深圳、苏州等先进城市经验,高质量开展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江东拓展区块、稠城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继续编制过江隧道规划、环城南路和环城北路工程规划,开展城市形象品质、国际商贸城区块交通专题研究,提升高速公路入城口、机场路沿线、03省道两侧城区段、老社区更新区块和老宾王市场改建等重点区块的城市设计水平。科学谋划轨道交通、综合保税区、双江水利枢纽、义乌机场飞行区等级提升等重大项目。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区块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点示范工程。
2、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围绕打造最佳经商环境,提升商贸服务业集聚区、金融商务区、国际文化中心区块、总部经济区等重大平台的开发建设水平,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实施161项重点工程和项目,义乌至浦江二线公路、西城路立交、东江桥改造等24个项目投用或基本建成,03省道改建、37省道改建、内陆口岸场站二期、小商品国内物流中心、城北路下穿等项目有序推进,启动37省道复线、义乌至武义公路等项目,完成综合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停车场系统布局规划。研究出台城市社区更新改造实施办法,编制完成控制性详规,解放新村改造试点进展顺利。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56平方公里拓展到96平方公里。义乌分别获得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年度十佳宜商城市等荣誉。
3、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2年共创建美丽乡村106个,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4个,启动旧村改造11个村,实施农房改造5851户,竣工4265户。加大人、财、物投入,启动赤岸西海等9条连线连片精品线路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启动苏溪新院等40个省待整治村和苏溪等3个整镇整治项目的建设任务,争取省补助资金360万元。全市共批复池塘整治立项80余口、公厕25座、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12个村,完成村内道路建设60.2公里,外墙粉刷30.2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8.8平方米,池塘治理66口。加大业务培训和日常监督考核力度,对157个示范村实施动态管理,共培训1300余人次,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专业化。
4、生态环境水平持续提升:2012年7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场复核。2012年,城市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0天,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4.7分贝;主要河流水质有效改善,城市水功能水质达标率稳中有升。2012年,新创建省级绿色企业3家,绿色家庭2户,绿色学校5家;金华市绿色家庭6家,金华市级生态街道3个,义乌市级生态村41个。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削减完成年初目标。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场复核和国家卫生城市第二轮复审,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
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至2012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1.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8.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7.2万人;失业保险13.9万人;女工生育保险参保11.9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3.1万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9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46.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1.9万人。 全市五保对象511人,供养率达100%,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10300元以上。全年共发放物价补贴134.036万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至465元/月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至280元/月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804.5万元。加强住房保障,新落实或启动建设廉租房340套、公租房1446套、经济适用房1913套、人才周转房191套。
6、“平安义乌”成功创建:深化“平安义乌”建设,圆满完成十八大安保任务,强化消防基层基础工作,开展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和镇街服务管理所,农村木结构房屋老旧电器线路改造全面完成。始终坚持“严打”整治不动摇,全市共立刑事案件12832起,同比下降0.4%;“两枪”案件760起,同比下降6.3%;入室盗窃案件1963起,同比下降7.6%;积极推广引导社会化监控建设,有177个村居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矛盾纠纷12093起,调处成功率达99.3%;在全市14个公安派出所设立了“驻所人民调解室”,法院诉讼案件调解撤诉5158件,调撤率达46.4%。2012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