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走进义乌 > 义乌概览 > 数说义乌
数字义乌——2013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14-03-14 14:21

信息来源:义乌市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一、义乌概况 

  1历史沿革: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历史悠久,秦嬴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乌伤县,属会稽郡,义乌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县(市)之一。1988年撤县建市。1982年,率先全国创办小商品市场;2006年,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总结“义乌发展经验”;2008年,义乌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2011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之后的第十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 

  2区划人口:义乌市行政区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6个建制镇。常住人口123万人。 

  3义乌地区生产总值:883亿元,同比增长9.6%。人均117264元。 

  4公共预算总收入:10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3亿元,分别增长8.1%10.3% 

  5.产业结构合理:2013年,义乌三产比重优化为2.5:40.5:57.0。成为全省三产比重最高的城市。 

  6居民生活: 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8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年民生支出79.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58.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6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273元,分别增长10.0%11.1% 

  二、推进“商贸特区”建设 

  1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首个三年计划基本完成:商务部等八部委同意义乌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义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组织列为国际陆港;列为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国土专项改革、金融专项改革方案先后获批实施。 

  2城市功能明显提升:以新型城市化和全域城市化的理念,打造现代化国际都市,按照百万人口大城市规模的定位,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提升产业、商业、金融、物流、休闲、住宅等功能分区,推动城市功能布局向组团化、集聚式转变。加快国际文化中心等综合功能区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规划绕城高速、轨道交通线网和城市骨架路网,全年财政投入40亿元改善城区路网。 

  3义乌经济融入全球:2013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78.2万个标箱。出口货物运往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实现出口182亿美元,增长102%,其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133.5亿美元。进口总额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8% 

  4外商及其机构:2013年入境境外客商突破40万人次;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的境外客商达1.3万余人。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外资企业361家,外商投资合伙企业1900余家,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2500余家。沃尔玛、麦德龙等20多家跨国零售集团进驻义乌,联合国难民署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 

  5国际贸易服务:义乌是浙江省首个成立海关的县级市,设立了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义乌分局、杭州海关缉私局义乌分局。全国首个县级市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办事处和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签证点在义乌落户。义乌可管辖涉外民商案件、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可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外国人在华就业行政许可等。义乌为境内外客商创造了优越便利的经商办事生活环境,领先全国设立的国际贸易服务中心,集中了11个部门的134项涉外服务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 

  三、调整优化市场结构 

  1义乌市场现况:义乌市场经营总面积达550万平方米。商位7.5万个,拥有26个大类、180万种单品。如在每个商位前停留三分钟,按一天八个小时计算,逛完全部商位需要一年多时间。市场从业人员20余万,日客流量21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余家生产企业,6000余个知名品牌在这里常年展示商品,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和世界商品走向中国的桥梁。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013年,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879.5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小商品城实现成交额683亿元,同比增长17.8%。市场成交额连续23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2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在2013年开业,新增市场体量75万平方米,引进生产企业、代理商2563家,其中中国500强企业9家,省级以上知名品牌的生产企业135家。义乌市场从此将实现终端销售领域向原材料供应、技术技能培训等上游领域延伸,真正成为流通成本最低的中小企业乐园。 

  3电子商务发展:2013年,全市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856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内贸网购交易额334亿元,同比增长94%;内贸B2B交易额125亿元,同比增长20%;外贸网购交易额107亿元,同比增长110%;外贸B2B交易额290亿元,同比增长18%。国内快递日均出货60万票,业务量位居全国城市第6位,跨境快递日均出货25万票,其中在义e邮宝日均出货量1.3万余票,位列全国城市第4位。未来,义乌将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之都,建成为全球网货营销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高地。 

  4培育进口转口市场:设立10万平方米进口商品馆,目前已引进90多个国家的近5万种境外商品入驻。在市场销售的商品中有10%左右来自海外。建成“非洲产品展销中心”、“中国东盟商品展交易中心”等进口商品展贸专区,打造国内规模最大、最富知名度的进口商品集散地。义乌市场正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转变。 

  5世界话语权:200610月开始,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发布,义乌指数由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监测指标指数三部分23个分项指标构成,成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成功发布了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首家“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称号。编制实施了国内首个《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全球小商品有了“义乌分类法”。义乌市场实现了由单纯输出商品向综合输出商品、信息、规则的重大转变。 

  6市场带动能力:义乌市场共吸引了7万多经营主体入场经营,全国有20多万家企业直接向市场供货,成为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通道。义乌市场背后的庞大产供销体系,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了近400万个来料加工岗位,年支付加工业务费70多亿元,为“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 

  1国际陆港城市:义乌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确定为我国首批17个国际陆港城市之一。国家12个部委联合下发《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将义乌列为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全球四大知名快递公司和18家国际知名船务公司(如中海、中远、法国达飞、万海、太平等)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公路货运直达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1个城市,有235个城市的货物到达我市。市内短驳运输体系完善,运输网点遍布城乡。全国20多个铁路大站设中转托运站,开通六条行包专列,开通到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等国家及地区的国际铁路集装箱线路,开通“义乌-北仑”铁海联运;开通至萧山、浦东机场的“卡车航班”业务。义乌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的12%,低于全省18%的平均水平,形成明显的“价格洼地”。 

  2区域金融高地:去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62.7亿元,比年初增加276亿元;贷款余额1778.1亿元,比年初增加258亿元,存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3.9%17.4%全市集聚银行、保险、证券、融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本外币兑换公司等金融机构或组织96家、各类投资管理企业200余家,初步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金融协同发展的多元金融组织体系。全国唯一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试点突破85亿元。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义乌支行升格为分行。正在兴建的金融商务区,总体规划面积0.7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高度为260米的世贸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浙中新地标。 

  3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全年举办会展活动150个。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国际展览联盟UFI会员”,“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会员资格”,“中国十佳会展城市”,“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最受关注的十大会展城市”。目前,义乌有国家级展会4个,分别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简称义博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简称文交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简称森博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简称旅游商品博览会),其中义博会已成为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经贸类展会。已投入使用的国际博览中心总投资18亿元,占地219亩,成为浙江省最大的会展中心。 

  4大力发展旅游业:201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69.3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62.23万人次,同比增长8.14%5.42%。旅游总收入130.9795亿元,同比增长10.3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06.2819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9881.86万美元。组织实施“百万游客进义乌”活动,分批组织游客赴各镇街、景点,2013年通过旅行社组织和自驾游义乌的游客近115万人次。在建佛堂古镇、华溪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全社会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6.68亿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何斯路村、赤岸西海、赤岸景川等地开发农业观光旅游。 

  五、改进提升先进制造业 

  1工业概况: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2.9万余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77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涌现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行业“单打冠军”,其中无缝内衣产量占全球的30%、全国的80%。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 

  2工业总产值: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54.5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8.8亿元,同比增长8.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26.1亿元,同比增长7.0%,产销率为95.73%,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5% 

  3产业基地: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义乌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了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国家级产业基地13个,拉链行业获省级区域品牌基地称号。无缝内衣、化纤原材料等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4知识产权2013年全市专利申请量7735件,同比增长17.77%,专利授权量累计达25115件。开发义乌市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通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热线,成立浙江省(义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注册商标53464件,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位,行政认定驰名商标15件,省著名商标106件,金华市著名商标292件,国际注册商标3364件。义乌法院成为全国唯一开展专利审判试点工作的基层法院。 

  5创新升级:形成中国(义乌)工业设计中心、义乌创意园、浙江大学创业育成中心等一批公共创新平台,累计建成省级或国家级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32家。全年完成技改投入60.4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7%提高至55.74%。加快个转企小升规步伐,完成个转企7320家、小升规190家。 

  六、培植城市软实力 

  1弘扬义商文化:义乌素有义利并重、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加强现代商业文明培育,打造“义商”金名片。弘扬“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新时期义乌精神,号召全市人民“鸡毛换糖”再出发。成功举办文化艺术节、孝义文化节、义乌红糖节、骆宾王文化节等多项文化民俗活动。 

  2健全信用体系:义乌开启“我诚信、我吉祥”工程和“摇响拨浪鼓,同圆中国梦”工程,不仅要构建商城诚信体系,还要赋予义乌商品传递文明的使命。义乌率先全国公开“权力清单”与商事主体登记信息,积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和市场信用指数功能,加强信用公示、信用评价和信用反馈终端建设。 

  3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新图书馆、档案馆、游泳馆等一批重大文体设施建成投用,引进CBA、中超等高水平体育赛事,启动建设商贸博物馆和文化馆,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农村文化礼堂31个、外来建设者文化示范基地12家。《义乌商报》成为全国唯一由当地主管主办的县市报,广电台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双电视频道的县市广播电视台,全年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稿件7条,其中头条2条;在浙江卫视播出245条。 

  七、持续改善社会民生 

  1社会事业:筹设民办商城学校,引进浙师大幼师学院附属幼儿园优质幼教品牌。加快职教专业建设,建成4个省级实训基地和6个省级示范专业。实行“阳光招生”制度改革,全年义务教育阶段招收市内外借读生8856人,外来建设者随迁子女平等参加义乌中考。义乌工商学院成被省政府确定为“创业型大学”试点院校,全年招收来自64个国家的留学生749名,居高职院校首位。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和非营利民营医院全面实施“阳光用药工程”,全市新增床位800张,浙大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中医院、妇保院迁建和中心医院二期工程加快推进。 

  2“三农”工作:城西何斯路村入选中国美丽田园,新增美丽乡村71个、示范村10个,建成森林通道110公里,创建森林村庄55个。全年共完成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225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2300人,实现转移就业11967人。创建“美丽家庭”4100户,市、乡、村、户四级联动机制。以现代农业助力转型升级。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1.65万亩,建成省级以上都市农业项目15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家、家庭农场55家,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7.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5.1% 

  3生态环境:全力推进碧水商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平原绿化等工作,19条主要溪流全部落实河长制109个村居完成截污纳管连接管建设,关停污染企业999家、养殖企业1169家,拆除违法建筑545万平方米,腾出建设用地4920亩,完成平原绿化12642亩。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削减2.8%,2.9%2.8%1.0%,完成年度任务。 

  4社会保障:全年新增各类参保人员16万人,做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9.5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22%95.01%。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501元,被征地养老保险待遇从205元提升到240元,土地流转养老保险待遇从170元提升到200元。全年累计发放社保卡88.13万张。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5%。全年完成保障性住房工程投资2.79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5% 

  5.“平安义乌”:重点开展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四小车”、隐患点段、飙车及非法改装助力车等专项整治,全年未发生环境、食品、卫生、消防公安安全事件。坚持“严打”犯罪不动摇,全市共立刑事案件12276起,同比下降4.3%;破案7907起,破案率同比上升1.3%;新增社会治安监控探头705个,各镇街均建成40人以上的专职巡逻队伍。建立全天候“网格化”巡逻体系和“全城实时监控”系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以上。积极推动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市各类矛盾化解成功率达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