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82000000/2016-427373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无
2016-03-3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16-03-30 00:0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一、创新发展义乌经验,努力开创转型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是义乌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义乌未来发展寄予厚望的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称义乌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对义乌国贸改革、“义新欧”等工作亲切关怀。李克强总理把国际商贸城誉为当代“义乌上河图”,多次以义乌为例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省委省政府把义乌建设第四大都市、打造国际陆港城市、谋划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纳入“十三五”全省战略布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义乌必须自觉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统筹推进各项国家级重大改革,不断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勇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兵。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义乌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一是综合实力继续跨越。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46亿元,年均增长1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1.9%,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与省内17个经济强县相比,城区面积、自营出口、人均储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位列第一。二是改革活力不断彰显。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首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获批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综合改革发展试点;扎实部署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先后被列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和国家县域城市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等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城市;实现“义新欧”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获批设立国际邮政互换局和交换站,建成投用保税物流中心(B型)、航空口岸等开放平台,义乌铁路西站获批为临时口岸对外开放。三是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成功引进以吉利发动机和动力总成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成交额1511亿元,年均增长33%,开设进口商品馆,引进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万多种商品,“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国际贸易格局初步形成;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确定为我国首批17个国际陆港城市之一;成功举办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世界电商大会、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四是国际城市功能初显。规划建设丝路新区、陆港新区、科创新区,开工建设疏港高速公路等,国贸大道建成通车,环城路立交化改造和机场路拓宽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初步建成“一纵一横一环”城市快速路网;年入境外商40多万人次,各类涉外机构超过5300家:成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涉外纠纷调解委员会,开通义乌至香港、首尔、曼谷等地区和国际航线,义乌机场被列入两岸客运定期航点。五是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全面推行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教育医疗等实现城乡并轨,引进多个优质教育、医疗机构,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全面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平原绿化工作,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连续七年成功创建平安县市;创新实施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不断改善。
表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属性
2015年 年均增长 2015年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141000 10 1046 11.2%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83539 1280009 136002 10.2% 预期性
3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亿元 77 125 10 128.3 10.8% 预期性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42.8 70 10 79.3 13.1%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 亿元 192.4 365 12 512.2 21.6%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90.4 510 12 529.6 12.8% 预期性
6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54 56 0.4个百分点 61.9 1.6个百分点 预期性
7 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值 % 0.99 2.2 0.24个百分点 1.51 0.1个百分点 预期性
8 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量 万标箱 57.6 110 14 84 7.8% 预期性
9 自营进口总额 亿美元 2.6 4.2 10 3.6 6.7% 预期性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28.6 46 10 338 63.9% 预期性
10 城市化率 % -- -- 1个百分点 76% 1个百分点 预期性
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33911 54100 9 56586 10.8% 预期性
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16206 23800 10 28433 11.9% 预期性
13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1.2 4 0.8万人 6 1.2万人 预期性
14 人口自然增长率 ‰ 4.21 〈6 - 4.21 -- 约束性
15 国民预期寿命 岁 77.08 79 0.38岁 79 -- 预期性
16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障人数 万人 24.7 31 5 45 12.8% 约束性
17 医疗保障参保率 % 92.4 97 0.92个百分点 98 1.26个百分点 约束性
18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244.5 312 5 312 5 约束性
19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吨标煤 0.59 -20% 能完成目标 约束性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化学需氧量 吨 22528 -13.30% 能完成目标 约束性
氨氮 吨 3124.2 -14.60% 能完成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吨 6676.8 -13.10% 能完成目标 约束性
氮氧化物 吨 6106.7 -5% 能完成目标 约束性
注:城市化率、医疗保障参保率统计口径有调整
未来五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全球贸易治理结构进入新的调整期,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等都将推动国际经贸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创新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源动力。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调整加快”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发展重要机遇期内涵正在由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从浙江看,我省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的高增长动力将逐渐弱化,依赖廉价丰富生产要素的高增长时代趋于结束,而在市场化改革、倒逼转型机制和发展信息经济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先发优势,制度供给和创新驱动将逐渐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我市看,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重视支持,将是义乌发展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实施地、浙江省第四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义乌发展赢得更多资源、创造更优环境;独到丰富的义乌发展经验,多年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先发优势,业已形成的转型态势,将为义乌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义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传统市场发展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兴消费需求,培育发展新供给、新动力任重道远;土地、水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凸显,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支撑能力不足,产业改造提升迫在眉睫;交通、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城市形象和品质与群众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化水平亟需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下降,治水、治气等任务仍然艰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社会治理压力增大,公共安全隐患等各类潜在风险依然存在。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创新发展义乌经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充分发挥“两只手”的作用,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勇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兵。
(三)发展定位
——— 国家改革先行区。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龙头,统筹推进内贸体制、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信用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最大化释放改革红利。探索形成一批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勇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和实干家,成为全国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地。
———“一带一路”尖兵。以“义新欧”和“义甬舟”两条战略开放大通道建设为核心,双向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西向重点推进“义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畅通义乌与中亚、欧洲等地的陆路通道,深度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东向谋划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形成横连亚、欧、非三洲的陆海联运物流大动脉,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世界“小商品之都”。以实体市场转型和电子商务壮大为重点,推进义乌贸易从线下为主向线下、线上并重拓展,从出口为主向出口、进口和转口并重拓展,从商品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并重拓展,从产品创新为主向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并重拓展,加快培育新业态、市场升级和功能完善,抢占全球贸易链的制高点,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转变成“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
——— 创业创新活力之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市场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打好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组合拳,培育创新和质造能力。高水平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加大综合服务和政策支持,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地。
(四)主要目标
——— 综合实力更强。在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投资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整体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经济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 城乡发展更协调。全域城镇化深入推进,“一核两翼三片”市域发展空间布局更加清晰,丝路、陆港、科创三大城市功能区基本建成,绕城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都市基本建成;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地方特色和风格更加彰显。
——— 开放格局更完备。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更加平衡,线上贸易和线下贸易加速融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互动发展,进口、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保持在32%、10%,2020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500亿元。口岸开放体系不断健全,“义新欧”和“义甬舟”大通道基本建立,国际陆港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 生态环境更优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城乡人居环境全面优化,气、水、土污染防治机制加快建立。黑臭河和劣Ⅴ类水全面消除,流域水质得到显著提高,断面监测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85%。PM2.5平均浓度明显下降,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317天以上。
——— 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分别增长8%和8.5%,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食品药品及危险品等安全监管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更加健全。居民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 社会环境更和谐。“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争取获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新时期义乌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充满活力、保障齐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基本成型。
表二:“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预期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046 1530 8.0% 预期性
2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12 1000 15.0%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29.6 850 10% 预期性
4 出口总额 亿美元 339 544 10.0% 预期性
5 进口总额 亿美元 3.6 15.0 32.0% 预期性
6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79.3 116 8.0% 预期性
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支出占GDP比重 % 1.5 2.5 [1.0] 预期性
8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 工业产值比重 % 16.5 26.5 [10] 预期性
9 发明专利授权量 件 130 400 25% 预期性
10 互联网普及率 % 71.4 90 [18.6] 预期性
11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312 350 [12%] 约束性
12 万元GDP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 完成上级任务 -- 约束性
13 主要污染物减排 化学需氧量 % -- 完成上级任务 -- 约束性
14 主要污染物减排 氨氮 % -- 完成上级任务 -- 约束性
15 主要污染物减排 二氧化硫 % -- 完成上级任务 -- 约束性
16 主要污染物减排 氮氧化物 % -- 完成上级任务 -- 约束性
17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 -- 完成上级任务 -- 约束性
18 万元GDP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30 24 [-20%] 约束性
19 万元GDP耗地量 亩/万元 22.5 20.3 [-10%] 约束性
20 耕地保有量 万亩 36.15 完成上级任务 -- 约束性
21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达标天数比例 % 72.6 87 [14.4] 约束性
22 断面监测好于Ⅲ类水质比例 % 33.3 85 [51.7] 约束性
2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56586 83100 8.0% 预期性
2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8433 42750 8.5% 预期性
25 城镇化率(常住人口) % 76 80 [4.0] 预期性
26 城镇化率(户籍人口) % 45 66 [21] 约束性
27 人均预期寿命 岁 79 80 [1] 预期性
2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2 -- [5] 约束性
29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61.3 68 [6.7] 预期性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二、勇当深化改革排头兵,扎实建设国家改革先行区
(一)深化贸易创新领域改革
构建引领便利化贸易监管制度。促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成熟运行,优化进口贸易促进机制,拓展保税贸易平台和功能,形成适应小商品贸易特点、符合线上线下融合趋势的贸易体制。以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为基础,完善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对接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优化义乌港与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贸易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机制。着力在内外贸一体化、城乡统筹的商业流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主体升级机制,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现代贸易商和跨国公司。鼓励创新经营模式,提升质量认证商品、品牌商品、时尚消费品等高附加值商品的集聚度,优化市场和商品结构。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创新展贸联动发展机制。健全内外贸协调的统计、监测、分析和调控体系,深入推进县域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
构建开放安全的贸易金融体系。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本外币账户管理新模式和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促进发展离岸业务,深化个人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与个人贸易跨境人民币业务改革试点,探索扩大互联网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推动跨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建立高度便利化的结算与投融资服务机制,努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参与者。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争取引进外资银行,完善多元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推动下放权限、增加职能、机构升格。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打造功能强大的“区域性跨境金融结算中心”,建设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
构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推动产业预警制度创新,建立与开放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产业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体系。探索建立国际贸易互信机制,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打造集质量、安全、公共预警和贸易摩擦应对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涉外居留、出入境和商事案件调解、仲裁、审理机制。
建成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全面推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实施及应用,建成法人及其他组织、自然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积极推动信用产品和服务在政务、商务、社会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在金融风控、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行业监测等领域有所突破;探索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大数据平台,推动市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和培育信用评级市场和信用服务机构,推动信用产品的市场化开发和创新。
(二)深化城乡统筹领域改革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登记制度,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门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健全居住证制度和公共服务积分管理制度,逐步使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福利和待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险管理制度。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
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深化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城镇开发边界内农村宅基地置换体系。探索建立地票交易制度,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支持引导农民依法有偿退出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份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依法赋予农村住房抵押、担保、流转、转让等权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宅基地分配制度和退出机制,多途径实现农民“户有所居”。
深入推进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打造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佛堂镇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改革发展,积极推进特色村建设。
建立新型城市管理模式和发展机制。健全城市应急体系,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有效途径,把区块改造建设与城市功能转型、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弱势群体保护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质量效益,努力建设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完善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创新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各项改革,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深入开展出租汽车行业市场化改革。
(三)深化政府治理领域改革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大部制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纵向和横向职能分工,探索建立扁平化管理体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资源配置,争取垂直部门增加职能、扩大权限。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改革。推进政事分开和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快义乌商报社、义乌广电台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四单一网”改革,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继续探索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加快推进“政务云”建设,实现权力网上运行、事项网上办理。全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阳光化。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快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加快向平台、镇街和社区放权。
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严格财政预决算制度,围绕民生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细化各项民生支出的项目和部门,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改革政府资金分配方法,加大竞争性分配力度,提高政府资金分配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
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和部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加强监管风险监测研判。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加强执法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社会监督,构建政府、社会共治格局。
(四)深化资源要素领域改革
建立“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单位能耗等为主要指标的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健全差别化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动土地、排污权、用能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市场化配置。探索企业运营成本动态监测预警调控机制,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平台整合优化,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各类新型投融资方式。探索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健全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机制。逐年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争取由市政府直接发行市政债券。
构建引领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机制。全力打造众创空间,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和发展提供低风险、低成本、全要素、一站式的创业支持。鼓励创新平台市场化运作,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服务机制与投资促进机制,全面激活各类创新要素,推动形成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体系。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创新风险补偿制度,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和服务机制。
三、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
(一)全力推进实体市场转型
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实体市场的业态和模式创新。培育和引进医疗器械、大健康服务等新兴行业,巩固市场商品齐全优势。建设五星级旗舰式市场,大力提升市场商品档次,引进创意设计和中高端商品,引进个性化、智能化、时尚化商品,优化商品结构。大力提升市场主体层次,积极招引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领先、市场占有份额高的“隐形冠军”,支持和引进国际国内和大区域总代理,优化主体结构。通过丰富零售业态、体验性商业模式,加快形成以线下体验展示、线上销售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推动传统批发贸易向体验经济转型,建成全球性、智能化的“生产+贸易”组织平台,做大做强实体市场,打造小商品市场升级版。依托义乌商贸现有外贸客户、渠道等优势,扩展客户管理、信息反馈、决策支持等服务功能,结合3D打印技术,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的需求。完善营销拓展、金融支撑、客户维护等配套服务。二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子商务。按照“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高地”目标,加快推动“互联网+贸易”、“互联网+营销”、“互联网+设计”的发展。努力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与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开展合作,争取相关政策与义乌共享,加快建设和完善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海外仓等平台。打响世界电商大会、中国电子商务博览会品牌,加快推进国际电商小镇建设,继续吸引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国内外优秀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入驻。加大对网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等市场主体的配套优惠措施。发展壮大“义乌购”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义乌企业从渠道商介入互联网产业。完善跨境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搭建“义网通”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智慧物流平台,拓展跨境物流、通关、支付、结汇、退税等服务。支持通过技术融合及资本运营等手段,对电子商务平台横向并购,汇聚形成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电商群落。
推动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一是加快培育进口贸易。进一步发挥进口商品馆、副食品市场、篁园服装市场的作用,继续办好进口商品博览会和进口商品购物节,打响义乌进口商品品牌。建立集国外商品集聚、国内市场分拨于一体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探索发展进口保税展示交易、进口免税店和海外商品代购等。强化进口商品馆的保税商品延展中心功能,提升进口贸易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规划建设“万国街区”,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博会”。探索“即报即放,事后抽查”等监管模式,推进进口商品通关便利化。培育一批本地进口企业,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进口企业来义乌落户,支持企业获取境外商品营销权、代理权。支持企业开展转口等保税贸易,探索各类离岸贸易。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打造进口商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二是推动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计划,扩大“三自三高”(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鼓励企业到境外创办中国商品展示中心、小商品进出口分拨中心以及订单服务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探索建立境外小商品产业基地,搭建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支持建立海外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营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完善小商品海外营销渠道。培育壮大服务贸易,支持企业以订单处理、材料输出、标准输出、制造装备提供、市场模式复制等形式,增加出口附加值。做强义乌指数全球小商品定价功能。结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暨亚太自贸区建设,争取成为中日韩自贸区的首批试点城市,打造全球新兴市场自贸区。
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和品牌连锁拓展。联动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战略,探索建立国际化的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知名国际品牌、专利、专有技术。针对性指导市场经营户开发网购产品,积极培育一批网货品牌。支持市场主体建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继续实施义乌小商品市场“走出去”战略,设立更多的分市场或配送中心,并对现有冠以义乌名义的各类市场进行整合,探索建立“一带一路”专业市场联盟,在海外举办“义乌小商品品牌发布会”,实行“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统一品牌下的市场连锁化经营,打造万亿级的“义乌系”小商品市场体系。探索建立“义乌市场出品”标识认证体系,符合要求可在店铺LOGO中打入“义乌市场出品”标记,同时建立“义乌市场出品”标识的退出机制。探索实行“品牌馆”制度,对入驻“品牌馆”的中小企业或经营户给予适当的扶持政策。
构建面向全球的小商品供应链管理中心。充分利用义乌现已形成的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交易商品等海量信息资源,开展全球小商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建立义乌全球小商品供求动态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信息平台为载体,针对制造、商贸、物流、金融等不同领域的数据信息,分析不同供货及销售区域的货物生产量、需求量变化及潜在增量。延伸市场增值服务,培育市场需求信息搜集、分类、分析服务,市场订单处理、分配、跟踪服务,原材料采购、运输、产品生产管理等服务。增强对现有庞大市场信息的挖掘、处理、快速反应等增值服务能力,吸引企业将其全球采购中心、生产决策中心甚至研发设计中心等对市场快速反应要求较高的核心功能在义乌集聚,推进义乌市场由“卖商品”向“卖商品”和“卖信息、卖服务”并重拓展,逐步构建全球小商品供应链管理中心。
(二)联动发展现代物流
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围绕建设国际陆港城市和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目标,一是加快空港建设。以浙中地区国际航空港为目标,加快义乌机场国际国内航线开发培育,加快义乌机场货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机场飞行区提升改造工程、义乌机场航站区扩建二期工程。争取进一步扩大航空口岸开放,尽快开通直飞台湾等国际、地区航线,争取开通至俄罗斯等地的货运包机。二是加快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义乌铁路物流中心项目建设与运力提升,推进西铁路货场扩建,大力建设集装箱、钢铁、建材、煤炭及其他怕湿货物等散堆货物的铁路物流设施,提高“义新欧”中欧班列和义乌-宁波铁海联运班列运输效率和运输量。三是加快完善义乌港功能。优化义乌内陆口岸场站堆场、甩挂运输平台,完善堆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的功能对接。建设集口岸监管部门信息、贸易流程信息及港口物流信息等于一体的公共信息联网平台。争创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四是加快公路物流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内公路港物流中心、普洛斯物流园区、“义新欧”公路运输中心,推动快递物流集聚中心尽快投入使用,在义东北建设物流场站,完善大型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构筑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的高效立体物流体系。加快各物流功能区块之间的路网建设,实现各类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推动智慧物流和公共信息联网平台建设,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服务信息有效对接。将陆港新区建设成为涵盖铁路、公路、航空、保税、邮政快递、专业仓储、城市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平台,吸引国际各大物流公司在义乌成立货物集聚分拨中心。
加快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一是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协作联盟、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鼓励商贸物流企业提高配送规模化和协同化水平,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支持快递业整合资源,与民航、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联动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加强智慧物流建设。依托“互联网+物流”,构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一批服务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化企业。三是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大物流标准的实施力度,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参与或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鼓励企业发展甩挂运输,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运输比重,促进节能减排。支持企业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
推进物流与贸易、金融协同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中高端消费品进口。积极争取进口商品指定口岸开放,发展水果、肉类、药品、医疗器械、活体植物、高档木材和日用消费品进口贸易,拓展进口保税商品展示功能,打造“统一监管、同一系统、统一纳税”的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平台。二是打造区域性航空物流枢纽。拓展国际、国内货运航线,进一步开辟国际航空线路,形成高密度的航空物流网络,积极发展国内国际航空快件和空空转关业务。建设航空物流中心,提高义乌机场货运操作能力,为国外大型物流航空公司参与义乌航空货运市场创造条件。三是创新国际物流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物流运输全过程中向供货商、贸易商提供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重点发展存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舱单质押融资、统一授信等物流金融业务。
(三)同步加快金融创新
培育壮大金融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建设“金融强市”。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争取设立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和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积极对接债券等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发行各类债券融资,鼓励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对接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与阿里银行等新兴民营银行合作,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争取申领“义支付”牌照。加快农商行、国信证券、金田阳光、上海东银等项目运营。
滚动创新贸易金融。争取上海自贸区、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宁波综合保税区、深圳前海新区等金融政策复制到义乌。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加快完善与跨境电子商务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在线跨境结算、在线保险服务、在线退税等业务发展,探索新型跨境电子商务融资和结汇方式。探索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境外发债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业务。
创新金融服务业态产品。壮大“国贸通”、“义乌通”等供应链金融平台,鼓励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贸易金融融资创新。注重发展私募股权、债权、创业投资、对冲与并购等多种基金形式和SPV等融资租赁发展。发展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应收账款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保理金融业务。培育发展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强化和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重大项目。
构建良好持续的金融生态。深化金融专项改革,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探索建立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健全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建立企业逃废债监测系统,防范逃废债务和非法集资风险。加强多元化金融调处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
推动“普惠金融”扩面增量。一是推动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激活农村沉睡资产,缓解农户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助推全社会创业创新,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大电子商务主体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增信手段,推动银行提升对电商主体的风险容忍度,同时鼓励银行机构继续探索“数据质押”电商融资模式在内的电商专营信贷产品,满足电子商务发展融资需求。四是深化金融支持“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力度,以资金互助会为重点,创新农信合作机制,拓展涉农担保业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四)积极培育国际商务
提升发展会展业。推进国际展览与国际会议、论坛协同发展,全力打造重要的国家级会展平台。办好义博会、文交会、旅博会、森博会、装博会、电商博览会和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加快培育和引进健康、时尚、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专业展会,大力申办或合作创办与“一带一路”主题相关的国际性高层次会议论坛,定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争取中非智库论坛、中韩外交论坛来义举办;坚持内展与外展并举,以义博会境外展为重点办好出国(境)展,引导企业抱团参加国际展会。配套完善会展服务业,全面推进会展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约束性
12
万元GDP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
完成
上级任务
--
--
从我市看,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重视支持,将是义乌发展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实施地、浙江省第四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义乌发展赢得更多资源、创造更优环境;独到丰富的义乌发展经验,多年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先发优势,业已形成的转型态势,将为义乌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义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传统市场发展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兴消费需求,培育发展新供给、新动力任重道远;土地、水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凸显,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支撑能力不足,产业改造提升迫在眉睫;交通、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城市形象和品质与群众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化水平亟需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下降,治水、治气等任务仍然艰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社会治理压力增大,公共安全隐患等各类潜在风险依然存在。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创新发展义乌经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充分发挥“两只手”的作用,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勇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兵。
(三)发展定位
——— 国家改革先行区。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龙头,统筹推进内贸体制、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信用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最大化释放改革红利。探索形成一批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勇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和实干家,成为全国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地。
———“一带一路”尖兵。以“义新欧”和“义甬舟”两条战略开放大通道建设为核心,双向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西向重点推进“义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畅通义乌与中亚、欧洲等地的陆路通道,深度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东向谋划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形成横连亚、欧、非三洲的陆海联运物流大动脉,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世界“小商品之都”。以实体市场转型和电子商务壮大为重点,推进义乌贸易从线下为主向线下、线上并重拓展,从出口为主向出口、进口和转口并重拓展,从商品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并重拓展,从产品创新为主向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并重拓展,加快培育新业态、市场升级和功能完善,抢占全球贸易链的制高点,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转变成“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
——— 创业创新活力之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市场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打好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组合拳,培育创新和质造能力。高水平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加大综合服务和政策支持,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地。
(四)主要目标
——— 综合实力更强。在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投资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整体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经济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 城乡发展更协调。全域城镇化深入推进,“一核两翼三片”市域发展空间布局更加清晰,丝路、陆港、科创三大城市功能区基本建成,绕城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都市基本建成;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地方特色和风格更加彰显。
——— 开放格局更完备。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更加平衡,线上贸易和线下贸易加速融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互动发展,进口、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保持在32%、10%,2020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500亿元。口岸开放体系不断健全,“义新欧”和“义甬舟”大通道基本建立,国际陆港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 生态环境更优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城乡人居环境全面优化,气、水、土污染防治机制加快建立。黑臭河和劣Ⅴ类水全面消除,流域水质得到显著提高,断面监测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85%。PM2.5平均浓度明显下降,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317天以上。
——— 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分别增长8%和8.5%,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食品药品及危险品等安全监管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更加健全。居民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 社会环境更和谐。“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争取获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新时期义乌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充满活力、保障齐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基本成型。
表二:“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二、勇当深化改革排头兵,扎实建设国家改革先行区
(一)深化贸易创新领域改革
构建引领便利化贸易监管制度。促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成熟运行,优化进口贸易促进机制,拓展保税贸易平台和功能,形成适应小商品贸易特点、符合线上线下融合趋势的贸易体制。以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为基础,完善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对接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优化义乌港与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贸易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机制。着力在内外贸一体化、城乡统筹的商业流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主体升级机制,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现代贸易商和跨国公司。鼓励创新经营模式,提升质量认证商品、品牌商品、时尚消费品等高附加值商品的集聚度,优化市场和商品结构。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创新展贸联动发展机制。健全内外贸协调的统计、监测、分析和调控体系,深入推进县域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
构建开放安全的贸易金融体系。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本外币账户管理新模式和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促进发展离岸业务,深化个人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与个人贸易跨境人民币业务改革试点,探索扩大互联网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推动跨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建立高度便利化的结算与投融资服务机制,努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参与者。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争取引进外资银行,完善多元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推动下放权限、增加职能、机构升格。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打造功能强大的“区域性跨境金融结算中心”,建设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
构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推动产业预警制度创新,建立与开放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产业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体系。探索建立国际贸易互信机制,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打造集质量、安全、公共预警和贸易摩擦应对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涉外居留、出入境和商事案件调解、仲裁、审理机制。
建成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全面推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实施及应用,建成法人及其他组织、自然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积极推动信用产品和服务在政务、商务、社会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在金融风控、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行业监测等领域有所突破;探索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大数据平台,推动市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和培育信用评级市场和信用服务机构,推动信用产品的市场化开发和创新。
(二)深化城乡统筹领域改革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登记制度,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门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健全居住证制度和公共服务积分管理制度,逐步使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福利和待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险管理制度。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
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深化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城镇开发边界内农村宅基地置换体系。探索建立地票交易制度,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支持引导农民依法有偿退出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份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依法赋予农村住房抵押、担保、流转、转让等权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宅基地分配制度和退出机制,多途径实现农民“户有所居”。
深入推进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打造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佛堂镇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改革发展,积极推进特色村建设。
建立新型城市管理模式和发展机制。健全城市应急体系,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有效途径,把区块改造建设与城市功能转型、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弱势群体保护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质量效益,努力建设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完善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创新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各项改革,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深入开展出租汽车行业市场化改革。
(三)深化政府治理领域改革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大部制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纵向和横向职能分工,探索建立扁平化管理体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资源配置,争取垂直部门增加职能、扩大权限。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改革。推进政事分开和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快义乌商报社、义乌广电台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四单一网”改革,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继续探索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加快推进“政务云”建设,实现权力网上运行、事项网上办理。全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阳光化。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快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加快向平台、镇街和社区放权。
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严格财政预决算制度,围绕民生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细化各项民生支出的项目和部门,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改革政府资金分配方法,加大竞争性分配力度,提高政府资金分配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
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和部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加强监管风险监测研判。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加强执法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社会监督,构建政府、社会共治格局。
(四)深化资源要素领域改革
建立“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单位能耗等为主要指标的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健全差别化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动土地、排污权、用能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市场化配置。探索企业运营成本动态监测预警调控机制,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平台整合优化,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各类新型投融资方式。探索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健全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机制。逐年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争取由市政府直接发行市政债券。
构建引领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机制。全力打造众创空间,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和发展提供低风险、低成本、全要素、一站式的创业支持。鼓励创新平台市场化运作,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服务机制与投资促进机制,全面激活各类创新要素,推动形成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体系。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创新风险补偿制度,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和服务机制。
三、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
(一)全力推进实体市场转型
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实体市场的业态和模式创新。培育和引进医疗器械、大健康服务等新兴行业,巩固市场商品齐全优势。建设五星级旗舰式市场,大力提升市场商品档次,引进创意设计和中高端商品,引进个性化、智能化、时尚化商品,优化商品结构。大力提升市场主体层次,积极招引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领先、市场占有份额高的“隐形冠军”,支持和引进国际国内和大区域总代理,优化主体结构。通过丰富零售业态、体验性商业模式,加快形成以线下体验展示、线上销售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推动传统批发贸易向体验经济转型,建成全球性、智能化的“生产+贸易”组织平台,做大做强实体市场,打造小商品市场升级版。依托义乌商贸现有外贸客户、渠道等优势,扩展客户管理、信息反馈、决策支持等服务功能,结合3D打印技术,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的需求。完善营销拓展、金融支撑、客户维护等配套服务。二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子商务。按照“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高地”目标,加快推动“互联网+贸易”、“互联网+营销”、“互联网+设计”的发展。努力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与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开展合作,争取相关政策与义乌共享,加快建设和完善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海外仓等平台。打响世界电商大会、中国电子商务博览会品牌,加快推进国际电商小镇建设,继续吸引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国内外优秀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入驻。加大对网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等市场主体的配套优惠措施。发展壮大“义乌购”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义乌企业从渠道商介入互联网产业。完善跨境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搭建“义网通”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智慧物流平台,拓展跨境物流、通关、支付、结汇、退税等服务。支持通过技术融合及资本运营等手段,对电子商务平台横向并购,汇聚形成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电商群落。
推动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一是加快培育进口贸易。进一步发挥进口商品馆、副食品市场、篁园服装市场的作用,继续办好进口商品博览会和进口商品购物节,打响义乌进口商品品牌。建立集国外商品集聚、国内市场分拨于一体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探索发展进口保税展示交易、进口免税店和海外商品代购等。强化进口商品馆的保税商品延展中心功能,提升进口贸易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规划建设“万国街区”,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博会”。探索“即报即放,事后抽查”等监管模式,推进进口商品通关便利化。培育一批本地进口企业,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进口企业来义乌落户,支持企业获取境外商品营销权、代理权。支持企业开展转口等保税贸易,探索各类离岸贸易。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打造进口商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二是推动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计划,扩大“三自三高”(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鼓励企业到境外创办中国商品展示中心、小商品进出口分拨中心以及订单服务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探索建立境外小商品产业基地,搭建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支持建立海外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营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完善小商品海外营销渠道。培育壮大服务贸易,支持企业以订单处理、材料输出、标准输出、制造装备提供、市场模式复制等形式,增加出口附加值。做强义乌指数全球小商品定价功能。结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暨亚太自贸区建设,争取成为中日韩自贸区的首批试点城市,打造全球新兴市场自贸区。
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和品牌连锁拓展。联动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战略,探索建立国际化的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知名国际品牌、专利、专有技术。针对性指导市场经营户开发网购产品,积极培育一批网货品牌。支持市场主体建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继续实施义乌小商品市场“走出去”战略,设立更多的分市场或配送中心,并对现有冠以义乌名义的各类市场进行整合,探索建立“一带一路”专业市场联盟,在海外举办“义乌小商品品牌发布会”,实行“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统一品牌下的市场连锁化经营,打造万亿级的“义乌系”小商品市场体系。探索建立“义乌市场出品”标识认证体系,符合要求可在店铺LOGO中打入“义乌市场出品”标记,同时建立“义乌市场出品”标识的退出机制。探索实行“品牌馆”制度,对入驻“品牌馆”的中小企业或经营户给予适当的扶持政策。
构建面向全球的小商品供应链管理中心。充分利用义乌现已形成的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交易商品等海量信息资源,开展全球小商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建立义乌全球小商品供求动态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信息平台为载体,针对制造、商贸、物流、金融等不同领域的数据信息,分析不同供货及销售区域的货物生产量、需求量变化及潜在增量。延伸市场增值服务,培育市场需求信息搜集、分类、分析服务,市场订单处理、分配、跟踪服务,原材料采购、运输、产品生产管理等服务。增强对现有庞大市场信息的挖掘、处理、快速反应等增值服务能力,吸引企业将其全球采购中心、生产决策中心甚至研发设计中心等对市场快速反应要求较高的核心功能在义乌集聚,推进义乌市场由“卖商品”向“卖商品”和“卖信息、卖服务”并重拓展,逐步构建全球小商品供应链管理中心。
(二)联动发展现代物流
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围绕建设国际陆港城市和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目标,一是加快空港建设。以浙中地区国际航空港为目标,加快义乌机场国际国内航线开发培育,加快义乌机场货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机场飞行区提升改造工程、义乌机场航站区扩建二期工程。争取进一步扩大航空口岸开放,尽快开通直飞台湾等国际、地区航线,争取开通至俄罗斯等地的货运包机。二是加快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义乌铁路物流中心项目建设与运力提升,推进西铁路货场扩建,大力建设集装箱、钢铁、建材、煤炭及其他怕湿货物等散堆货物的铁路物流设施,提高“义新欧”中欧班列和义乌-宁波铁海联运班列运输效率和运输量。三是加快完善义乌港功能。优化义乌内陆口岸场站堆场、甩挂运输平台,完善堆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的功能对接。建设集口岸监管部门信息、贸易流程信息及港口物流信息等于一体的公共信息联网平台。争创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四是加快公路物流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内公路港物流中心、普洛斯物流园区、“义新欧”公路运输中心,推动快递物流集聚中心尽快投入使用,在义东北建设物流场站,完善大型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构筑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的高效立体物流体系。加快各物流功能区块之间的路网建设,实现各类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推动智慧物流和公共信息联网平台建设,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服务信息有效对接。将陆港新区建设成为涵盖铁路、公路、航空、保税、邮政快递、专业仓储、城市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平台,吸引国际各大物流公司在义乌成立货物集聚分拨中心。
加快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一是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协作联盟、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鼓励商贸物流企业提高配送规模化和协同化水平,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支持快递业整合资源,与民航、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联动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加强智慧物流建设。依托“互联网+物流”,构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一批服务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化企业。三是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大物流标准的实施力度,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参与或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鼓励企业发展甩挂运输,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运输比重,促进节能减排。支持企业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
推进物流与贸易、金融协同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中高端消费品进口。积极争取进口商品指定口岸开放,发展水果、肉类、药品、医疗器械、活体植物、高档木材和日用消费品进口贸易,拓展进口保税商品展示功能,打造“统一监管、同一系统、统一纳税”的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平台。二是打造区域性航空物流枢纽。拓展国际、国内货运航线,进一步开辟国际航空线路,形成高密度的航空物流网络,积极发展国内国际航空快件和空空转关业务。建设航空物流中心,提高义乌机场货运操作能力,为国外大型物流航空公司参与义乌航空货运市场创造条件。三是创新国际物流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物流运输全过程中向供货商、贸易商提供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重点发展存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舱单质押融资、统一授信等物流金融业务。
(三)同步加快金融创新
培育壮大金融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建设“金融强市”。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争取设立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和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积极对接债券等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发行各类债券融资,鼓励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对接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与阿里银行等新兴民营银行合作,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争取申领“义支付”牌照。加快农商行、国信证券、金田阳光、上海东银等项目运营。
滚动创新贸易金融。争取上海自贸区、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宁波综合保税区、深圳前海新区等金融政策复制到义乌。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加快完善与跨境电子商务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在线跨境结算、在线保险服务、在线退税等业务发展,探索新型跨境电子商务融资和结汇方式。探索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境外发债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业务。
创新金融服务业态产品。壮大“国贸通”、“义乌通”等供应链金融平台,鼓励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贸易金融融资创新。注重发展私募股权、债权、创业投资、对冲与并购等多种基金形式和SPV等融资租赁发展。发展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应收账款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保理金融业务。培育发展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强化和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重大项目。
构建良好持续的金融生态。深化金融专项改革,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探索建立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健全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建立企业逃废债监测系统,防范逃废债务和非法集资风险。加强多元化金融调处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
推动“普惠金融”扩面增量。一是推动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激活农村沉睡资产,缓解农户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助推全社会创业创新,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大电子商务主体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增信手段,推动银行提升对电商主体的风险容忍度,同时鼓励银行机构继续探索“数据质押”电商融资模式在内的电商专营信贷产品,满足电子商务发展融资需求。四是深化金融支持“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力度,以资金互助会为重点,创新农信合作机制,拓展涉农担保业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四)积极培育国际商务
提升发展会展业。推进国际展览与国际会议、论坛协同发展,全力打造重要的国家级会展平台。办好义博会、文交会、旅博会、森博会、装博会、电商博览会和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加快培育和引进健康、时尚、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专业展会,大力申办或合作创办与“一带一路”主题相关的国际性高层次会议论坛,定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争取中非智库论坛、中韩外交论坛来义举办;坚持内展与外展并举,以义博会境外展为重点办好出国(境)展,引导企业抱团参加国际展会。配套完善会展服务业,全面推进会展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约束性
13
化学需氧量
14
主要污染物减排
氨氮
15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16
16
从我市看,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重视支持,将是义乌发展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实施地、浙江省第四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义乌发展赢得更多资源、创造更优环境;独到丰富的义乌发展经验,多年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先发优势,业已形成的转型态势,将为义乌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义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传统市场发展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兴消费需求,培育发展新供给、新动力任重道远;土地、水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凸显,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支撑能力不足,产业改造提升迫在眉睫;交通、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城市形象和品质与群众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化水平亟需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下降,治水、治气等任务仍然艰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社会治理压力增大,公共安全隐患等各类潜在风险依然存在。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创新发展义乌经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充分发挥“两只手”的作用,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勇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兵。
(三)发展定位
——— 国家改革先行区。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龙头,统筹推进内贸体制、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信用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最大化释放改革红利。探索形成一批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勇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和实干家,成为全国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地。
———“一带一路”尖兵。以“义新欧”和“义甬舟”两条战略开放大通道建设为核心,双向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西向重点推进“义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畅通义乌与中亚、欧洲等地的陆路通道,深度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东向谋划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形成横连亚、欧、非三洲的陆海联运物流大动脉,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世界“小商品之都”。以实体市场转型和电子商务壮大为重点,推进义乌贸易从线下为主向线下、线上并重拓展,从出口为主向出口、进口和转口并重拓展,从商品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并重拓展,从产品创新为主向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并重拓展,加快培育新业态、市场升级和功能完善,抢占全球贸易链的制高点,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转变成“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
——— 创业创新活力之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市场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打好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组合拳,培育创新和质造能力。高水平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加大综合服务和政策支持,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地。
(四)主要目标
——— 综合实力更强。在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投资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整体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经济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 城乡发展更协调。全域城镇化深入推进,“一核两翼三片”市域发展空间布局更加清晰,丝路、陆港、科创三大城市功能区基本建成,绕城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都市基本建成;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地方特色和风格更加彰显。
——— 开放格局更完备。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更加平衡,线上贸易和线下贸易加速融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互动发展,进口、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保持在32%、10%,2020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500亿元。口岸开放体系不断健全,“义新欧”和“义甬舟”大通道基本建立,国际陆港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 生态环境更优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城乡人居环境全面优化,气、水、土污染防治机制加快建立。黑臭河和劣Ⅴ类水全面消除,流域水质得到显著提高,断面监测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85%。PM2.5平均浓度明显下降,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317天以上。
——— 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分别增长8%和8.5%,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食品药品及危险品等安全监管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更加健全。居民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 社会环境更和谐。“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争取获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新时期义乌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充满活力、保障齐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基本成型。
表二:“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二、勇当深化改革排头兵,扎实建设国家改革先行区
(一)深化贸易创新领域改革
构建引领便利化贸易监管制度。促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成熟运行,优化进口贸易促进机制,拓展保税贸易平台和功能,形成适应小商品贸易特点、符合线上线下融合趋势的贸易体制。以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为基础,完善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对接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优化义乌港与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贸易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机制。着力在内外贸一体化、城乡统筹的商业流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主体升级机制,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现代贸易商和跨国公司。鼓励创新经营模式,提升质量认证商品、品牌商品、时尚消费品等高附加值商品的集聚度,优化市场和商品结构。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创新展贸联动发展机制。健全内外贸协调的统计、监测、分析和调控体系,深入推进县域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
构建开放安全的贸易金融体系。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本外币账户管理新模式和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促进发展离岸业务,深化个人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与个人贸易跨境人民币业务改革试点,探索扩大互联网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推动跨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建立高度便利化的结算与投融资服务机制,努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参与者。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争取引进外资银行,完善多元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推动下放权限、增加职能、机构升格。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打造功能强大的“区域性跨境金融结算中心”,建设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
构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推动产业预警制度创新,建立与开放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产业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体系。探索建立国际贸易互信机制,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打造集质量、安全、公共预警和贸易摩擦应对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涉外居留、出入境和商事案件调解、仲裁、审理机制。
建成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全面推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实施及应用,建成法人及其他组织、自然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积极推动信用产品和服务在政务、商务、社会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在金融风控、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行业监测等领域有所突破;探索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大数据平台,推动市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和培育信用评级市场和信用服务机构,推动信用产品的市场化开发和创新。
(二)深化城乡统筹领域改革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登记制度,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门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健全居住证制度和公共服务积分管理制度,逐步使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福利和待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险管理制度。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
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深化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城镇开发边界内农村宅基地置换体系。探索建立地票交易制度,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支持引导农民依法有偿退出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份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依法赋予农村住房抵押、担保、流转、转让等权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宅基地分配制度和退出机制,多途径实现农民“户有所居”。
深入推进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打造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佛堂镇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改革发展,积极推进特色村建设。
建立新型城市管理模式和发展机制。健全城市应急体系,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有效途径,把区块改造建设与城市功能转型、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弱势群体保护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质量效益,努力建设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完善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创新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各项改革,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深入开展出租汽车行业市场化改革。
(三)深化政府治理领域改革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大部制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纵向和横向职能分工,探索建立扁平化管理体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资源配置,争取垂直部门增加职能、扩大权限。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改革。推进政事分开和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快义乌商报社、义乌广电台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四单一网”改革,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继续探索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加快推进“政务云”建设,实现权力网上运行、事项网上办理。全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阳光化。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快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加快向平台、镇街和社区放权。
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严格财政预决算制度,围绕民生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细化各项民生支出的项目和部门,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改革政府资金分配方法,加大竞争性分配力度,提高政府资金分配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
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和部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加强监管风险监测研判。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加强执法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社会监督,构建政府、社会共治格局。
(四)深化资源要素领域改革
建立“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单位能耗等为主要指标的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健全差别化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动土地、排污权、用能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市场化配置。探索企业运营成本动态监测预警调控机制,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平台整合优化,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各类新型投融资方式。探索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健全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机制。逐年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争取由市政府直接发行市政债券。
构建引领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机制。全力打造众创空间,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和发展提供低风险、低成本、全要素、一站式的创业支持。鼓励创新平台市场化运作,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服务机制与投资促进机制,全面激活各类创新要素,推动形成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体系。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创新风险补偿制度,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和服务机制。
三、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
(一)全力推进实体市场转型
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实体市场的业态和模式创新。培育和引进医疗器械、大健康服务等新兴行业,巩固市场商品齐全优势。建设五星级旗舰式市场,大力提升市场商品档次,引进创意设计和中高端商品,引进个性化、智能化、时尚化商品,优化商品结构。大力提升市场主体层次,积极招引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领先、市场占有份额高的“隐形冠军”,支持和引进国际国内和大区域总代理,优化主体结构。通过丰富零售业态、体验性商业模式,加快形成以线下体验展示、线上销售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推动传统批发贸易向体验经济转型,建成全球性、智能化的“生产+贸易”组织平台,做大做强实体市场,打造小商品市场升级版。依托义乌商贸现有外贸客户、渠道等优势,扩展客户管理、信息反馈、决策支持等服务功能,结合3D打印技术,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的需求。完善营销拓展、金融支撑、客户维护等配套服务。二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子商务。按照“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高地”目标,加快推动“互联网+贸易”、“互联网+营销”、“互联网+设计”的发展。努力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与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开展合作,争取相关政策与义乌共享,加快建设和完善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海外仓等平台。打响世界电商大会、中国电子商务博览会品牌,加快推进国际电商小镇建设,继续吸引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国内外优秀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入驻。加大对网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等市场主体的配套优惠措施。发展壮大“义乌购”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义乌企业从渠道商介入互联网产业。完善跨境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搭建“义网通”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智慧物流平台,拓展跨境物流、通关、支付、结汇、退税等服务。支持通过技术融合及资本运营等手段,对电子商务平台横向并购,汇聚形成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电商群落。
推动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一是加快培育进口贸易。进一步发挥进口商品馆、副食品市场、篁园服装市场的作用,继续办好进口商品博览会和进口商品购物节,打响义乌进口商品品牌。建立集国外商品集聚、国内市场分拨于一体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探索发展进口保税展示交易、进口免税店和海外商品代购等。强化进口商品馆的保税商品延展中心功能,提升进口贸易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规划建设“万国街区”,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博会”。探索“即报即放,事后抽查”等监管模式,推进进口商品通关便利化。培育一批本地进口企业,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进口企业来义乌落户,支持企业获取境外商品营销权、代理权。支持企业开展转口等保税贸易,探索各类离岸贸易。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打造进口商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二是推动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计划,扩大“三自三高”(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鼓励企业到境外创办中国商品展示中心、小商品进出口分拨中心以及订单服务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探索建立境外小商品产业基地,搭建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支持建立海外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营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完善小商品海外营销渠道。培育壮大服务贸易,支持企业以订单处理、材料输出、标准输出、制造装备提供、市场模式复制等形式,增加出口附加值。做强义乌指数全球小商品定价功能。结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暨亚太自贸区建设,争取成为中日韩自贸区的首批试点城市,打造全球新兴市场自贸区。
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和品牌连锁拓展。联动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战略,探索建立国际化的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知名国际品牌、专利、专有技术。针对性指导市场经营户开发网购产品,积极培育一批网货品牌。支持市场主体建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继续实施义乌小商品市场“走出去”战略,设立更多的分市场或配送中心,并对现有冠以义乌名义的各类市场进行整合,探索建立“一带一路”专业市场联盟,在海外举办“义乌小商品品牌发布会”,实行“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统一品牌下的市场连锁化经营,打造万亿级的“义乌系”小商品市场体系。探索建立“义乌市场出品”标识认证体系,符合要求可在店铺LOGO中打入“义乌市场出品”标记,同时建立“义乌市场出品”标识的退出机制。探索实行“品牌馆”制度,对入驻“品牌馆”的中小企业或经营户给予适当的扶持政策。
构建面向全球的小商品供应链管理中心。充分利用义乌现已形成的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交易商品等海量信息资源,开展全球小商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建立义乌全球小商品供求动态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信息平台为载体,针对制造、商贸、物流、金融等不同领域的数据信息,分析不同供货及销售区域的货物生产量、需求量变化及潜在增量。延伸市场增值服务,培育市场需求信息搜集、分类、分析服务,市场订单处理、分配、跟踪服务,原材料采购、运输、产品生产管理等服务。增强对现有庞大市场信息的挖掘、处理、快速反应等增值服务能力,吸引企业将其全球采购中心、生产决策中心甚至研发设计中心等对市场快速反应要求较高的核心功能在义乌集聚,推进义乌市场由“卖商品”向“卖商品”和“卖信息、卖服务”并重拓展,逐步构建全球小商品供应链管理中心。
(二)联动发展现代物流
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围绕建设国际陆港城市和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目标,一是加快空港建设。以浙中地区国际航空港为目标,加快义乌机场国际国内航线开发培育,加快义乌机场货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机场飞行区提升改造工程、义乌机场航站区扩建二期工程。争取进一步扩大航空口岸开放,尽快开通直飞台湾等国际、地区航线,争取开通至俄罗斯等地的货运包机。二是加快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义乌铁路物流中心项目建设与运力提升,推进西铁路货场扩建,大力建设集装箱、钢铁、建材、煤炭及其他怕湿货物等散堆货物的铁路物流设施,提高“义新欧”中欧班列和义乌-宁波铁海联运班列运输效率和运输量。三是加快完善义乌港功能。优化义乌内陆口岸场站堆场、甩挂运输平台,完善堆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的功能对接。建设集口岸监管部门信息、贸易流程信息及港口物流信息等于一体的公共信息联网平台。争创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四是加快公路物流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内公路港物流中心、普洛斯物流园区、“义新欧”公路运输中心,推动快递物流集聚中心尽快投入使用,在义东北建设物流场站,完善大型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构筑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的高效立体物流体系。加快各物流功能区块之间的路网建设,实现各类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推动智慧物流和公共信息联网平台建设,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服务信息有效对接。将陆港新区建设成为涵盖铁路、公路、航空、保税、邮政快递、专业仓储、城市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平台,吸引国际各大物流公司在义乌成立货物集聚分拨中心。
加快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一是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协作联盟、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鼓励商贸物流企业提高配送规模化和协同化水平,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支持快递业整合资源,与民航、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联动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加强智慧物流建设。依托“互联网+物流”,构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一批服务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化企业。三是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大物流标准的实施力度,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参与或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鼓励企业发展甩挂运输,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运输比重,促进节能减排。支持企业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
推进物流与贸易、金融协同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中高端消费品进口。积极争取进口商品指定口岸开放,发展水果、肉类、药品、医疗器械、活体植物、高档木材和日用消费品进口贸易,拓展进口保税商品展示功能,打造“统一监管、同一系统、统一纳税”的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平台。二是打造区域性航空物流枢纽。拓展国际、国内货运航线,进一步开辟国际航空线路,形成高密度的航空物流网络,积极发展国内国际航空快件和空空转关业务。建设航空物流中心,提高义乌机场货运操作能力,为国外大型物流航空公司参与义乌航空货运市场创造条件。三是创新国际物流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物流运输全过程中向供货商、贸易商提供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重点发展存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舱单质押融资、统一授信等物流金融业务。
(三)同步加快金融创新
培育壮大金融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建设“金融强市”。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争取设立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和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积极对接债券等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发行各类债券融资,鼓励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对接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与阿里银行等新兴民营银行合作,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争取申领“义支付”牌照。加快农商行、国信证券、金田阳光、上海东银等项目运营。
滚动创新贸易金融。争取上海自贸区、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宁波综合保税区、深圳前海新区等金融政策复制到义乌。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加快完善与跨境电子商务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在线跨境结算、在线保险服务、在线退税等业务发展,探索新型跨境电子商务融资和结汇方式。探索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境外发债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业务。
创新金融服务业态产品。壮大“国贸通”、“义乌通”等供应链金融平台,鼓励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贸易金融融资创新。注重发展私募股权、债权、创业投资、对冲与并购等多种基金形式和SPV等融资租赁发展。发展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应收账款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保理金融业务。培育发展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强化和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重大项目。
构建良好持续的金融生态。深化金融专项改革,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探索建立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健全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建立企业逃废债监测系统,防范逃废债务和非法集资风险。加强多元化金融调处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
推动“普惠金融”扩面增量。一是推动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激活农村沉睡资产,缓解农户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助推全社会创业创新,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大电子商务主体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增信手段,推动银行提升对电商主体的风险容忍度,同时鼓励银行机构继续探索“数据质押”电商融资模式在内的电商专营信贷产品,满足电子商务发展融资需求。四是深化金融支持“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力度,以资金互助会为重点,创新农信合作机制,拓展涉农担保业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四)积极培育国际商务
提升发展会展业。推进国际展览与国际会议、论坛协同发展,全力打造重要的国家级会展平台。办好义博会、文交会、旅博会、森博会、装博会、电商博览会和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加快培育和引进健康、时尚、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专业展会,大力申办或合作创办与“一带一路”主题相关的国际性高层次会议论坛,定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争取中非智库论坛、中韩外交论坛来义举办;坚持内展与外展并举,以义博会境外展为重点办好出国(境)展,引导企业抱团参加国际展会。配套完善会展服务业,全面推进会展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打造世界商务旅游胜地。全域发展旅游产业,实施“旅游投资百亿工程”,大力发展购物旅游、会展旅游等商务旅游,积极培育健康养生、生态农业、运动娱乐、国际文化等旅游新业态,加快佛堂文化旅游区、丝路风情小镇、汽车文化旅游小镇等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打造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推进“旅游+商贸”发展模式。打造购物旅游精品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争取购物退税政策。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打造异国风情浓郁的商务旅游服务平台。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培育和引进企业数据后台中心、企业全球采购中心、企业市场营销总部、企业贸易结算中心等各类企业总部,打造全球小商品商贸总部中心。加快发展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服务,做好出口担保服务,做优咨询与调查服务,做强知识产权服务,积极推动法律服务、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服务等其他商务服务业发展。依托商务楼宇资源,打造一批总部经济园、商务服务主题楼宇。
四、打造国际陆港大开放平台,争当“一带一路”尖兵
(一)扎实建设“义新欧”国际大通道
推动“义新欧”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行。强化双向货源特别是沿线国家和地区返程货源组织,加密铁路班列运行频次和站点设置,开通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班列,争取“义新欧”中欧班列进口商品与义乌保税物流平台无缝对接,打造我省融入“一带一路”的示范工程。
谋划建设“义新欧”大平台项目。在“义新欧”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布局设立海外仓、物流分拨点、小商品城海外分市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与丝路新区、陆港新区相关项目进行整合,争取列为浙江省和国家“十三五”重大项目。
争取铁路口岸全面开放。争取义乌铁路口岸列入国家口岸“十三五”规划,积极完善口岸基础配套设施和政策环境,争取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成为肉类、果蔬、汽车整车等进口商品指定口岸。
争取与“义新欧”沿线国家的通关便利化。加强与海关、商务等国家有关部委对接,争取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西班牙七国协调,对义乌小商品提供便捷高效的转关、清关服务。
加强与阿拉山口等口岸的联系合作。完善国内口岸快速通关模式,实现口岸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二)谋划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
加强大通道设施互联。积极参与甬金铁路建设,加快与规划中的甬舟铁路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推进义乌国际陆港与宁波-舟山港的联动发展。
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的港口功能对接。争取延伸“宁波-舟山港”港口功能,深入推进港航物流合作,推动义乌国际陆港成为宁波-舟山港在内陆地区的区域分拨配送中心和内陆货源集港中心,实现义乌港与世界港口无缝对接,成为始发港和目的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加强陆港与海港的通关合作。完善一体化“大通关”体系,加强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运行和监管方面的跨区域合作。
积极谋划建设“义甬舟”自由贸易区。主动加强与宁波、舟山两地的对接沟通,积极争取省级层面支持,相互整合资源、覆盖政策,共同探索创建“义甬舟”自由贸易区。
(三)深入推进国际化全方位开放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义乌出口商品质量档次,鼓励拥有自主品牌、自主设计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主要目标市场注册自主品牌,培育出口新优势。鼓励企业赴境外知名展会参展,积极开拓中高收入国家对义乌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结构。积极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做大国际商务旅游与国际采购代理服务出口贸易,积极培育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及体育、专业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重点吸引外商投资金融、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领域。聚焦高端外资,引进一批战略产业项目。深入推进“浙商回归”,用好义商资源,促进产业、资本、总部、人才等全方位回归。拓宽利用外资方式,引导企业通过配股、增资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开展与领事馆、国际商会、行业协会、华侨组织等机构的长效化合作,大力发展中介、委托等专业化招商。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义新欧”和“义甬舟”两条开放大通道,鼓励义乌企业到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和营销机构,加快小商品市场走出去建立国际市场网络,推进纺织服装、日用小商品等优势和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为重点境外投资合作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基金支持,积极帮助企业与银行建立融资合作关系。
全面提升国际交流水平。深化对接国家战略,努力打造国家外交的重要窗口和政党交流全方位基地,全面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完善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外事格局。加强国际人文交流,积极争取举办各类国际展会和重大活动,对接引进G20峰会资源,办好中非智库论坛、国际马拉松比赛等重大活动。积极开展海外宣传,提升“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加大与联合国、上合组织、中国-东盟中心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力度,争取引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入驻义乌。加强常住境外人员管理服务,实现文化融合、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完善国际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引进金融、法律、翻译、咨询等高端服务机构,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化社区、国际化医疗机构、国际教育机构,营造一流的国际商务、生活和人文环境,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友好城市间的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不断扩大义乌国际朋友圈,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打造浙江开放“新名片”。
五、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业创新活力之城
(一)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城。联合国内外一流大学、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知名企业集团等,在义乌共建标志性大学、名校二级学院和研究生院,重点培育以产业技术研发、工业和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管理等为重点和特色专业学科,引进国内外优质职业培训机构在义乌设立社区学院、高级培训和职业教育基地,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区。
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针对义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引入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联合科研机构设立企业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新材料工程中心、3D打印工程中心、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科学数据和文献共享、科技政策咨询与服务等平台,探索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海外创新联络机构,努力打造浙中“硅谷”。
加快建设众创空间。鼓励市场主体利用老村落、老民居、老旧工业厂房、新社区集聚产业用房,建设创意工场、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新型创客空间,构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创业平台,为创客团体提供技术、资金、创业导师、工商、税务、市场等综合服务,加快培育一批电子商务、小商品创意设计、品牌传播、数字传媒等领域的知名企业。开展“创业创新年”、创新创意大赛、论坛、路演等主题活动,营造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
加快建设孵化器和加速器。重点建好北京中关村异地孵化器,打造义乌在北京的创新创业高地和人才高地。切实抓好科创园、高创园、英才创业园等创新平台的发展,提升本地孵化器的开发水平,打造省级“各类计划”示范园区。加强与海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和专业投资服务机构合作,有序建设一批企业加速器,重点引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三角、珠三角高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积极开展虚拟孵化、科技沙龙等活动,增进科技创业者、科技创业企业家、金融投资机构间的交流互动。
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地方企业,以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等方式引进科研团队,建设各类创新研发服务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支持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建设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工业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中试条件、品牌建设与推广、技术转移、电子交易、知识产权展示交易、融资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水平。
加快建设科技金融街。借鉴中关村新三板、温州金融改革等经验,加快建设科技金融街。引进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合作发展非上市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打造多元化创业投资新体系,引导各类资本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探索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新机制。
(二)扶持培育科技创新企业
扶持若干个具有核心技术的大型骨干企业。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设立博士后研究工作站,开展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或直接投资等方式,与研发机构或科技企业进行合作。在各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大型龙头企业。
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现有中小企业在各自产业细分领域开展“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科技微创新,积极培育一大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群。加快孵化小微创新企业,主动招引科技项目入驻公共科技孵化平台,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孵化成功率。
(三)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英才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扎实做好“各类计划”,加快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注重有高科技成果的海外留学人员带项目带团队来义乌创业。实施“133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工作机制,采取与高校联合培训、选送到高校深造和到大企业、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及管理人才。全面开展国际贸易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才资助力度,进一步落实培训进修、安居工程、子女教育、配偶工作、落户医疗等政策,努力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深化技能人才自主评价“456”行动,完善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举办重点职业(工种)技能大赛。建立高效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吸纳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环境。采用共建形式,与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名校建立对口的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推进人才与工程对接、智力与项目对接,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和教育,吸引大学生到义乌就业,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
(四)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深化科技资金分配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竞争性分配方式,重点投向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需要公共资源解决的领域。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更多的创新项目扶持资金,鼓励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创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股权众筹”的科技金融投资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加大创业创新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创业创新门槛,鼓励引导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创业者等重点人群来义乌创业发展。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完善适应义乌市场商品款式多、更新快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义乌设立快速授权中心。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行政执法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协调运作机制。推进行业、展会、市场知识产权自律保护体系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制定知识产权自律行规行约,引导专业展览机构建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构,指导市场业主加强对市场经营户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自律管理。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形成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加快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依托省级科技平台优势,加强义乌科技大市场建设。利用义博会等大型展会设立技术交易专区、科技成果展示区、科技创新产品展销区,开辟展示交易平台。积极举办“院士义乌行”、“科研院校与企业家握手行动”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带动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授权使用等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易。
六、培育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义乌制造”向“义乌质造”转变
(一)打造日用时尚消费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时尚饰品业。重点发展高档水晶首饰、珍珠饰品和一批快时尚饰品等,打造全球“流行饰品风尚之都”、中国流行饰品中心。加快提升珠宝饰品设计水平,加强饰品品牌故事策划,注重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培育和引进国内外高端时尚饰品企业和时尚品牌。推进义乌饰品科技产业园、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珠宝首饰类展览会等公共平台类项目的建设。
重点发展时尚服装服饰业。积极发展一批高档服装服饰品牌,打造国内领先的时尚服装基地。瞄准高端市场,加强绿色纤维、高感性纤维、功能性纤维等稀有面料的开发和选用,突出服装服饰的功能性、舒适度、美观性以及高附加值,加强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中国元素与国外元素的融合,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时尚服装。瞄准普通市场,按照“一流设计、二流质量、三流价格”的思路,加快发展一批快时尚品牌。
积极发展时尚家居用品业。重点发展家饰、艺术建材等家居用品,打造国内重要的时尚家居用品产业基地。重视家居用品的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美观舒适,完善家居产品的整体设计、安装和售后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鼓励龙头企业依托规模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虚拟经营等方式,提升品牌化经营水平。
培育发展时尚化妆品业。重点发展护肤用品、彩妆类化妆品等,打造国内化妆品品牌基地。加强化妆品原料的研发投入,以天然植物、矿物质为原料开发无副作用的产品。通过招引国际一流时尚化妆品企业和创建自主品牌相结合,摆脱低端路径依赖,逐步向高端化发展。
(二)打造信息网络经济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大力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商品交易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布局大数据产业链。积极开展与中国电信集团的战略合作,建设立足义乌、辐射周边的电子商务应用云。实施一批云应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云工程服务企业。探索发展北斗系统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等应用类的北斗系统产品及相关的运营服务。加快建设北邮(义乌)信息文化众创园,大唐高鸿电子信息产业园,集聚和孵化一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企业,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义乌智慧城市产业基地。
规模化发展电子电器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一代战略性电子电器产业,促进电子电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招引LED光电产业链项目、物联网、通讯通信研发、生产项目,智能家居产业链项目,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电子电器制造业。积极发展物联网、车联网设备、3D打印等智能产品。建设集物联网、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产业园区,孵化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培育提升软件产业。支持和鼓励软件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方向的软件开发产业,着重发展面向时尚产业、食品医药健康、汽车制造等方面的行业专用应用软件。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和应用服务、设计开发服务等信息技术增值服务。重点引进国内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领先企业和研发机构,扶持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贸易数据存储分析、特色网站等网络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集聚示范区。
(三)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汽车制造业。围绕已落户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上下游产品延伸。做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等核心产品,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等新兴产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整车制造方向延伸。积极承接欧洲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中欧(义乌)智造园。支持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大力发展服务民生和城市配套的各种专用车。引导国内、省内专用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向义乌集聚,形成具有义乌区域特色的专用整车制造产业基地和集群。
发展时尚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无缝针织机整机及部件、高端袜机整机及部件生产的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引进高端针织机械装备的领先企业和研发机构,吸引知名企业向义乌转移生产基地。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同时积极引进其他时尚产业专用设备领先企业和研发机构,进一步壮大时尚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培育航空设备制造业。加大项目招商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围绕航空设备制造,积极引进行业优质项目,争取实现航空产业零的突破。
(四)打造食品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做大食品医药健康产业。培育发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中药饮片、保健品、饮品产业。加强优质项目招引、龙头企业培育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重点引入国内大型中药企业或研究机构,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中医药和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食品医药健康产业企业总部建设,加快建立技术研发平台,注重技术引进与产业化,打造“大生物”研发平台。
培育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保健类康复器材产品,择优发展医疗、外科用器械与耗材、矫形器械与耗材等产品。同时拓展延伸产业链,发展与医疗器械产业关系密切的高分子材料、高强度合金等新材料产业。培育和引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大型企业,迅速形成医疗器械产业规模。
七、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提升主城区功能品质
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建设丝路新区,重点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总部服务中心等建设,把义乌打造成为融入“一带一路”的商贸战略节点城市。加快建设陆港新区,推进快递枢纽、跨境电商物流中心、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等建设,完善国际陆港功能,打造国家物流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科创新区,重点推进大学(科技)城、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众创小镇等建设,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区、大众创业新空间和生态智慧新城区。强化老城区与三大新区的空间融合和功能对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高等级学校医院、大剧院、体育场馆等文教卫体设施的投入力度,建成中心医院二期、复旦实验学校、浙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布局。推进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在市域范围内的全覆盖。加快涉外住宅、医院、幼儿园、中小学、公用活动场所等建设。
大力建设精品城市。加强城市设计,争取列入我国首批城市设计工作试点城市。有序推进以产业升级、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相结合的老城“微更新”模式,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创成“无违建县(市、区)”。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大力实施旧小区、旧厂房、旧市场改造,加快绣湖、宾王市场等区块改造提升,在不同区块实施街景立面改造、步行商业街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拆迁安置等多种更新改造模式,打造城市精品区块。推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社区集聚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社区,改善住房质量和人居环境。引导城区现有工业企业、低小散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优化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生活居住等功能布局。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高质量实施义乌江“串珠工程”,推进雕塑公园、宗泽公园、义乌兵公园、现代名人馆等经典人文景观建设,强化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口、主干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完善市政设施网络。构筑“两环一横两纵”环放式快速路网,完善环城西路-环城南路-环城北路-阳光大道内环快速路系统,以及外环北路-疏港高速-疏港快速-外环东路构成的外环快速路系统,加快实施机场路改造和03省道延伸工程。推进路网改造工程,打通北苑路、清波路、诚信大道,加快城区交叉口、瓶颈地段、支路口下穿节点改造。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加快CBD区块快速疏散通道建设,建设完成金融商务区二期市政、商城大道地下通道、义乌江下穿隧道等地下综合走廊,发展城市地下动静态交通、商业、休闲、仓储等功能。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停车场建设,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提高城市通达性和亲和力。
加快“智慧义乌”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感知体系建设水平,构建覆盖交通、市政、医疗、教育、信用、政府服务等领域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重点围绕政府服务、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应用,为政府、企业、居民等多类主体提供智慧化服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加快镇街平台组团发展
提升两大功能组团的发展层级。一是义西南新兴产业功能区,重点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稠江、义亭、佛堂、赤岸、上溪、北苑、城西,强化功能对接,以时尚产业为特色,装备、健康等产业为支柱,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加速形成以高投入、高科技项目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加快总部经济园建设,培育总部研发、金融商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加大生活居住、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高水平打造产业新城。二是义东北高新产业功能区,重点依托省级工业园区,联动苏溪、大陈、廿三里、后宅、福田,强化空间融合,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发展时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产业,加速形成以科技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项目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传统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小商品研发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加大小城市和中心镇培育力度。加大对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强化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和功能互补,成为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辐射带动农村区域发展的城市副中心。佛堂继续深化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和国家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争取上级赋予佛堂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限,进一步加大资源要素保障,将佛堂培育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小城市。同步加强古镇保护和开发利用,注重保护古建筑、老街巷、特色民居等人文景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苏溪、上溪加快省级中心镇培育,争取复制佛堂小城市培育的相关政策,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提升中心镇在义乌新型城镇化中的支撑作用。
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分类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的特色小镇。加快建设丝路金融小镇,广泛集聚各类传统金融机构和天使投资、互联网金融等现代金融服务机构,打造义乌“陆家嘴”;以整车制造为目标,把绿色动力小镇打造成为科技创新样板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陆港小镇、健康小镇等,积极争创省级、市级特色小镇。同时加大对其他特色小镇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其成为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三)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以大景区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力实施“131010”美丽乡村精品培育工程,即创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创建10个高水平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区)。深入实施百村创建工程,创建特色村100个以上,推进赤岸西海、大陈九都、上溪桃花坞等风景线建设,实现美丽乡村连线成片。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运行管理体系。做好历史文化村落和原生态古村的保护工作,培育一批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居风貌、民俗文化等特色村和田园风光等精品项目。推进“旅游+生态”,以农家乐、采摘、特色民宿、森林资源整合为抓手,大力发展精致体验农业,建成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森林公园。谋划研究村庄整合问题,规划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中心村。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重点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树立文明乡风,塑造优良家风。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两区”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创建标准化示范畜牧场20家。重点围绕粮油、蔬菜水果、糖果蔗和红糖、生态畜牧业、铁皮石斛和茶叶、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等六大义乌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产业+美味农产品”的美丽经济业态。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红糖、火腿、蜜枣等传统经典产业打造成“六次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形成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共赢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标准化。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推进农业园区标准化、生态化、公园化改造提升,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示范等工程。以“互联网+农业”为抓手,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高水平的智慧农业。
培育三大片区的生态经济功能。一是义北康体养生片区。重点打造华溪森林公园旅游区和大陈养生度假区,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型户外运动项目、国家级登山步道、高标准的露营基地、房车营地等,在大陈东部近山片区谋划建设国际医疗园。完善提升大陈的康体度假、猕猴桃特色农业项目。二是义西乡村休闲片区。重点建设城西旅游度假区、上溪松山-桃花坞旅游区和义亭铜山湖-民俗文化旅游区,打造特色多元化的休闲农庄,打响“义乌花都”和民俗旅游品牌,建设青旅-望道时光小镇、亚洲勒芒小镇、桃花坞美丽乡村等旗舰项目。三是义南文化旅游片区。重点保护和开发好佛堂古镇、双林文化园和赤岸西海-大寒尖旅游区,加强古镇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赤岸生态旅游区、南山运动公园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四)深化区域合作
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国内大区域的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上海、江苏等地辐射,对接产业转移。提升与广东、深圳等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的经贸合作水平。做好对口支援四川藏区、重庆涪陵、新疆温宿等工作,加强与兰考、丰宁、赣州等地的战略合作,努力打造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基地。
加强与杭州、温州、浙中西等省内区域的联动发展。以杭温高铁建设为契机,加强贸易、电商、产业、金融领域的合作,主动对接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温州民间金融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吸引商品、资本、人才、技术向义乌集聚。加强与浙中西部地区分工协作,积极开展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的互补合作,强化对浙中西地区的辐射带动。
加强与东阳、浦江等浙中城市的协同发展。融入和引领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加快义东浦磐城市带建设,重点推进义乌浦江东阳同城化发展。加强交通设施互联,打造30分钟交通圈。推进数字通信同网,推动网络资源共享。加快推广社会保障市民卡应用,推进社保、医疗、公交等公共服务信息一体化,研究建立同城结算机制。加快精品旅游线路共建,开辟同城化的旅游线路。加快区域环境共治,建立统一协调机制,联合开展环境监测、环保执法和生态治理。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处置跨界环境突发事件。
八、突出金义都市经济圈义乌之核,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一)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网
构建海陆空一体化对外交通走廊。加快推动甬金铁路、杭温高速铁路建设,积极争取杭温高铁在义乌设站。加快建设实施金华至义乌至横店城际铁路(轨道交通1号线)、义乌火车站至义乌城际铁路(轨道交通2号线)项目,构建浙中城市群内部快速交通走廊。提升义乌民用机场等级,完成义乌机场4D级改造,加密国内航线网路,加快开辟国际航线,全力打造国际化浙中干线机场和国内重要支线机场。积极谋划义乌内河港江湾作业区、佛堂作业区建设。
构筑内畅外联的市域骨架路网。完善“两环三纵四横三连六射”公路主骨架路网,将义乌打造成为长三角乃至国家级重要公路枢纽,加快建设金义都市圈内部“1小时通勤圈”、市域内部“30分钟交通圈”。大力推进义乌疏港高速、G235、G527、G351、S214、S215、S216、S319等项目建设。加快国省道“瓶颈路”、“断头路”、“联通路”拓宽升级改造。优化交通节点,调整改造环城路、G235等主要干道与相交道路节点,新增G1512佛堂互通。积极配合实施美丽公路“五个一万”工程,加快升级农村公路连接区域骨架路网。
打造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服务体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BRT、公交干线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例。加快实施铁路义乌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工程,建设义乌铁路客运国家级综合枢纽,形成以杭长客运专线为主体,集干线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客运换乘中心,打造浙江第三大枢纽。加快义乌城西、廿三里、上溪、苏溪客运站等多个一般公交客运枢纽建设,同步配套换乘停车场功能。积极推进BRT1号线、2号线建设,完成江东路、西城路、商城大道等道路的公交专用道改造。
(二)提升绿色清洁的能源保障网
优化电网布局结构。新建黎明变等3座220千伏变电站、扩建220千伏官塘变,新建柳青变等15座110千伏变电站,建设以500千伏网架为支撑,220千伏网架为骨干,110千伏网架为主网络的坚强电网。控制预留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电力廊道,优化高压走廊和电缆通道,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的中高压电网,提高城市电源调配能力,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建设。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管道燃气,争取“十三五”时期天然气入户5万户。重点建设应急气源站、CNG释放站、汽车加气站,完善城市高、中、低压燃气管网。积极推动成品油零售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建设城区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和天然气充气站系统。谋划推进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工程,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
(三)构筑智慧安全的信息服务网
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施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打造信息化高速公路,建设“光网城市”。加快4G移动网络全覆盖建设和优化,适时推进5G网络的建设,推动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无线城市”。统筹物联网感知设备建设,深化数字义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感知数据在GIS图形平台上的可视化展现,形成满足智慧应用需求的城市物联网感知体系。
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务内网、外网、专网,建设电子政务无线网络平台,实现全市电子政务“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安全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共建共用,加快现有跨部门、跨领域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整合,推进全市统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有序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加快推进智慧政务应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打造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体系。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完善交通数据和视频监控指挥平台,推进公交智能车载终端和电子公交站牌建设,推广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建设。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加快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水平,扩展“市民卡”功能,打造城市一卡通。大力建设智慧社区。建立智慧化的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体系,建成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体系。
(四)完善现代化的水利设施体系
优化水资源综合配置。打造再生水、雨水、中水互补的多管分质供水体系。打造以境外引水和本地水库群为基础多个水源地配给的供水保障体系。谋划推进双江水利枢纽工程、境外引水、生态配水工程,新建望道时光综合用水配套、上溪水厂二期、苏溪水厂二期工程,续建江东水厂、沿杭金衢高速供水管网工程。
多管齐下建设海绵城市。增加绿地、池湖、湿地等软质“海绵体”,完善城市道路、建筑小区初级雨水收集系统。率先在三大新区建设中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推进雨水利用,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完成稠江再生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快老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大范围使用低品质水。
加强流域治理和防灾减灾。积极推进五水共治,防洪治涝、水生态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四大工程。加强义乌江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展堤防加固、双江湖综合整治项目。按分区设防标准,义乌主城中心区(国际商贸城区域和其他重要区块)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其他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五十年一遇。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不低于30年一遇,其中国际商贸城区域不低于50年一遇。积极推进杨村溪、香溪、航慈溪等综合治理,开展窄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后宅街道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
九、深入推进义乌江综合治理,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管控生态红线。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管控力度,加强德胜岩、望道、华溪森林公园、岩口水库、东塘-八都-巧溪水库、柏峰-枫坑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保护。完善区域环境共保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在生态涵养、生态环境保护、上下游水资源利用等合作。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对山区、坡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的保护力度,加快义北山水生态养生片、义西乡村风情休闲片、义南文化养生旅游片“三大生态片区”建设,巩固生态基础网架,打造“山水林田湖”共同生命体。深入推进“四边三化”、平原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实施珍贵彩色健康森林、生态公益林、人居森林、湿地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科学开发华溪、望道、德胜岩等省级森林公园,推动大寒尖等区域创建各级森林公园。大力推进湿地公园、野生动物园和城市绿地、绿色生态廊道等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加强地质灾害防控、治理和搬迁避让,不断提高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全面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实施集中供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强化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大力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深入推进空间换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大气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进一步整治提升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促使企业“腾笼换鸟”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快经济开发区和义乌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探索利用绿色建筑屋顶光伏发电等新型技术,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废弃物多次利用的循环农业。
(三)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水环境治理。继续深化“五水共治”,实施义乌江“一江两岸三湖”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城乡污水管网、河流廊道生态化治理、内河水系激活等工程建设,完善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全面消除干支流劣Ⅴ类水体,力争全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争取主要河段“可游泳”。实施义乌江综合治理,启动白沙湖生态湿地、白岸头拦河坝、月亮湖湿地和双江湖等水利枢纽工程,提升防洪调蓄能力和生态功能。
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窑)炉。实现重点工业功能区供气管网全覆盖,推进重点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环保型公共交通,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城市建筑施工场地和道路扬尘治理。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实现中心城区PM2.5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以上。
推进土壤净化。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修复工程。深化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综合防治,建立覆盖危险废物和污泥产生、贮存、转运及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危废和污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处理能力20万吨/年的污水厂污泥、印染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实行严格的土壤保护制度。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土壤污染治理。强化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
加大垃圾治理力度。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站设置,建立垃圾定期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最先进的技术提升改造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推进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制定并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进一步完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损害环境终身责任追究制和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深化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改革。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和规范管理环保服务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实行党委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镇街属地网格化环境监管制度和环境安全管控体系。加强以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为基础的常规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加大对涉嫌环境犯罪的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推行数字执法。
十、大力弘扬义乌精神,增强文化发展软实力
(一)大力弘扬优秀文化
开展优秀文化研究与传播。弘扬义乌精神,实施“摇响拨浪鼓·同圆中国梦”工程。系统研究义乌历史文化,持续编纂《义乌丛书》。加强对“拨浪鼓”文化、“鸡毛换糖”精神等义乌商业文化的研究,将义乌“商文化”打造成现代商业文明的典范。深度挖掘近代文化名人事迹。大力弘扬信义文化,深入推进“我诚信,我吉祥”工程,擦亮“诚信义乌”金字招牌。培育义乌道德文化品牌。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亿万千文化印记工程,加强双林寺、观音塘恐龙足迹化石遗址、桥头上山文化遗址等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实施黄山八面厅木雕保护与后续开发工程,深入挖掘吴越文化、颜乌孝文化、双林禅文化、丹溪养生文化、义乌兵文化等传统文化。加强各级各类文保单位、文保点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力培育佛堂、倍磊等一批有历史记忆、记得住乡愁的特色镇(街)、村(居)。加强道情、红糖制作技艺、婺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在各艺术门类全面繁荣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出人出戏出精品,出台戏剧保护专项政策加大青年演员培养力度,加大创编人才柔性引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采购活动,创作一批接地气、有温度、带感情的优秀作品,打造一批代表义乌文化形象、富有义乌商贸特色、达到国内一流水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婺剧、文学、演艺、摄影、民间艺术等精品佳作。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全覆盖、高水平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博物馆新馆(中国商贸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等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实现标准化镇街综合文化站全覆盖。进一步构建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馆镇街分馆为重点,以村(社区)图书室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继续办好文化艺术节、市民文化节、丹溪养生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街头、公园、校园、机关、企业等文化,深化“送文化”、“种文化”、“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推动文化馆编排和展演富有时代精神和义乌特色的文艺节目。开展图书在线借阅,送书上门服务,零距离接近读者。加强“文化义乌”、政务微博、网站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为群众提供“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亲和力。
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工程。切实抓好“一题一剧”(义乌文化课题系列研究和义乌主题电视剧)、“一馆一院”(中国商贸博物馆和义乌大剧院)、“一街一廊”(文化街区和义乌江历史文化走廊)、“一特一产”(万国文化和文创产业)、“一镇一村”(文化古镇佛堂和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十个一”工程,努力形成一批体现义乌特色的文化精品。
(三)积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推动义乌文化“走出去”。加大对外推介宣传力度,组织义乌优质历史文化资源到国外演出、展览、展示,推动义乌特色文化参与对外文化交流。重点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打造“新丝路新起点——— 全国美术名家‘丝路行’主题创作活动”、“婺剧精品丝路行”等国际文化活动品牌。支持文艺团体、民俗活动、社团组织参与欢乐中国年、台湾浙江文化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演出等重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依托“万国商城”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化活动,全力打造国际文化交流高地。建立本地公共文化机构、专业剧团与知名艺术院校、专业院团的合作共建机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在义外国人联谊活动,积极引进国际性优秀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营造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肤色在义乌共享文化繁荣,促进多元文化在义乌融合发展,强化对外文化贸易基础。力争引进1-2个重要文化赛事、活动永久落户义乌。
加强与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向港澳台推荐文交会,邀请港澳台优秀文化企业和团体参展参会,促进海峡两岸文化经贸往来。积极参加在港澳台地区举办的创意设计大会、文创产业博览会等活动,组织义乌市优秀文化企业、非遗项目到港澳台推荐宣传,开展文化贸易活动。重视港澳台文化交流渠道建立和拓展,积极与两岸文化创意小组联络,积极参与两岸文化创意企业家峰会等活动。
(四)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创新设计产业。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设计产业,打造创新设计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以创梦空间(宾王市场)、义乌创意园、中国义乌工业设计中心、义台创意设计中心、韩国设计义乌基地、3D打印工程应用中心为主线,吸引创新设计企业集聚,打造国际小商品设计中心。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激发传统产业活力。鼓励利用民间资本兴办创新设计产业,积极利用老旧厂房改造发展创新设计产业,深化创新设计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引进韩国、台湾等地优秀设计人才、设计团队,建设一流的时尚创意设计平台。积极举办设计展览、大赛、论坛等活动,引入国内外顶尖赛事,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推进“旅游+文创”,培育健康养生、中医药文化、汽车运动、国际风情演艺等多种形式的新兴旅游业态。加大佛堂古镇开发力度,打响“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品牌。加快建设休闲体验式旅游购物功能区,打造集商品展示、工艺制作、风味小吃、文化表演、异国风情展示为一体的旅游购物天堂。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产业,积极实施未来城、望道时光、勒芒小镇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有序发展休闲娱乐服务业,培育和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表演团队、演艺公司和电影院线。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为目标,积极推动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转型发展。积极推动举办义乌国际马拉松、CBA篮球联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全面改善社会民生福祉,提升义乌居民幸福感
(一)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高水平普及十五年教育。精心实施第三个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的高品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荷塘雅居小学、稠城三小、楼店小学等,支持名校集团化发展和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化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发展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省特色示范校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延伸,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加大教育投入,将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逐步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力争2018年在省内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引领发展。探索引进“合作双赢”的一流大学,建立服务“商贸特区”的智力支持平台,健全适应“技术强市”的内培外引人才开发机制。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合作办学方式创办中外合作综合性大学。支持义乌本地院校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办学,机电技师学院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积极引进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重点培育国际贸易、物流、金融等相关专业学科的国际教育教学品牌,基本形成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框架。
全面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推进浙师大附属义乌实验学校等学校建设及改造提升。创新教育用人机制。显著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枫叶国际学校打造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金名片,推进2-3所中学与国际优质中学建立学生交换互读制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打造2-3所优质民办学校品牌。完善教育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平台。
(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实施专业化、个性化帮扶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的机制。统筹做好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培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供需平台、监测分析平台和网络服务平台。
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增长。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劳工标准一体化,实现全员签订劳动合同,构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打造“无欠薪”城市。大力推进低收入群体加快增收,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高于居民收入平均水平。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创新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创业创新门槛,鼓励引导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创业者等重点人群来义乌创业发展,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放宽企业注册条件。出台高端人才创业和“草根”创业鼓励政策,有效激发创业和就业活力。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在校或高校毕业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专业人员自主创业,加大高层次人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扶持力度。
(三)打造健康义乌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设施体系布局和医疗资源配置,协同推进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办好浙医四院,加快推进妇幼保健院、中心医院二期等项目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全科医生制度。加快建设符合中医医疗特点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间的梯度分工与协作,着力构建和完善健康体系。积极引进上海、杭州知名医疗服务品牌和优质医疗资源,建立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
增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增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提高现代化急救指挥管理水平。实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大力支持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机构的发展。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巩固和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力争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群众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理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双向转诊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市、镇(街道)、村(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大力推进多元化办医。全面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纳入医保范围。
(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有序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衔接。逐步提高养老、医疗待遇水平。完善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慈善救助的政策衔接。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精准分类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以及灾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和临时救助等。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及“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市城乡低保标准相一致。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加大对孤儿、困难儿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残疾人的救助力度。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引导民间资金建设养老机构,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康复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50张以上。加快推动医养结合,力争2020年100%的养老机构与乡镇卫生院或其它医疗机构建立便捷的就医合作关系。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领域。
(五)着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积极探索城市社会治理新路。继续深化“网格综合管理,全员全科服务”,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和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加快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建设运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一张网”体系。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
深化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综治保障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和反恐怖工作。全力做好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安保。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公共交通安保、重点场所安全防范、物流寄递安全管理、网络舆情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建设,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能力。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
加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居住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制度改革,开展出租房屋规范化建设,开展二手出租房及公寓楼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流动人口决策分析研判系统应用。强化境外人员服务管理,加强涉外社会组织管理,建立覆盖境外人员入境、居留、出境全过程的动态管控体系。优化境外客商社会化服务功能创新境外人员社区服务方式,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介入社区服务。
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源头治理,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促进各类非诉讼矛盾纠纷调解方式健康发展,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健全行政调解制度,拓展司法调解范围。建立健全仲裁制度,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裁决制度,探索协商、中立评估、第三方调处等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严格实行诉访分离,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加强法治保障。坚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努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积极推进“七五”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以案释法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法官、检察官员额制等改革举措,提高司法公信力。
为确保“十三五”顺利实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各部门、镇(街)、平台要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强化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对本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在明晰政府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强化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十三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规划。全市上下要在义乌市委的领导下,不辜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望,进一步凝聚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努力再创新优势,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勇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兵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