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中国财经报头版头条:财政财务管理数字化改革的浙江创新——浙江省财政厅构建“浙里报账”财务管理平台的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4-10-21 09:3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10月15日,《中国财经报》头版头条刊登《财政财务管理数字化改革的浙江创新——浙江省财政厅构建“浙里报账”财务管理平台的探索实践》,全文如下:

中国财经报头版头条:财政财务管理数字化改革的浙江创新

——浙江省财政厅构建“浙里报账”财务管理平台的探索实践

从事前申请、审批流转、财务报销到资金支付、会计核算、电子归档,都可以在线上流畅完成,目前,“浙里报账”已深深嵌入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过去拿着报销单找领导一一签字比较麻烦,走流程也很耗时,如今每一道程序都在手机上操作完成,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而且全过程电子‘留痕’,可以追溯每一笔资金路径。”谈及“浙里报账”的使用感受,浙江省台州市下辖临海市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这样说。

“浙里报账”是浙江省财政厅在全国首创的行政事业单位数智财务管理平台,是财政财务管理领域的一项数字化改革探索。统计数据显示,自2021年8月上线以来,经过三年推广,“浙里报账”已覆盖全省1.7万余家行政事业单位、近130万人。

在全国没有先例可循的背景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推广,“浙里报账”平台的开发应用经历了缜密的研究论证过程。平台贯通众多财政内外部系统,推动财政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务运行效能进一步提升,具有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为各地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管理痛点催生改革动力

报账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资金安全。“从现实需求看,以报账为切入点推进财政数字化改革,打通财政内外部系统,将财政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神经末梢’,十分有必要。”浙江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而言,在近年来的政务工作实践中,浙江省财政厅注意到,报销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用内控、发票管理漏洞,重复报账或虚报、多报开支的风险隐患。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财务报告等经济业务事项分散于不同的信息系统,造成数据碎片化,降低了经济活动效率和政府行政效能。

而且,各地区、各条线、各部门使用不同的财务系统,且未与财政系统打通,导致财政部门无法了解财政资金运行轨迹、全面精准掌握经济活动全貌,不利于统筹管理资金资产,也不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精准实施财政政策。

此外,由于各系统和相关数据存在壁垒,还会导致财会监督产生时滞性,影响人大、纪委监委、审计等各类监督主体的有效对接和协同配合。

“总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各监管部门与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未形成高效协同、有机贯通的工作格局,制约了整体智治财政建设。”浙江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破解上述财政管理以及政府治理中的难题,2021年2月,浙江省财政厅组建工作专班,开展“浙里报账”平台的创新探索。

充分调研论证攻克多种难题

由于是全国首个行政事业单位数智财务管理平台,并无经验可循,因此在统筹规划、开发“浙里报账”平台的过程中,浙江省财政厅攻克了种种难题。

“浙里报账”不仅涉及财政管理范畴,而且还要将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与财政财务管理要求结合起来,这就意味着必须要统一相关标准,并打通、集成财政内外部系统。

具体而言,在标准模块设计中,除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遵循一体化规范与标准外,“浙里报账”还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规定、内控制度及费控标准等,因此需要在全省层面统一规划与管理。

为实现各类数据贯通,“浙里报账”除了融合预算管理一体化、政府采购、资产云、核算云等财政内部系统,还要打通、集成各类外部系统,包括省税务局、省交通厅、省机关事务局等部门业务系统,以及银行电子回单系统、商旅平台等市场主体的信息系统。

为攻克上述难题,开发准备期间,浙江省财政厅“浙里报账”工作专班花费几个月时间走访了各级财政和预算单位,开展调研、论证,全面梳理业务需求,充分论证技术路线。最终,确定构建灵活可配置的“系统基座+个性化配置”模式,力求满足全省2万余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差异化需求。

同时,在财政主导下,坚持市场化运作,“浙里报账”交由相关市场主体开发建设和运维,明晰双方在软件著作、数据资产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归属,积极探索政府数字化改革项目的市场化运作路径。

目前,“浙里报账”已开发公务出行、会议活动、学习培训、办公用品购置等12个高频应用场景,贯通经济业务从预算、执行、报销到支付的全链路。

为践行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节约财政资金,“浙里报账”采取全省统一购买服务模式,各级财政分担成本,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共享使用,由此避免市县和单位重复建设。根据浙江全省2万家行政事业单位测算,相比每家单位单独建设,省级财政统一搭建“浙里报账”平台,可节约财政资金20亿元以上。

推动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建设

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原则,浙江省财政厅有序推动“浙里报账”实践应用。

2021年8月,“浙里报账”正式上线,浙江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为首批试点单位。2021年11月,浙江推进市县试点扩面,选取温州市、瑞安市、海宁市、台州市的31家单位开展试点。

目前,“浙里报账”已覆盖全省绝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截至8月底,今年“浙里报账”已累计办理业务383万笔,报销金额2767.86亿元,使用电子票据1009万张。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是第一个使用“浙里报账”办理所有经济业务的省级单位。针对其业务情况与内控管理要求,“浙里报账”开发团队不断改进系统功能和配置,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该局财务人员反馈,“浙里报账”上线应用之后,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浙里报账’为公职人员提供精准、规范、便捷的服务,能够将财务人员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更好发挥决策支持、参谋助手等作用,推动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跃升。”浙江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6月,台州市完成了全市本级单位上线应用“浙里报账”,是浙江省首个市域范围内全面使用“浙里报账”的地级市。台州市公安局目前位列全省“浙里报账”使用量前十,据统计,截至8月30日,该局今年共完成4862笔财务报销,报销总金额为4752.6万元。

“‘浙里报账’贯通了台州公安警务保障大数据应用系统,将相关业务与财务数据即时回流至警保系统,实现了市公安局经费保障数字化全链条管理。”台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纸质”到“云端”,通过推动经济活动载体从纸质化向数字化跃升,“浙里报账”有力撬动了档案管理变革。各类数据信息“云存储”代替原有的纸质资料,节约了纸张打印、档案保管等成本,实现了会计信息跨越时空的高效共享。

据介绍,浙江省财政厅协同税务部门推动电子发票(票据)应用落地,实现电子发票(票据)在线验真验重,在会计资料采集、移交、存储环节均进行检测,有力保证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从源头上杜绝重复和虚假报销行为,有效防范财政资金安全风险和廉政风险。

基于在“浙里报账”的实践,2021年11月,浙江省财政厅会同省档案局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电子会计凭证归档业务指引(试行)》,在会计档案电子化方面实现制度突破,为会计档案电子化先行先试奠定基础。目前,浙江也是全国财政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唯一的全省域试点省份。

不仅推动了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建设,“浙里报账”还有效支撑了惠企政策实施,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浙江省的营商环境。据悉,“浙里报账”成功对接了“浙里办票”、企业服务平台、商旅平台、档案管理、商业银行、ETC以及国家电网缴费平台等多个外部生态系统,实现了跨系统的数据共享与资源共用,大大提高了各项服务效率和质量。

通过对接企业服务平台,“浙里报账”运用系统比对、自动检验、匹配验算等手段实现了业务“并联”审批,简化了审批流程,推动财政补助资金平均兑付时间从原先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显著提升了各类市场主体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