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06 13:49
信息来源:义乌市统计局
访问次数:
最多跑一次改革
义乌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群众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2017年底在全省考核中位列县级市第3名。目前我市已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773项(子项1484项),占我市依申请办事事项的97.6%。开通网上办事事项1107项,其中全流程网上办理226项,每日网上办件达4000件。
率先实施政府部门办事结果的快递送达。日均办事结果快递量2000件,财政支付快递费月均15万元。
率先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较早完成投资项目审批、不动产税证合一、商事登记多证联办、外贸主体统一登记等集成服务改革。创新开展交通违法五罚合一、五险一金统一登记、国地税融合办理等“一件事”集成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件事”事项44项,办件量每天达到3390件,占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件量的42.9%。
率先开展以消灭复印机为载体的减材料、减证明改革。931个权力事项,削减材料2497项,削减率41%,45%的部门申报材料3项一下,90%在5项以下。共取消65种证明材料。该项工作得到冯飞常务副省长的肯定批示,并作为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
率先开展手机移动端网上办事。按照“网上申请、在线办理、快递送达”业务模式,5月初上线浙江政务服务网APP、“义乌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城市服务,实现网上办件1800件。公安局实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等部分业务掌上申报,比例分别占到45%和80%。市场监管局电子化营业执照申报占70%以上。国土局不动产抵押登记银行端“远程申报”服务,群众在银行就可以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日均办件150件。网上缴费执收单位已从原来的3个扩展到72个,完成线上缴款(支付宝和银联)86万笔,金额2.28亿元。
率先实施了市域环评+环境标准和市域能评+能耗标准制度。自5月4日实施以来,共办理环评项目86个,能评项目85个,节省企业费用280余万元。
率先整合部门非应急热线。自2009年起到目前,我市96150热线整合了31条政府部门热线和64个对外咨询投诉电话号码,基本形成了非应急的政府“一号对外”,还建立了16个网上咨询入口。实现群众咨询一次性答复率99.8%。
率先开展施工图联合审查、四审(建筑、结构、防火和人防)合一。整合建设、人防、消防、气象等施工图技术审查事项,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审图公司进行统一审查,审图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率先推行服务同城通办。对全市14个镇街下放扩权事项122项。加强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直接面向农村(社区)的各类事项纳入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站),并延伸至村(社区)。推行同城通办,在佛堂行政服务中心,实现投资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社保医保、公安事务等事项与市中心办理权限一致。推行业务延伸,车管、医保、残联等业务延伸到4S店、医院、康复机构,如慢特病种证办理在二级以上医院就可办理,不需要跑医保窗口。
国贸改革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六年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突破,试点效应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深化贸易便利化体制改革,开辟中小微企业走向世界的新通道。针对小商品贸易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拼箱组货出口等特点,创新建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市场外贸发展制度缺失问题。实施大通关改革。海关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全面实行审单、放行自动化和无纸化通关,无纸化率达到99%,审放时间最快仅需1分钟,实现24小时通关。检验检疫在全国率先试行管检分离、小额小批量监管机制,80%以上商品办单周期从1-2天缩短到1小时以内,97.5%以上法检商品可以通过集中审单、快速出单,实现“秒放”。推进跨境结算便利化。在全国率先开展个人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出台允许境外采购商申请开立外汇结算账户等外汇改革等8条措施,资金结算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税收管理机制。创新出口税收管理办法,市场采购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义乌外贸出口从2010年220多亿元增长到2017年2300多亿元,增长10倍多,份额约占全省1/8、全国1/50。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成为全国外贸稳增长三大举措之一,在7个城市复制推广。
国贸改革、内贸改革取得一系列新突破。一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再度写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为外贸发展新动力。二是商务部等9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经验,其中有我市创造、总结的3条经验。三是建立市场采购出口商品价格监测机制,市场采购贸易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建立小额小批量快速签发通关单机制,实现小额小批量报检10分钟内快速通关。五是建立境外采购商备案结汇制度,在全国第一个破解“洋个体”结汇难题。已有265位境外采购商备案,结汇918万美元。六是推行“互联网+”自助结汇,已累计在线结汇20.8亿美元,结汇人少跑银行5.67万人次。
做大做强“义新欧”班列。2017年底,班列累计开行304列,发运25200个标箱;2017年全年开行168列,发运14910个标箱,同比增长84.3%。共开通运输线路9条,沿线设立4个分支机构、5个物流分拨点、8个海外仓。获批成为中欧班列运邮试点城市,成功引进中国华融、圆通速递战略投资,是目前全国运行线路最多、装载效率最高、经营模式最新的中欧班列,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成果。
“义甬舟”大通道建设成果显著。顺利完成义乌港有限公司交接,启用集装箱管理中心、海港功能服务大厅。推动实现“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成功开行马士基、中远海、地中海、阳明海运等海铁联运周班专列。义乌-宁波舟山港铁海联运班列增量提效,全年累计发送24954标箱,增长110%。
积极拓展口岸平台功能。获批进口水果、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顺利建成,铁路口岸获批继续临时开放,汽车整车、粮食指定口岸申报工作启动。新增义乌至曼谷航线,临时国际货站通过验收,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进口业务、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心实单测试成功。全年义乌港施集装箱封量459760标箱,国际邮件互换局通关量突破4000万件;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货值92607万美元,同比增长82.5%。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民住房得到了有效保障。2017年全市实现39431户农户的“住有所居”,其中新社区集聚已安置8208套、完成协议签订5316户;启动农村更新改造47个村,累计拆除旧房1744户、建筑占地17.95万平方米,30个村已开工改造;解决住房困难户3010户、危房户21153户。宅基地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完成农房历史遗留问题处理33694户,收取有偿使用费9.39亿元(占全国试点地区总量2/3以上),农房不动产登记受理30049户,发证28211户;办理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6763笔,贷款金额32.23亿元(占全国试点地区总量1/3以上)。重大产业和民生项目得到了有力支撑。完成“集地券”项目2426.17亩,全部用于双江湖、义乌公学、森山小镇、正大厨房、公路港、红狮物流、圆通物流等重大产业和民生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征地项目81个,总面积8266.4亩。农村和农民收益得到了明显增加。通过改革,农村农民共获利51.07亿元,其中“集地券”收益7.73亿元,有偿选位费32亿元,有偿使用费9.39亿元,入市获利0.70亿元(共入市19宗110.89亩,成交价款8933.87万元),留地安置货币补偿1.25亿元。拓展入市用途,创新分层分不同用途的入市模式,并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租赁住房试点。多元社会保障机制得到了初步建立。规范程序缩小征地规模867亩,支付征地补偿费1.19亿元,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7478人;新社区集聚建设的村采用人均5万元货币补偿加人均5平方米高层公寓权益面积物业置换的方式安置。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疑难问题及时化解。2017年,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统筹开展了三项改革试点。通过深入调研,制订了6个入市配套政策、5个征地改革配套政策和2个配套闭环政策。同时,针对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及时研究明确了原权证注销登记、部分未批先建农户处罚标准、规范宅基地转让流程、不动产权籍调查职责分工、不动产转让和继承鉴证、旧改高层实测面积与设计户型面积差、“集地券”奖励补助、入市地块用途和入市方式等8个具体操作意见,有力地打通了改革相关重点任务落实的“最后一纳米”。
“义乌样本”获得高度认可。2017年,我市切实加大向上汇报和宣传力度,改革试点多次得到了中央、国土资源部、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批示表扬。我市首创的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体系被写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上升为中央顶层制度设计。
金融改革
自国家九部委批复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金融专项方案以来,义乌金融改革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分类施策、层层推进,取得了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和个人贸易外汇结算两项国家级改革突破,有力奠定浙中西部金融中心定位。
便利的外汇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区域离岸金融中心稳步成形,2017年全市离岸业务结算281.4亿美元;个贸外汇系统顺利推进“互联网+”自助结汇业务试点,全年累计结汇5.7万笔,结汇金额20.8亿美元;非居民个人开立个人外汇结算账户事项取得阶段性突破,9月成功办理首位境外采购商备案及开户、收汇、结汇等全流程,截至目前已成功开户85户,结汇918万美元。
配套的贸易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在义乌建行和义乌农行双向累计交易2.8亿元;利用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的跨境电商人民币回流结算通道完成通路测试,已于10月在义乌浦发开展跨境电商真实性数据认证结算试点;义乌中行联合省分行和杭州海关开发在线保函核验系统,向保税物流中心(B保)推出“分送集报”关税保函,全年签发保函950万元;政策性保险机构中信保为出口规模两千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小微企业信保易保单”和“中小企业综合保单”,累计为全市130多家企业的48.9亿元出口提供风险保障。
成功获批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按照“1+2+X”的推进架构,牢牢把握信用“收集、评价、应用、发布”四大环节,全面建成信用大数据,归集数据总量突破1亿条,全省率先出台个人信用管理办法,实现“人人都有信用分”,大力推进信用项目化应用,全年累计开展信用核查18.1万余次,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招投标、政府采购、财政补助、任职资格、金融信贷等限制4400人次,直接促使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金额超1.7亿元。全年义乌两次在全国信用会议上做典型发言,两次获央视专题报道,荣获国家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城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稳居全国县级市第一位。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正式批复,义乌以第2名的优异成绩获批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