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2017年上半年义乌消费品市场运行简析

发布时间:2018-02-05 10:5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促消费政策,积极打造良好商贸环境,大力培育新商业模式,持续激发新兴业态发展活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全市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 上半年消费品市场基本情况 

  (一)总量不断扩大,增幅稳有中升。 

  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5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较一季度提高了0.6个百分点,增幅高于金华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1.0亿元,增长12.5%。从总量看,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金华各县区市中居第一位,在金华全市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5.9%提高到27.9% 

  (二)城镇占据主力,城乡协调发展。 

  上半年,我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亿元,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11.4%。城镇消费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但随着乡村消费环境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乡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有所加快,消费品市场呈现城乡协调发展。 

  (三)消费方式转变,新型传统分化发展。 

  目前以网络购物、微媒体、手机支付等为依托的新型消费业态正加快发展,网络购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基本囊括了居民家庭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需求,已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方式之一。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7.1%。而传统大型商超销售总体呈低迷态势,上半年全市6家大型商超实现零售额8.9亿元,同比下降3.4% 

  二、影响消费品市场变化的积极因素 

  (一)商贸环境不断改善,激发居民消费活力。 

  今年以来,我市城区商贸业环境不断改善。自去年我市首个超大型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对外营业以来,今年4月和6月,新光汇、义乌之心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我市商业业态,其汇聚众多精品业态的一站式、体验式、全龄层消费将带动我市传统消费模式改变。通过引进部分在我市首次亮相的行业知名品牌,既填补了义乌商业市场多个业态和品牌的空白,又为市民带来一个全新的购物场所,并为整个浙中地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优质的休闲体验。据统计,义乌之心开业三天客流突破65万人次,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刷新浙中商业新纪录。 

  (二)二手房市场升温,刺激家庭刚性需求。 

  在城区有机更新,绿城、万达、荷塘月色、西景悦府等商品房及香溪印象、蟠龙花园等一批集聚区及旧村改造小区陆续交付的推动下,家居建材行业有所回暖。同时,随着我市国际家居城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家居建材类一站式采购的优势,市场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不断有来自义乌周边地区的消费者前来选购,销售形势看好。据林发公司统计,2017年上半年度市场日均客流量超3600余人次,车流量超2500余车次,实现成交额144280万元,同比增长17%。从限额以上贸易单位数据来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增长7.5%,较上年同期水平提高了38.6个百分点,扭转了近年来持续负增长的态势。 

  三、当前消费市场值得关注的问题 

  上半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呈现了稳中有升的势头,但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完全得以释放、消费热点缺乏等影响,制约全市社会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一)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传统商贸企业面临市场竞争、资金和成本等多重压力,加之电子商务的冲击,其销售、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从上半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财务状况来看,我市批发零售企业营业成本提高了16.1%,各项费用增长了18.2%,企业经营压力逐步加大。如杭州解百义乌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虽几度调整经营策略,但难以改变销售颓势,2017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同比下降34.3%。总体来看,市场需求减少(即订单不足)、企业成本上涨、资金紧张等仍然是困扰当前企业经营壮大的主要问题。 

  (二)消费热点商品缺乏,削弱消费增长动力。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热点向服务消费领域转移,而新的实物性消费热点尚需一定的培育周期,以往销售较热的部分商品,目前已处于阶段性需求饱和状态。如,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同比下降5.1%,汽车销量整体下滑,上半年全市汽车成交量27021辆,同比下降6.23% 

  四、对策建议 

  (一)稳定居民收入增长预期,提振消费信心。 

  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和保障。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机制,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让老百姓腰包更有钱;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老百姓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 

  (二)关注消费群体特点,激发市场潜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老年人口增多,养老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亮点。加上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将扩大消费主体规模,继而带动衣食住行各个行业领域的需求和消费规模增长,首先将拉动母婴用品等行业消费,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等领域消费的增长。因此,接下来的消费增长点主要集中在“老”和“小”的需求上,分析消费群体特点变化及需求,积极研究有效供给,激发市场潜力。 

  (三)引导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消费热点。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引导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释放潜在消费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新消费热点,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注重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文化消费等领域增加有效供给,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有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延长产业链,整合产业体系,将商业、文化、旅游各行业有机结合,创新经营形式,发展多种业态,加强市场宣传,切实将消费需求升级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