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2002609477R/2019-75517
文旅局
2019-11-28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19-11-28 09:1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19年以来,我局以文旅大融合为契机,以“文化强市”和“全域旅游”建设为主线,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努力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和产品、服务质量。截至10月底,全市共接待游客1921.07万人次,同比增长17.71%,其中境外游客62.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9.91亿元,同比增长17.19%,创旅游外汇37957.87万美元;前三季度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增幅分别为26.69%和23.93%,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15%和10%的目标。文化领域共举办各类文艺活动6460场,其中公益培训活动1545场,展览演出4915场。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致力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品质
1.着力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工程建设。全力保障资金,推进博物馆新馆、美术馆、大剧院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截至目前,博物馆新馆、美术馆工程均已顺利结顶;大剧院建设工程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单位、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单位的招标,计划年内土石方开挖;非遗展示馆装饰工程拟于年内竣工并对外开放。
2.优化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体系。推进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悦读吧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及服务能级提升。对各镇街综合文化站开展第三方调查和绩效评估;年内完成100个农村文化礼堂、50个悦读吧的新建任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丰富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志愿活动、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水平。9月,义乌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优化提升案例成功入选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扩面工作竞跑者名单。
3.积极承接品牌活动,高品质开展演出培训活动。2019年分别承接了文旅部非遗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暨“中国浙江(义乌)?全国曲艺小书(鼓书琴书)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和省文旅厅主办的2019年浙江省群文美术业务干部专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了2019年(IET)义乌国际电子竞技大赛、2019义乌国际半程马拉松等体育赛事。以“12+N”项目为主线,全年开展12场精品越剧演出和50场演出进校园活动,完成蒲公英群文公益课堂1010课时9898人次受益的培训和1105场文化服务进礼堂展演,体育方面,完成城乡13500余件公共健身器材维护并实施精准管理,实现动态完好率95%以上。
4.大力推动文化精品创作。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合作制作20集纪录片《义乌》,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该纪录片全面反映了义乌的经济、社会和人文,梳理和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义乌文化和义乌精神,填补了我国第一部影像版地方通史纪录片的空白。充分挖掘义乌名人文化资源,以陈望道事迹为题材,创作编排婺剧《真理的味道》,已分别提交省厅艺术处和省委宣传部审核把关。
5.大力推进“足球之城”创建工作。2019年引进杭州吴越钱塘足球俱乐部落户义乌,挂名“义乌商城队”征战中国足球乙级联赛,义乌商城队最终排名南区第9(共16支球队);中国五人制足协杯获得冠军。首次组队参加浙江省足球超级联赛获得第六名。葫芦岛五人制足球场,万达足球场均已建设完成并具备开放条件。由交旅集团负责建造的市民广场处两片五人制、江滨绿廊处两片八人制足球场进入开工阶段;承办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女子乙组比赛,获第二名,同时义乌市青少年足球队首次参加浙江省青少年足球冠军赛荣获第三名的历史最好成绩;省锦标赛获第三名。积极谋划义乌市青少年各级梯队集训队竞训练,全力备战省运会,争取完成金华市政府交给义乌的42枚金牌任务。
6.全面开展全省文旅标准认定和创建工作。文化方面,对照《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要求,全面完成“五个百分百”建设任务,不折不扣实现各项指标要求,于今年7月顺利通过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认定;在省厅的支持下,义乌列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并持续深入开展创建工作,9月份开展了中期自查,并协助省厅在义乌成功举办全省中期创建工作培训班;对接做好全省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社区)申报工作,目前已报送推荐名单(佛堂镇、赤岸镇;城西益公山村、江东鸡鸣山社区)。旅游方面,今年义乌共2家四星级酒店通过复核,申请创建2家浙江省特色文化主题饭店、2家浙江省品质饭店,组织4家代表队参加全省2019年旅游饭店服务技能比武大赛;积极开展30家A级景区村庄创建和2个景区镇创建(预计11月底前验收),新改建旅游厕所21座。
(二)提升产业层级,积极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
1.首次同期举办文交会、旅博会。4月27日—30日,第14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和第11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同期举办。这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致力于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一次新探索和新尝试,为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机遇。展会以“融·创·美”为主旨,设中心馆、文创馆、非遗生活馆、省市馆、美丽乡村馆、电子竞技馆、浙江馆、动漫娱乐馆、保利艺术馆等10个展厅,共有标准展位4192个,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展位数、展览面积创历届之最,其中特装展位占78%,极大地提升了展会的档次。共有1277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分别来自境内29个省(区、市)以及德国、匈牙利、拉脱维亚、委内瑞拉、朝鲜等境外18个国家和地区,汇集77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品,吸引了境内外111885人次采购商及观众参会。 本届展会成果突出,举办了包括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主办的“心灵四季·美丽中国”盛夏旅游推广季启动仪式和世界旅游联盟主办的“义乌对话——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论坛等30多项与展会密切相关、各具特色的活动,全力打造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国样板”,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可,省委宣传部朱国贤部长专题批示“义乌文交会、旅博会首度同期举办,展出了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风尚,展示了文旅融合独特魅力。”
2.积极探索艺术品拍卖、海外文物回流管理机制。2017年12月,义乌市政府与保利文化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至今,我市已开展4次大型拍卖,其中8月底的本年度第二次艺术品拍卖,共计2100余件拍品成功拍出,总成交额达4639.7万元,包括131件从香港申报进境的回流文物。本次拍卖实现了首批海外文物及艺术品回流、文物拍卖标的审核、担保出区海关通关、拍品受邀参加展拍、成交拍品统一回区后清关的全流程一体化服务。下一步,计划以义乌宾王158文物商店的库存文物作为基础,联合阿里拍卖平台准备线上拍卖。
3.加大力度开展文旅数字化转型工作。学习省厅、开化县等文旅数字化先进经验,结合义乌实际情况和多方调研意见,计划整合义乌景区、酒店、民宿、农家乐、文化礼堂、博物馆、图书馆、网吧、文体娱乐场所、文保单位、非遗展示点、特产购物点等基础数据,并接入公安、交通、气象等7大部门有关高速卡口、天气、水质等共享数据,搜录银联、携程、去哪儿、大众、美团等第三方企业数据和互联网OTA数据,建设义乌智慧文旅平台。前期我们得到了省文旅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已制订义乌文旅信息化平台的框架设计方案,目前正在结合义乌实际开展多方调研,积极争取市级层面立项。
4.融合式开展“旅游+”、“文化+”工作。不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指导省级特色小镇义乌丝路金融小镇、义乌绿色动力小镇、义乌光源科技小镇,按照A级景区标准配套旅游功能及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指导和推荐三溪堂、森山小镇创建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与教育局联合开展研学教育基地、营地评定工作,指导开展研学活动。
(三)发掘文化遗产,切实做好文物和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一是文物发掘与保护方面,义乌桥头遗址挖掘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约9000年的完整人体骨架,并由省文物局、义乌市政府共同举办“上山文化学术论坛暨义乌桥头遗址考古论证会”,有序推进考古勘探、保护规划方案设计工作。二是第八批国保单位申报方面,我市的陈望道故居、大安寺塔、方大宗祠、雅端容安堂建筑群、朱氏建筑群成功入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实现文物倍增计划。三是名人文化保护方面,大力推进陈望道故居、冯雪峰故居和吴晗故居三个名人文化保护利用项目。四是古建抢修方面,积极实施濒危古建筑抢修计划,古月桥修缮工程2019年获得“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推荐优秀奖,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异项目奖。11月1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文物修复博览会上,古月桥修缮工程作为预防性保护优秀案例作大会交流发言。12月在浙江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该项目将作为我省三大文物保护优秀工程案例展出。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在审核公布第七批义乌市非遗项目基础上,推荐我市“朱丹溪中医药文化”项目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材料已提交省厅审核。
(四)深化公共服务改革,科学理顺文旅系统内部体制机制。
1.认真做好办事“一次不跑”攻坚竞赛工作。完成涉外演出事项权力下放委托并开展审批工作(截止到目前共办理涉外演出审批592件)。
2.引进省级院团、知名文化机构。以戏剧为媒,加强省地合作,正式启动浙江越剧团?义乌戏剧谷12+N合作项目,12场精品越剧+2场越剧下乡+50场演出进校园,切实丰富义乌文化供给,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公开招投标,引进杭州大丰文化传媒公司合作运营管理义乌文化广场剧院,有效压缩了文化场馆管理运营的人力成本,并大幅提升了场馆管理运作水平
3.推进院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完善专业文化人才考核办法,推进项目责任制;探索政社协作机制,公共文化场馆多元化运营模式取得新突破;文化广场剧院建立公益项目商业化模式运营的机制,剧目安排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大戏,为市民提供高质量艺术盛宴。
(五)强化区域合作,有序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
1.全方位开展山海协作、义浦同城、对口帮扶工作。贯彻落实义浦同城战略,与浦江签订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在旅客互送、推广营销、干部挂职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与莲都签订山海协作友好合作协议,在旅游宣传、招商推介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与汶川签订东西文化旅游扶贫框架协议,在文化走亲交流、文博合作交流、文旅人才交流、旅游市场互动、旅游产品共建和文化和旅游产业富民等方面深化合作帮扶。在第14届文交会、第11届旅博会中心馆序馆的“三区三州”旅游专区,邀请丽水9县(市、区)、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四川汶川、广西龙州等7个对口地区的文旅部门组织参展,重点展出当地优质旅游商品,为精准扶贫打通“最后一公里”。
2.积极奔跑招商引资,着力推动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积极与华侨城、方特、锦绣中华、港中旅、开元集团、中信集团、四海文旅、伟光汇通等知名旅游企业对接洽谈,截至11月初,接待旅游投资企业约40家85批次;积极打造望道大景区、西门街项目和栖隐大安慢养社区项目等,重点推进佛堂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开展景区镇、景区村庄创建工作;扶持资金分配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的镇街及村庄倾斜,共发放央补、省补、市补资金383万;重点打造望道大景区红色旅游品牌,分水塘成功创建金华市研学教育基地,并串联沿线村庄节点,指导提升旅游基础设施。
二、重点、特色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力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工程建设,博物馆新馆、美术馆工程顺利结顶,大剧院项目顺利推进。
(二)优化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体系,完成新建农村文化礼堂100个、悦读吧50个。
(三)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合作制作20集通史类纪录片《义乌》,创排以陈望道事迹为题材的婺剧《真理的味道》。
(四)顺利通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认定。
(五)义乌桥头遗址挖掘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保存了距今约9000年的完整人骨架的古墓葬,是省内迄今发现保存完好的人骨架年代最早的墓葬,对早期先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
(六)我市陈望道故居、大安寺塔等5处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七)古月桥修缮工程获“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推荐优秀奖和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异项目奖。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文旅融合改革试点县和体育现代市创建工作;努力对接国家级平台和知名文化产业运营机构,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探索货物贸易向文化贸易延伸,打造融合科创、生产、教育、互联、拍卖、IP等一体的国家级全产业服务平台;继续深化国有院团薪酬分配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办展路径,办好第15届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努力推进基层文化服务场所服务效能提升;深入推进“智慧文旅”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完善体系,狠抓落实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抓制度落实,加快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抓示范创建,落实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任务;抓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抓效能提升,推动基层文化站点高标准建设、高效率使用、高品质服务,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同步发展;抓社会参与,继续做好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站点运营推广工作;抓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注册机制,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
(三)创新思路,高水平创作文艺精品、策划组织文化旅游体育
品牌活动。全年组织公益文艺演出活动1500场以上、送图书下乡30万册、送展览讲座下乡200场以,开展文化走亲8场次以上;梳理和总结义乌精神,继续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争取每年创排一部以上高水平的地方戏剧,2020年计划编排以义乌老书记谢高华事迹为题材的现代婺剧;继续组织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事。
(四)有序推进,强化文物保护和遗产振兴。有序推进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加强名人文化保护利用和文物安防消防等工作。
(五)主动对接,加快项目开发建设进度。一是全力推进望道恬园小镇和西门街项目开发建设。二是积极对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争取引进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三是继续开展A级景区村庄和景区镇创建工作。
四、存在困难
(一)内部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婺剧中心缺乏考核激励、人才培养、精品剧目创作等机制,急需深化改革。 在文物机构方面,机构改革撤销了文物办,我们设立的文物专班,仅有4名工作人员。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我市共有1700多个点,考古和保护修缮工作量大,今年又新增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手和后备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二)全域旅游创建压力较大。按照《义乌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义政办发[2018]93)文件要求,我市2020年要完成创建工作,对照创建必备项要求,我市还有多项指标未达标,创建压力较大。
(三)创建体育现代化市工作推进困难。对标浙江省体育局下发的关于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市创建考核标准,主要存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达标、体育现代化镇(街道)达标率低、镇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并未实行体医融合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