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众创和美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义乌样板

发布时间:2019-11-13 09:0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近年来,义乌市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围绕创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的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以“中国众创乡村”为主题,以星级和美乡村创建为主抓手,不断深化“五万工程”,勇当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标杆。

  一、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实现干有方向

  (一)推进市域层面统筹布局。有机融合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类产业、空间规划,形成全市域一盘棋的大规划。精心绘制“1(镇区、城市分区)+X(中心村)+Y(保留村)”的镇村发展蓝图, 2018年将全市732个村居调整至450个行政村,形成镇区、中心村、特色村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优化完善美丽乡村规划。坚持“生态修复、业态提质、形态优美、文态发掘、社态再造”五态融合理念,编制《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义乌市和美乡村建设发展规划》,整合1+X+Y体系村庄布点方案、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专项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统筹指导全市和美乡村建设。

  (三)因村施策编制“多规融合”村庄规划。科学统筹编制村域范围内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与恢复规划,因地制宜建设村庄多规合一的设计成果。2018年实现多规融合100个村,2019年新增51个村,力争到2020年有发展空间的村庄多规合一规划全面落地。

  二、星级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升人居环境

  (一)全域开展星级和美乡村标准化建设。以“一个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一条干净生态的河流或一座绿色秀美的青山,一片耕作高效的良田和无违建的村容村貌,一个和谐的民风习俗,一个健全的垃圾和污水收集机制,一条可持续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和富民产业,一个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等“七个一”为核心标准,建成一星级—一星级样板—三星级—五星级的创建体系,全面开展星级和美乡村标准化创建竞赛。2017年以来,共创建一星村113个、一星级样板村38个、三星村35个、五星试点村5个,累计创建美丽家庭、美丽庭院3万户。获评省美丽宜居示范村15个、省特色精品村10个,省示范乡镇3个。

  (二)持续推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实现专业化运维,2016、2017、2018年连续三次摘取“大禹鼎”,2019年完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相关做法得到彭佳学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创新了专职监督员、桶车对接定点投放、“红梅指数”信用体系模式等特色模式。加快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推广,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35.15万户,普及率达99.2%。纵深推进“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扎实做好“拆改、拆用、拆创”三篇文章,先后荣获省“三改一拆行动优秀县”“无违建创建先进市”“基本无违建市”等称号,2019年成功创建全省第三批“无违建县(市、区)”。

  (三)持续提升农民住房水平。全面推行新社区集聚“1+X”新政策,多途径保障农民住有所居,城镇规划区红线范围内实行新社区集聚建设,已建高层公寓安置项目和产业用房项目各7个,将1.5万农民纳入城市生活。农村规划区范围持续推进农村更新改造,全市已开工村79个,惠及农户2911户,极大改善了城镇规划区外农民的居住条件。远郊村实施“异地奔小康”,5个异地奔小康项目已分房到户,基本解决偏远山区村庄农民住房问题。

  三、政企共建,精品化打造10条风景线、产业线

  (一)创造性实施精品线路实体化运作。创新项目投入机制,以八大国有企业作为美丽乡村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全面深入地参与至美大陈、赤岸西海、画里南江、人文上溪、德胜古韵、多彩华溪、望道信仰、千年古镇、红糖飘香、慢养龙祈等十条特色鲜明、各具风情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有效破解镇村美丽乡村建设中资金和人才两块短板,实现村企共建共赢、共同发展。2017年以来,各国企共实施工程项目191个,完成主干道白改黑72公里,骑行绿道、游步道100公里,节点景观132处,游客服务中心、驿站等配套设施102处。10条精品线长藤结瓜式串联沿线10个镇街112个重点村,形成行政村相互辐射、连片发展的良好局面。“国企+乡村精品线”的乡村建设新模式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

  (二)全面加快精品线产业植入。坚持建营并举,同步做好产业植入。建立“1(精品线)+3(部门、镇街、国企)+1(项目库)”联动招商机制,聚焦国家农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成功引进并落地中央厨房项目、“花间乐园”等超亿元产业项目16个,项目总投资额182亿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深挖精品线文化特色,差异化打造“一线一品”。如望道信仰线以陈望道故居为核心,串联“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义乌经验”的横塘会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七一村等景点,红色旅游特色浓郁。2018年8月,省委书记车俊专程赴义乌望道信仰线考察陈望道故居保护情况。2018年,全市农家乐经营户共接待游客442.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和21%。

  四、强村富民,多元化发展农业农村产业

  (一)标准地改革助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全市共培育了“全国十佳农民”冯泽宝、上市农业企业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主体,建成佛堂省级标杆性现代农业综合区、义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了浙江省名牌农产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义乌红糖)。今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创新建立“一三五七”规则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用地亩产效益、强化农业招商引资监管。目前,农业“标准地”已在全域展开、快速推进、成效初显,全市共完成农业“标准地”项目160个项目,面积5.81万亩,相关工作得到副省长彭佳学的批示肯定。

  (二)众创众筹做好三产融合文章。紧扣众创主题,深入挖掘农业功能和乡村价值。探索众筹发展新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众筹入股农业项目建设,全市82个众筹村已累计实现收入超2亿元,涌现了马畈农业奇幻乐园、“乡村版迪士尼”小六石等一批乡村众筹典型。借势义乌电子商务高地,积极引导农民触网,设立了“淘宝义乌特色馆”、培育了本土O2O农产品电商平台“绿禾网”、打造了农产品电商集聚服务平台“农创园”,培育了青岩刘、龙回等一大批农村电商精品村,共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580个,被阿里巴巴研究院认定为全国最大的淘宝村集群。

  (三)着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大力推进一村两楼宇和物业联建经济,推动镇街、国企、工商资本与村集体联营发展物业经济,优化完善村集体资产资源规范交易体系,全市共实施物业项目240余个,预计增收超8000万元。开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综合授信77亿元,向71个村23个物业产业项目发放贷款3945万元。2018年所有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2019年8月已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力争2020年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省定三年消薄提升任务一年完成。

  五、改革创新,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2015年义乌市被列入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提出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体系设计,在宅基地的取得置换、明晰产权、抵押担保、入市转让、有偿使用、自愿退出及民主管理等七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改革成效明显,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等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目前,义乌首创首提、先行先试的“三权分置”已上升为中央顶层制度设计,提出的修法建议18条被采纳。

  (二)有序推进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实行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因地制宜开展了多样化的入市模式,为完善和丰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提供了实践样本。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入市43宗,总用地面积267.7亩,成交价款2.35亿元,村集体获益超过1.7亿元。

  (三)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制订《义乌市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等5项核心政策,优化和规范征地程序,创新货币化补偿方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长远生计。

  六、内外兼修,塑造繁荣兴盛的乡村文化

  (一)培育农村新时代文明乡风。实施乡风文明培育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深化“最美”系列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邻里、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选树活动,完善义乌城市荣誉体系。推广“徐侨好家风”,广泛开展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绿色家庭、书香家庭创建,打造叫响义乌“孝义”道德品牌。

  (二)传承发展农村历史文化。深入挖掘义乌传统“勤耕好学”文化精神,编撰“百村故事”,建立“百村档案”。扎实推进5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重点村及13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建设,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再现村落传统风貌。探索发展了缸窑陶艺文化见学游、雅端民俗展示休闲游、陈望道故居红色游等利用模式。完成18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倍磊、何店、晓丰等10个传统村落重点保护,成功创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三)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5家,累计开展文化、礼仪、形势政策宣讲等活动超1万场。精心打造了“外国人过中国节”系列活动,展示了义乌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国际化城市风尚,得到央视、《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农村文化礼堂星级动态管理办法”、“周周有戏”入选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创新案例,相关做法得到了蔡武、葛慧君等领导的充分肯定。获评全省首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

  七、党建引领,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深化“双星争创”,全面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推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标准化建设,实行在线量化记实、系统评分。面向农村后进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派驻全覆盖。2018年“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达标村建成率达50%以上,打造五星级基层党组织102个。

  (二)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深入开展百个党群服务中心聚力、百个乡村振兴五星支部闪耀、百支专业化“三工”队伍暖心行动。围绕党员干部“五带头”,全面实施“十二分制”管理,深入开展村干部“整治立规创优年”行动,建强乡村振兴骨干力量。携手金东、浦江周边县市,探索“毗邻党建”新模式,通过组织联建、服务联心、资源联通、项目联促,实现融合发展。

  (三)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深化国企结果共建美丽乡村机制,打造“1+10+N”党建共同体,70个国企基层党组织与76个村党组织通过党建结盟,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2018年获评省级善治示范村47个,涌现了何斯路村“道德银行”、陇头朱村“红梅指数”等特色自治典型。探索打造乡村治理信用体系,将乡村治理与信用体系管理挂钩,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乡村振兴。

  下一步,义乌市将继续贯彻上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部署要求,锚定打造“中国众创乡村”新方位,扎实开展星级和美乡村创建,精心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持续发动农村农民众创众筹,加快推进美丽产业发展,纵深推进各项涉农改革,全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义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