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改革驱动,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义乌实践

发布时间:2021-12-10 16:13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总人口220万。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

改革驱动,创新赋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近年来,义乌着力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不断想办法、求突破,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首创农业“标准地”改革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对义亭镇种粮大户楼国三来说,2019年是较之以往十分不同的一年。这一年,他签下了佛堂龙溪农业“标准地”项目,共计934亩,水稻年收益提高了8%。

种植水稻20余年,以往,楼国三大多向村民承租土地,不仅租期短,租用的土地也较分散,机械化操作成本高,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农业“标准地”改革,犹如种植企业“及时雨”。他从“多点开花”的土地流转模式转变为集中连片流转,从与多户村民签承租合同转变为只需与镇(街道)一家签订流转合同和投资建设协议书即可。与此同时,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0年。

为破解农业用地亩产效益不高、农业招商引资监管难等问题,2019年3月,义乌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大力优化农业服务质量和产业发展环境,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过程中,义乌制定出台《义乌市农业“标准地”控制性指标和管理操作流程(试行)》、农业“标准地”实施方案、项目认定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创新建立了农业“标准地”的“一三五七”规则体系。从流转平台、流转机制和权能拓展三方面入手,推动农业用地集中连片流转,为农业“标准地”改革集聚资源要素。积极招引培育农业优质项目,对照5大控制性指标,择优植入农业“标准地”。目前,农业“标准地”改革已全域推开,全市共完成农业“标准地”项目319个项目,面积8.67万亩。

农业“标准地”改革深化了“亩均论英雄”的导向,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预计今年可增加1万亩以上,同比增加15%以上;倒逼企业自我提档,提升农业产业质量,带动了农户2000多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0多万元;优化了企业办事体验,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提升了工作质量效率,推动农业招商引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盘活农村沉睡资产

2015年3月,义乌成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承担宅基地改革任务;2016年9月,原自然资源部又部署义乌统筹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制度两项改革。试点以来,义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系统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当中的“人、地、钱”问题,切实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保障了农民基本权利,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益,广大农民获得感明显增强,也为中央决策和国家修法提供了义乌样本。

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义乌在全国率先提出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设计,并从宅基地的取得置换、明晰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交易、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及民主管理等七方面,系统建立了“1+7+9”的制度体系。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明确入市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入市土地界定为规划确定为除房地产开发项目外的经营性用途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价格体系,构建统一的交易平台,全部由市土地矿产市场服务中心采用招拍挂出让、租赁等方式公开入市。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入市46宗,总用地面积295亩,成交价款2.63亿元,扣除增值收益调节金后,村集体获益超过1.89亿元。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面,建立公益性建设项目征地目录,非公共利益项目可通过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等方式取得土地,逐步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健全征地争议由人大协调裁决机制,化解征地矛盾纠纷;优化土地征收程序,土地征收“两公告”前置,提高征地工作有效性,并减少征地时间跨度35日;完善多元保障,增加农民收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标准每年提高10%;探索开展留地安置货币化补偿。

截至目前,义乌农村和农民通过改革已直接获利超过86亿元。经专业统计机构专项调查统计,农民对我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整体满意度为85.8%,90%以上的农民认为,通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

国企共建美丽乡村精品线

串珠成线打造乡村风景线

彩色的摩天轮,浪漫的郁金香,梦幻的灯光……4月17日,位于后宅方塘村的雨田农旅奇幻灯光园正式开园第一天,就吸引了不少游客。同一天,李祖村的生机花园农场里,一场名为“春日好奇心”集市上,一群年轻人在露天花园里,弹奏吉他,学插花,拍美照,欢声笑语不断。而在不远处的稠岩村“花间乐园”景区,百亩芝樱花正逢花期,数百万株芝樱花铺满了多个山头,红的、蓝的,紫的,像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雨田农旅奇幻灯光园、生机花园、花间乐园,如一颗颗闪亮明珠,串成了“德胜古韵”精品线。这也是义乌大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

按照“一环三带四片十线”的总体布局,义乌沿交通道路、沿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人文古迹,开展绿化彩化、立面美化,由市属八大国企与镇街结对,发挥国企资金资本、人力资源、品牌运营优势,景区化、差异化打造望道信仰、德胜古韵、画里南江、红糖飘香、赤岸西海等10条特色鲜明、各具风情的美丽乡村精品线,“长藤结瓜”式串联沿线重点村,辐射周边200多个村庄差异化打造农耕体验、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亲子游乐、养生度假等不同主题,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各国企共实施具体工程项目建设221个。去年以来,进一步实施精品线串联提升工程,以点连线,以线织片,将“一处美”推向“一片美”。结合招商引资、自主投资、股份合作、农民众筹等多种产业植入形式,目前已对接招引各类农业招商项目7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当前进一步实施“红黄蓝”三色线、LOGO、旅游标志与标牌,初步形成了总长超220公里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大环线,串联全市10个镇街112个行政村,长藤结瓜,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乡村振兴的风景线、产业线、致富线。

创业创新激发乡村活力

众创乡村展现商城魅力

义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城市繁华,乡村也不落其后。在实现一星级村市域全覆盖的同时,紧扣众创主题,创新乡村造血机制,挖掘农业功能和乡村价值,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众筹入股农业项目建设,引导村集体自建农业公司经营,实现致富增收。

大陈镇马畈村村民众筹发展农业奇幻乐园项目,开园两年创造收益2200余万元;佛堂镇小六石村众筹建设网红玻璃桥,开业仅两个月就分红120万元。后宅德胜岩华川十景、上溪十里桃花坞、佛堂古镇“十月十”民俗文化、义亭镇古法红糖烧制、大陈龙舟竞渡等特色民俗旅游项目,实现农业与文化、民俗、旅游的互融共赢。

前不久,“双千兆·5G云电商”项目在义乌青岩刘村正式投用,青岩刘村成为浙江省首个实现5G双千兆网络覆盖的村。拥有电商从业者2万余名,各平台网店4000余家的青岩刘村有线宽带上网速率、5G无线上网速率双双达到了1000兆以上,是目前整个浙江网速最快的村。

青岩刘村村支书毛胜平说,在全面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双千兆·5G云电商”项目通过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电商开店“云接入”,大大节约了电商在电脑终端、网络接入、存储等方面的硬件成本,并通过5G云直播、云电商办公、室外移动式直播等配套应用及服务,为青岩刘村打造了一个更快捷、低成本、小投入的电商云环境。

结合国际商贸城市特质和“互联网+”思维优势,借势义乌电子商务高地,培育了青岩刘、北下朱等一大批农村电商精品村,共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580个,淘宝村164个,被阿里巴巴研究院认定为全国最大的淘宝村集群。截至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到1万个以上,总年度交易额达2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