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27258850531/2019-131840
市经信局
2019-01-1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19-11-15 09:2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18年,我市工业经济继续坚持“增量选优,存量提质”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市场+制造”优势,围绕十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大战略产业招大引强,加强工业经济政策供给,盘活存量资源要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18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
(一)工业运行稳中有升。2018年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44.44亿元,同比增长12.61%;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22.43亿元,增速10.6%。规上工业增加值拉动我市GDP增长1.47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高位增长。2018年完成工业投资114.57亿元,同比增长23.54%;其中技改投资62.81亿元,同比增长17.31%,占工业投资比重的54.82%。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总量均占金华各县(市、区)第一位。
(三)新兴产能不断释放。2018年规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0.94亿元、225.99亿元和128.31亿元,增速分别为78.33%、28.15%和47.5%。锋锐发动机、瑞丰光电、华灿光电、爱旭太阳能四个新上项目完成产值66.47亿元,占规上总产值比重12.21%,实现增量44.81亿元,拉动规上产值增速8.23个百分点。
二、2018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兴产业项目产能不断释放,爱旭太阳能、华灿光电、锋锐发动机、瑞丰光电等新兴产业项目产能不断释放,实现高速增长,今年10月,我市信息光电产业入围2019年浙江省工业与信息化重点领域提升发展培育名单。
二是重大项目开工投产加速,2018年全年实施爱旭二期、华灿二期等重点工业项目62项,其中21个项目已投入运营。木林森LED照明项目、岩谷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万平方米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材料项目、义乌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年产80万台套汽车零部件项目等5大项目入围2018年省重大工业项目计划。
(二)强化政策引领,做优做强传统制造业
一是强化产业政策引领,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政策供给,拿出3.2亿财政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向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两化融合等方面探索转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实力。
二是培育行业龙头,积极培育单打冠军、隐形冠军,浪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跻身工信部第三批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名单,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的锦纶弹力丝列入工信部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均实现零的突破;2018年,培育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家。新增“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220家,新增工业和信息化股改企业24家。
三是扎实推进服装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建设朵彩“聚织云”、智能袜都、天派服装产业园等发展平台,加快推动服装制造企业产业转型、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在全市范围内谋划印染行业整合集聚,不断提升印染等配套行业对服装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支撑作用。
(三)突破要素瓶颈,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一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构建“1+2+N+X”工作体系,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找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最佳结合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同比增长15.9%,分别高于全省和金华平均水平7.4、11.6个百分点。优质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年累计差别化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1.54亿元,实施A类企业水价、气价补贴560多万元;低效企业整治限期完成,172宗D类企业用地完成整治152宗、关停20宗,改造提升存量低效工业用地1.24万亩。我市“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机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省经信厅专门刊文宣传我市经验做法和成效,山东省深改办等9个省份和韩国大邱市来我市学习交流。
二是全省率先实施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出台全省首个《关于加强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率先建立工业用地“供地—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将投入、产出、能耗、环保等“标准地”系列标准纳入工业用地日常管理,工业用地司法拍卖成交均价较改革前下降约16%,初步实现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价格稳步下降的预期目标。盘活低效用地实现腾笼换鸟,2018年支持A类、B1类、高税无地企业通过司法拍卖和市场化转让方式取得土地政策补助资金达1732万元。
三是推进工业用地“腾笼换鸟”,修改完善《义乌市工业资产收购与运营实施办法》,鼓励国资公司和平台通过有机更新、协议转让、司法拍卖等方式收储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资源,截至目前已有机更新(改造提升)存量工业用地12368亩,其中有机更新3248亩,改造提升9120亩。
(四)坚持疏堵结合,全面推进块状行业整治提升
一是小微企业园建设走在前列,谋划实施小微企业园“十百千万”工程,推进小微企业园创业谷建设试点,“足衣谷”项目首试启动。全市现有小微企业园建设项目42项,总用地面积4482亩、总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2018年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19家,集聚小微企业1640家,园区数量和质量列金华第一,走在全省前列。金华市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在义乌召开;义乌美创园作为全省两个小微企业园典型代表之一在全省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暨“低散乱”整治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并得到了省委车俊书记肯定;入围全省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工作实施县市,省级财政将给予我市750万元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专项激励资金。
二是“低散乱”企业整治成效突出,按照“治标更治本”的工作要求对“四无”企业、“脏乱差”块状行业、出租型企业从严对标整治,打好“低散乱”行业整治提升组合拳。2018年累计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2736家,其中改造升级857家、搬迁入园37家、合作转移399家、关停淘汰1443家,处置“僵尸企业”9家。
三是“低效用地”企业整治行动迅速,全市共有亩均税收万元以下低效用地101宗,2045亩,现已完成整治78宗,1346亩;限期整改11宗,关停12宗。加快工业旧厂房改造步伐,2018年已累计改造旧厂区152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厂房31.2万平方米。
(五)引导技术创新,加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技术改造和机器换人工作,9个项目入围省重点技改项目,8个项目入选省百项万亿重大制造业项目,30个项目入围金华市重点技改项目。全年购置工业机器人284台。全年兑现技改补贴资金8741.89万元。
二是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全年备案工业新产品63个,验收项目61个。义利零部件、新一代矿机项目入选2019年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
三是全面推进服务型制造,浙江聚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入选浙江省第二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创建平台;义乌工业设计中心完成搬迁,与宾王158文创园进行资源整合,目前园区有入驻企业30家,专业设计人员220余名。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工业设计大会,加强设计企业与本地制造业企业融合。今年10月,我市工业设计赋值能力实施内容列入名单2019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提升发展工作实施名单。
(六)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推进企业绿色发展
一是全面推广优质燃煤,下发《关于新建耗煤项目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的通知》,从源头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对新增耗煤项目实施减量替代。全市洁净煤使用率超过90%。1-11月份,煤炭消费量为33万吨,同比下降12.7%。
二是加快重点领域的节能推广,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项目推广工作,2018年新增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共42.712MW,其中居民光伏项目1067个,装机容量10.342MW。2018年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车标准车辆2177.5辆(标车)。
三是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按照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2家企业现场验收工作。
四是高效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19家企业的清洁生产验收工作,待验收5家,两家企业获评2017年度浙江省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七)推动企业上云,继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深化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实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6000多万元。大德药业和姗娥针织入围金华市级“数字化车间”试点项目、曼姿袜业入围金华市级“物联网工厂”。累计上云企业数量超10000家,阿里巴巴义乌产业带平台入驻企业达3.8万家,入驻企业数、年成交额、访问热度等综合排名持续位居阿里巴巴政府签约产业带第一名。
(八)强化企业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一是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作机制,出台实施《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制度实施意见》,新增工业用地100%实现“标准地”出让,共计出让14宗、776亩。全力推进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对照省政府提出“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的目标,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工作机制,创新提出“标准地”带“服务包”出让,实现全省首例“标准地”项目“拿地即开工”。
二是积极实施企业减负工作,认真服务企业,深入开展“两送两增”服务企业活动,建立市领导“九联系”、一对一帮扶重点企业制度,通过五十强走访、两送两增万企大走访等活动,解决374个企业难题。贯彻落实企业减负降本政策,全年为企业减负19.6亿元。
三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政策性融资担保实现向三农、科技型企业扩面,截至目前累计为88家(次)企业家提供政策性贷款担保,累计担保金额140975万元,实际在保余额72530万元,现在保企业47家,其中发放“三农”担保645万元,发放科技信用担保贷款7600万元。
四是助推企业拓展市场,成功举办2018中国义乌国际智能装备博览会,吸引国内外471家企业参展,展品涉及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环保节能、机床机械、纺织机械、智能仓储等多个门类,32694人次专业观众到场参观采购,其中本地企业近7000人进场,展会现场达成意向订单217个,现场及意向成交金额累计超过28.6亿元。
五是开展企业培训和人才服务工作,成功举办“中行杯”浙江好项目·义乌赛2018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成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基地,举办新生代、创二代企业家课程等企业培训31期,参训3300人次。
(九)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践行领导干部五(吾)带头,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大调研主题活动,利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领导上党课等载体,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上级政策决策,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践行“党建+”工作模式,结合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小微园建设改革等工作,委领导带队分别深入到企业一线开展调研攻坚,着力激发经信干部使命担当。完成调研报告、调研手记10余篇,走访调研700余次,走访企业431家,通过大调研活动共解决大小问题150余个。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组织党员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文明劝导、“三工”志愿服务等活动360多人次。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制定实施清廉经信机关十六条措施,驰而不息整治“四风”,推动廉政教育常态化。
一年来,我委圆满并超额完成了承诺的重点工作,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信息工作在全省、金华市、义乌市名列前茅;24件政协提案、21件人大建议全部办理完成,满意率99%以上;对标上级要求,开展综治、反恐工作,成功处理遗留信访疑难案件4件。因工作突出,我市被评为2018年度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优秀县(市、区)之一。
三、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继续围绕“增量选优,存量提质”,继续深化结构调整优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低散乱行业整治,努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围绕小微园建设、破解低效用地、工业有机更新攻坚克难,推动义乌工作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主要谋划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坚定不移招商引资,保持可持续发展。围绕四大产业,发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两大平台主战场作用,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抓好项目建设,推进重大项目开工投产,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实现新兴产业产值倍增、规上工业产值三年超千亿,打造高端制造示范区。
(二)以“倍增计划”为主抓手,打好实体经济翻身战。预计2019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以上,新增产值预计100亿元以上。围绕目标计划,抓住三个重点,打好实体经济翻身战:一是加快新项目投产,推动木林森、华灿二期、东方日升等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二是实施倍增计划,建立遴选、培育、退出机制。对产值和效益倍增试点企业加大技改贴息、厂房租赁、市场化购地、融资贷款政策享受力度,提高财政补助比例;三是大力推进10亩以上企业增产提效行动,力争年内实现小升规企业60家。
(三)创新工业用地管理,拓展发展新空间。全面落实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存量工业用地转让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司法拍卖工业用地“标准地”模式,引导A类企业、高税无地企业市场化购买工业用地,盘活存量。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学习上海、广东等地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先进经验,创新开展存量低效工业用地“退二优二”“退二进三”新模式,进一步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资源,全面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质。
(四)打造义乌“微谷”,推动工业平台能级提升。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园建设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义乌市推动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全市小微企业园建设规划。启动实施小微企业园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全年力争实施小微企业园建设项目40个以上,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25家以上,推动1500家以上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以打造小微企业“创业谷”为目标,谋划启动足衣谷、义亭化妆品等首批“微谷”项目,围绕上溪低丘缓坡3平方公里新空间,精心谋划高质量小微“创业谷”项目。探索实施小微企业园工业地产开发模式。借鉴温州、深圳等地成功经验,探索实施小微企业园工业地产开发模式,进一步提升民营资本参与小微企业园开发建设运营的积极性。
(五)进一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低散乱”行业整治。进一步修订完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办法,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加大A类、B1类企业扶持力度,将A类、B1类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减免额度分别提高至100%和80%,将A类企业天然气补贴从0.5元/立方米提高至0.6元/立方米。推动块状行业整治提升。结合仿真花产业园建设,完成仿真花行业集聚入园工作。全面推进电镀园区建设,确保年内投入使用;加快印染园区谋划,尽快确定印染园区选址及工艺选型,力争2019年上半年启动印染园区建设。
(六)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机器换人为重点,推进服装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建设。推动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鼓励华灿、爱旭等龙头企业争取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类项目。培育企业“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单打冠军、隐形冠军5家以上。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数字化赋能,推动“智能+”“智慧+”,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改造骨干企业20家以上,企业上云3000家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50%以上。推进省级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热点区域的5G覆盖。加快推进工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促进企业绿色发展。
(七)深化企业服务,营造企业发展最优环境。落实省、市关于税费、社保、物流等支持民营企业降本减负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用能成本,全年力争为企业减负20亿元以上。继续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开发,实现“标准地”项目“拿地即开工”目标。践行党员干部“五(吾)带头”行动,持续开展“三服务”活动,落实企业帮扶“白名单”制度,实施优化营商环境28条具体措施,开展重点企业帮扶解困,致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八)加强经信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要求,创新“党建+”新模式,践行干部五(吾)带头,继续开展“大脚掌+”等活动,加快补齐干部队伍的能力短板,营造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善做善成的实干之风。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努力营造“清廉经信”。做好机构改革职能划转交接工作,理顺内部职责,优化科室调整,推进部门有序高效运作。
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9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