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4 09:3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充满烟火气的绣湖西路上,粮油店、杂货店、餐饮店等各种商铺林立,见证着这座繁华商城的点滴变化;沿街店铺的变身背后,更是这座城市的光影流转。“藏在”这条主干道后的秋芳粮油店,正是义乌粮食市场变迁与发展的亲历者。
作为秋芳粮油店的“掌柜”,陈秋芳是一位从事粮油经营三十余载的 “粮食人”。在她看来,老百姓从吃饱到吃好的华丽转身,正是大家在共富道路上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情流露。
从“逛马路”到搬进专业交易区01秋芳粮油店位于北苑街道建设三村,店铺设在一楼,她的家就在楼上。“虽然我和丈夫已经退休,但依然留着这家粮油店。”陈秋芳说,希望粮油店能继续为小区群众提供便利的采购服务。从骑着自行车载着面粉走街串巷,到搬进宽敞明亮的义乌农贸城下辖粮油零售交易区,对于陈秋芳而言,这段往事历历在目。
改革开放的春风掀起春潮时,也在义乌激起阵阵涟漪。二十世纪80年代初,义乌正式开放了小商品市场,不少义乌人不再出门“鸡毛换糖”,而是选择尝试做生意。1988年,陈秋芳决定到城区卖面粉。“当时政策允许,粮食部门可以议价收购和出售粮食。”陈秋芳回忆,靠着一辆自行车,载着50斤重的面粉,她每天穿梭在街头巷尾,方便城乡粮食流通,改善群众生活。
销售面粉不仅属于小本生意,还是件苦差事。陈秋芳的丈夫丁渐星是手艺人,经常出门干活。无论酷暑寒冬,她只能独自骑上自行车推销面粉,有时候则需要带着孩子“逛马路”。义乌人吃苦耐劳的奋斗品质也在陈秋芳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细心的她发现,当时面馆经营场所较为集中。“我就挨家挨户推销,挖掘商机,争取和他们达成长期合作。”很快,做事负责、态度热情的陈秋芳和面馆经营户们打成一片。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陈秋芳的客户对面粉需求增大。受面粉供应量的影响,陈秋芳不怕辛劳,跑到永康、武义等周边县市,甚至特地赶到杭州萧山瓜沥镇采购面粉,组织运回义乌销售。久而久之,缺乏专业的经营场所销售粮油,一度成为“陈秋芳”们发展中的困扰。1996年,转机出现——义乌农贸城开业了,设有副食品、果品、蔬菜、模具、花卉、古玩、冷冻品、粮油零售、糖蔗等交易区,批发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此时,敢想敢干的陈秋芳成为当时义乌农贸城19号商铺的负责人。将面粉“搬进”专业交易区,她的经营之路迈上新台阶。
粮食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采访当天,记者在陈秋芳家里见到了她曾经经营粮油生意而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做人凭良心,做生意讲诚信。”陈秋芳坚守自己的经营之道。
对于粮食经营户来讲,仓库是最重要的设施之一。“搬进义乌农贸城,拿到营业执照后,我觉得更要保证好粮食质量。”陈秋芳表示,大米、面粉保存的环境必须通风,但不能潮湿,否则容易导致粮食变质。农贸城的规范建立,让陈秋芳不用再担心台风暴雨损伤粮食。更令她欣喜的是,随着市场不断建设发展,粮油品种更是应有尽有,全国各地不同品质的大米和食用油汇聚义乌。这样的巨变,让义乌粮食人万分感慨。“以前,我自己要想办法找货源,抓紧卖出去。后来有了粮油专业交易区、专业市场,客商主动跑到义乌采购。”陈秋芳回忆道。
如今,义乌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客货分流为粮食等大宗物资的快速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保证。“现在很多其他国家的著名品牌大米和食用油,源源不断进入义乌市场。粮油经营户也不再只是从事单一的线下销售渠道,而是把好产品通过线上销往各地。”
陈秋芳坦言,人们从吃不饱到吃饱,从吃饱到吃好,生活的幸福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