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公开 > 文旅局 > 规划计划
  • 信息索引号:

    11330782002609477R/2021-364986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市文旅局

  • 成文日期:

    2021-02-03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21-02-03 15:1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疫情影响后全力推动经济复苏、拉动消费的关键之年。全市文旅系统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夯实公共服务建设和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之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影响,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工作。

发展再上新台阶。截至10月底,全市共接待游客1280.09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7.08亿元,创旅游外汇1808.91万美元。全市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共8244场次(含线上),成功举办第15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2020义乌半程马拉松、国际电子竞技大赛和文化艺术节、“江滨之夜”文艺晚会等系列品牌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全市共建成国家级3A 级以上景区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浙江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发展8个省级3A景区村庄和159个省级A级旅游村庄。桥头遗址发掘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首部县级市地方通史类纪录片《义乌通史》在 “爱奇艺”平台成功上线。

(一)需求导向,积极提升公共文旅体服务水平。一是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市非遗展示馆正式运营开放。博物馆新馆、美术馆项目主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展陈设计工作提前展开。完成新建10个悦读吧并对外开放。积极谋划大剧院、红糖非遗馆等项目。二是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截至10月,全市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共8244场次(含线上),其中展览演出1387场,讲座培训4731场,赛事节庆759场,成功举办文化艺术节、“江滨之夜”文艺晚会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文明巡演”等公益演出350场,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系列书画展览等。图书馆服务读者104万人次,图书借还量77万册次,数据库点击量约500万次。成功创作抗疫主题的文艺精品40多个。三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完成19个百姓健身房、5个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1个多功能运动场、1个足球场建设任务和1000套11600余件健身器材的维修维护工作。

(二)创新模式,成功举办第15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11月8日-10日,第15届文化和旅游产品博览会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行。展会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动办展,是首个致力于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字号展会。展览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2300个,共有来自17个省(区、市)的641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展会设有文旅融合主题馆、美丽中国馆、匠心传承馆、诗画浙江馆和电竞动漫馆5个展馆,举办了20多项与展会密切相关、各具特色的线上线下活动,吸引了12712 人次采购商参会,境内采购商同比增幅0.65%,线上博览会平台及直播关注浏览量达8087万人次。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共计96篇,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于11月9日专题报道展会开幕。

(三)夯实基础,全力打造城市文旅品牌“金名片”。 一是省级试点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列入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文旅融合改革试验区及省文旅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扎实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体育现代化市创建各项任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积极谋划课题,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委托复旦大学团队全面梳理文化脉络,确定佛堂镇、大陈镇为基因解码工程试点。三是全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数字文旅智慧平台项目于9月1号正式进入开发建设阶段,截至11月20日已完成整体功能开发任务的70%,其中文旅信用评价体系已完成网吧评价体系的内部试运行上线,平台预计12月20日前完成内部试运行及初验工作,1月15日投入试运行。创建浙江省体育现代化镇街工作有序推进。

(四)聚焦改革,创新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一是积极探索推进文化馆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工作。市文化馆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将根据特色,集美食、传统文化、高雅艺术和本地文化体验于一体,开展“亲自研学游”深入探索和实践。二是优化公共文化场馆运营。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运营课题研究,完成《义乌市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修订,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阅读服务体系提升改革,探索阅读场所星级管理,出台并实施《义乌市图书分馆与悦读吧星级动态管理办法(试行)》。三是推进婺剧院团改革,紧紧围绕“打造品牌剧团”的目标,由总政话剧团原团长、国家一级编剧王宏和国家一级导演杨小青领衔创排的婺剧现代戏《义乌高华》列入浙江省“三个地”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项目和2020年度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扶持项目。青年演员季灵萃获第五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制定高级职称评聘试行办法,增加高级职称名额4个,进一步激发活力。四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截至11月20日,共办理行政审批2359件。探索“不见面监管”理念,“一网通管”日益创新,重点监管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精准发力,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有序经营。1月1日至今,共出动执法检查2325人次,检查文化旅游场所3275家次,受理投诉举报73件,信访件37件,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0件。

(五)保护传承,努力夯实文物开发利用基础。一是桥头遗址发掘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再发现上山文化早期到夏商周不同时期遗址。成立桥头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高层次高规格开展桥头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和考古公园建设工作。继2019年获“浙江省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桥头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12个重大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和国家文物局“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遗址申报省级遗址公园,即将进入专家评审阶段。二是“朱丹溪中医药文化”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通过二次评审,即将公示。三是博物馆文物征集团队加快进度,预计可成功征集文物1000件左右。四是有序推进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截至10月底,已完成黄山八面厅屋面维修等23项续建工程。五是加强名人故居等保护利用,大力推进冯雪峰故居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的前期立项工作,开展国保单位陈望道故居的两划工作,完成冯雪峰故居、陈望道故居陈列展示工程验收和黄溍陈列馆展陈方案审核。

(六)招大引强,有序推进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签约引进华侨城项目,并入选省重大项目,项目规划范围10.76平方公里,总投资300亿元,目前区域613.54亩商业、居住用地已公示,正在对规划需要进一步调整。佛堂省级旅游度假区港中旅项目1月4日正式签约,度假区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联席审查专家评审会评审。西门老街保护开发项目3月10日开工,将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工程进展顺利,南侧地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已通过部门审查。望道景区项目陈望道纪念馆周边配套景观工程完成90%,铜溪绿道二期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30%。梦义乌小镇文旅项目已拟定《项目投资开发框架协议》,并举行项目概念性规划讨论会。分水塘村已签订民宿综合体合作协议,并交付运营公司建设。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北苑街道体育文化综合体(鸿翔·万体广场)占地约33416㎡,总投资额4.6亿,已完成70%以上工程建设,预计2021年9月投入使用。对14个镇街226个村进行前期调研和指导工作,截至11月20日,已完成185个景区创建村庄的评分验收。绿色动力小镇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完成260座现有厕所管理定位系统更新。

(七)多措并举,全面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是扎实做好疫情阻击工作,有序推进行业复工复产。第一时间按疫情防控一级响应要求全面关停人员密集的文旅体场所,从严处罚违规经营行为,有序开展出游劝留和后续处置工作。严格管控,有序实现4个批次1270家文化和旅游企业“一次不跑”复工复产,稳定就业人员22000余人,暂退旅游质保金628万元。二是紧扣主题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活动。创作抗疫文艺作品37个,歌曲《因为有你》获新华网、学习强国采用,点击率超百万。婺剧复演惠民周活动受到戏迷、观众广泛好评。文化馆陆续推出《隔空献艺》、《围炉剧场》《礼献英雄》等12场线上活动,累计完成56个课时受众18000人次。三是出台文旅扶持政策,积极提升旅游消费。出台《文化旅游企业帮扶十条意见》,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组织“全域旅游暨千万惠民暖春行动”,发放旅游行业消费券,与融媒体中心合作的【义直播】直播带货活动,观看人次3.3万,成交金额达2.7万。四是开展“医心为民,救(就)在身边”急救知识和技能安全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2021年发展思路

(一)健全网络,不断优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产品服务供给。一是大力推动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义乌大剧院开工建设;博物馆新馆、美术馆土建工程竣工,展陈施工进场并完成工作量的70%,完成转场办公前的准备工作;积极推进以综合文化站、悦读吧等为支点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谋划“义新欧”主题馆;根据《义乌市图书分馆与悦读吧星级动态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悦读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21年高标准新建阅读场所不少于5个,不断提升基层站所服务效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努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二是深入开展“义乌文脉”梳理研究。在全市范围开展为期2年半时间的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全面挖掘、梳理最具有代表性、最核心的文化要素,精准把握义乌文化基因及其形成、发展、变革的历史脉络。三是稳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能级。争取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排名进入前5名。继续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力度,优化文艺演出、文化公益培训“点单式”服务,并实现培训•赛事报名、场地预约“零跑”服务。搭建文化走亲平台,组织县际、镇际文化交流30次以上。优化馆藏图书,推广有声朗读,实行错时开放。四是高水平创作文艺精品。推进精品婺剧《谢高华》创作,不断充实新剧目,继续排练一般上演剧目1-2台。

(二)推进创新,积极探索义乌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向。牢牢抓住自贸区发展新机遇,加快发展文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以“文化保税”为依托,创新拓展文化存储、展示、交易、创意、设计、生产等功能领域,逐步形成保税文化艺术贸易产业链,全面探索义乌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加大文化贸易类企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突破建设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并完成框架构建,丰富“艺术品流通、艺术品交易、艺术品金融”三大平台。一是探索创新综保区内国际高端艺术展品、文物担保监管新模式,促成“文化保税展拍”在义乌落地发展,解决艺术品国际进出境通道问题;二是建设交易中心服务网站和艺术品交易数据库,提供艺术品线上展示、交易、拍卖,为政府监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三是设立艺术品交易基金,重点开展与艺术品经纪业务相关的融资借贷、抵押拍卖、保险代理等业务。

(三)合理开发,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一是继续推进桥头遗址考古公园建设项目。启动桥头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和遗址博物馆建设,加强对考古遗址的多学科合作研究,把桥头遗址打造成集考古发掘、保护展示、研习观摩和旅游开发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性项目。二是继续实施古建筑抢修工作。做好2019年及以前续建工程项目结算审计工作,实施2020年续建工程项目20项,开展2021年新建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21项。三是继续加强对黄山八面厅、古月桥以及三个名人故居的保护管理与开放利用。

(四)创新思路,精心策划组织文化旅游体育品牌活动。2021年计划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00场以上。一是对已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进行提质升级。持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把义乌市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江滨之夜”、“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节、“蒲公英群文课堂”等活动办成具有影响力、持续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二是探索培育新品牌,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活动“花儿朵朵向未来”比赛季系列活动等新活动,与学校社区联系开展移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50场以上,搭建更加高效灵活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三是谋划好系统重大活动和赛事。积极备战2022年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高水平举办第16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继续办好马拉松、国际电子竞技大赛等活动。

(五)不折不扣,全面完成各类创建工作任务。成功创建省体育现代化市和文旅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并形成创建经验成果。全面启动并做好文旅消费潜力试点城市创建基础准备工作,确保取得阶段性进展。大力推进“足球之城”创建工作,组建义乌足球队参加2021年度浙江省足球超级联赛。做好省级,金华市级、义乌市级各类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继续培育创建研学教育基地营地、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积极申请创建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及精品线路、优秀项目和市“体育+”特色村、运动休闲基地等。

(六)奔跑招商,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开发建设。继续招大引强,为各平台和十条精品线路推荐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全力推进港中旅、华侨城、望道景区、梦义乌等重点文旅项目开发建设进度。继续实施“四十百千”工程,努力创建省4A级景区城、3A级景区镇和A级景区村庄。完成我市光源小镇、丝路金融小镇国家3A景区的整改和验收。

(七)加强监管,努力推动文旅行业品质提升。持续做好文旅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加强“一网通管”对传统执法监管模式路径嵌入,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完善信用监管和信用修复,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培育品质饭店,举办全市导游大赛等活动,积极开展各类行业培训,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做好企业安全检查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贯与推广,抓好安全宣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