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4 09:3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锈迹斑驳,零件松动,复古而沉寂,这是一台来自20世纪70年代的海鸥相机,如今它正静置在市博物馆仓库收藏架上,它的主人是义乌第一代经营户何海美。它陪着何海美走上一条激情澎湃的经商路,同时也定格了义乌市场40年前最初的模样。
一台相机解开致富密码
01
“这台相机是我的老朋友,它跟着我东躲西藏,同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回忆起这台海鸥相机,何海美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1978年改革开放,义乌正处于“鸡毛换糖”时期,农民做各种副业都受到各种限制,小摊小贩到处遭遇封堵。那时的何海美刚成家,有个2岁的孩子,全家仅靠丈夫每月33元的工资度日,生活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何海美误入了卖相片的“歧途”。
当时,何海美参军的哥哥回家探亲时带回了一些《红楼梦》的相片,深受年轻人喜爱,而义乌影剧院正在上映这部电影。看见商机的何海美向哥哥借了一台小相机,偷偷带进义乌影剧院,坐在第一排,“咔嚓、咔嚓”拍下年轻人喜欢的几个镜头,然后回家连夜冲洗照片。第二天,她把冲洗好的黑白照片与哥哥带来的相片一起带到影剧院门口,找了个看自行车的小孩帮忙叫卖,想不到销量极好。“当时摆了三天三夜,就赚了33元,别提有多高兴了。”何海美说。
尝到了甜头的何海美一发不可收,她背着那台借来的相机四处赶交流会、赶集市,龙游、萧山、东阳、义乌都有她的身影。仅两个月,何海美就存了三四百元,她花200多元买了台属于自己的海鸥相机。
背着相机赚钱的日子忙碌又小心翼翼。何海美带过10多个“徒弟”,他们在何海美这里拿货卖相片,在县前街和北门街卖相片时,也经常东躲西藏。“我曾被没收过几千张相片,买卖不得不转入地下。”何海美说。不过,到1980年,她就赚了五六万元。
专业市场让生意人更安心
02
“如果城里有市场就好了。”为了多赚点钱,何海美常常在廿三里和城里两头跑。每逢农历双号集市日,北门街就被小摊小贩挤满了。1982年9月,工商部门引导这些流动贩子集中迁移到湖清门,加以统一管理,在街两旁架起两排水泥板,每人一摊做买卖,义乌由此出现了第一代市场——湖清门小百货市场。而那之后,何海美先后增加了太阳帽和裙子的业务。
湖清门小百货市场虽已建成,但当时国家政策依然抓得紧,困难重重,使得第一批个体户格外没有安全感。1982年下半年的一天,在湖清门市场,何海美生平第一次壮起胆子与县里最高领导对上了话。
“当时我和几个商户正谈论为什么这么多东西都不能卖,是不是向县里去说说,碰巧看见县委书记谢高华走过来,我就壮起胆子上前说,听了我们的反映,谢书记表示回去问一下,这让我有了期盼。”何海美说,一两个月后,工人影剧院召开全县大会,全县干部和很多个体户都参加了,谢书记在会上说要引导农民进城经营,老百姓富了我们才能富……这场大会给所有经营户吃了定心丸,全县上下的思想从此放开。
1984年,义乌第一个棚架式小商品市场在新马路开业,即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尝尽风吹日晒的何海美,终于搬进了安稳与暖和的专业市场。这是义乌第一个有统一管理的专业市场,何海美说:“在这个市场,经济政策和经营环境都起了巨变,个体户不再是鸡毛换糖的‘投机倒把’,而是专业的商人。”当时,何海美经营的高温定型裙生意极好,最远批发到新疆。“一天拿来200条裙子,1个小时就肯定卖光,后面还有人排着队要货呢。”
踏着好时代的浪花蒸蒸日上
03
1986年9月,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由于行业的增多和扩大,何海美眼看着该市场往东、西两面扩张,直到延伸至篁园路。这种跳跃式的扩张速度,令她每每回忆起来都感到惊奇。
当时,何海美经营的百褶纱巾和裙子的生意非常好,她不仅自己生产销售,还给人定型加工。“当时我进了一台加工机器,雇了几个帮工,每天定型一二万条围巾,但天天通宵也来不及,顾客源源不断。”何海美记得,当时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经营户的数量更是与日俱增。
踏着好时代的浪花,何海美先后辗转宾王市场、篁园市场做生意,后来在国际商贸城四区经营至今,生意蒸蒸日上,她的外贸生意广销中东、东南亚等地区。
历经了义乌市场发展40周年的巨变,见证了这段传奇跌宕的历史,何海美感到骄傲与自豪。2017年,何海美将这台陪伴她多年的海鸥相机捐给了市博物馆,希望这台老物件能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在义乌市场发展历程中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