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公开 > 经信局 > 规划计划
  • 信息索引号:

    113307827258850531/2024-553016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义乌市经信局

  • 成文日期:

    2024-04-09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经信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24-04-09 10:53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23年,面对疫情后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外消费低迷和光伏行业下行冲击,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经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我局突出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两条主跑道”,坚持“存量提质”“增量选优”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661亿元,同比基本持平;规上工业增加值265.3亿元,同比增长6.8%,分别高于金华、全省2.4、0.8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160.7亿元,增速52.8%,排名金华第一、十七强县市第一。先后获得浙江省制造业最高荣誉“天工鼎”和省政府工业稳增长督查激励。获评2023年度全省和金华市经信系统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先进单位。“义乌市+莲都区”结对共建项目入选“省2023-2025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对促共富示范创建项目”(全省共18对,金华唯一),获激励资金3亿元(每年一个亿,其中义乌市9000万、莲都区1000万);义乌智能光伏产业入选浙江省首批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全省20个),获激励资金1200万元。

一、今年以来特色亮点工作

(一)打好精准发力组合拳,全力稳增长

一是强化工业运行分析调度。逐月精准分析研判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科学有序调度。建立“一企一干部”联系机制,全面开展企业走访。建立规上产值、规下营收等指标完成情况“日晾晒、日通报”机制,每月开展攻坚竞赛。二是精准助企纾困解难。积极开展“十链百场万企”“四大双千”活动,组织带领45家企业赴日本开展经贸促进活动,达成意向协议超9000万元。成立义乌市企业权益保护协会,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建议、风险预警、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为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做好动能转换大文章,全力调结构

一是持续做强产业平台。印发实施《义乌市“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义乌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迭代医疗健康产业支持政策,委托省工信院开展信息光电产业专项研究,为产业科学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争取到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领域资金13218万元,金华第一。二是加快重点项目落地投产。新出让工业用地16宗、833亩。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14个(含百亿元以上项目2个),已落地12个(含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欣旺达、正泰、逐迪电子等项目投产。三是推进低效用地整治和扩容改造提升。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34万元/亩,同比增长90%以上。完成低效工业企业用地整治682家、面积6044亩。容积率能高则高,实施“零增地”扩容改造75家,涉及用地面积2500亩,新增建筑面积220万方,新增投资34亿元,平均容积率由1.6提升至3.1,相当于节约工业工地1100亩。四是创新、优化企业开竣工违约处理机制。分类解决企业开竣工违约历史遗留问题,对非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违约项目经认定后直接免除违约责任,对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违约项目也可以通过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投资等方式免除违约责任。2023年以来,共分类处理企业开竣工违约责任35家,涉及工业用地约850亩,预计新增投资3亿元。解决了大批企业开竣工违约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了企业包袱,促进了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夯实数字改造强支撑,全力提质效

一是大力培育数字化改造领头羊。建成省级未来工厂2家(梦娜袜业、华鼎锦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7个。棒杰无缝针织服装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2023 年度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5个案例入选省2023年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优秀案例名单。二是全面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76.2%,居省第一梯队。完成第一批针织服装行业5家样本企业“N+X”轻量化改造工作,完成188家小微企业“1+X”基础化改造,并实现数据与平台互通。5月,浙智专委毛光烈主任专程来义指导我市数字化改造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市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9月,由省委组织部、省经信厅共同主办的全省加快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专题研讨班在义乌顺利举办。三是积极推进平台建设。打造义乌市产业数字化赋能平台,企业侧主要由数字化解决方案、应用组件、行业资讯、数改案例、培训中心、生态服务商、专家中心等7个功能模块组成;政府侧主要由数字化效果中心、数字化运营中心、重点细分工业互联网平台等3大平台驾驶舱组成。目前企业码登录功能已完成,7个功能模块已上线试运行,入驻数字化服务商25家、入驻平台数字化专家17名、提供36款“小快轻准”的数字化产品及针织服装行业、印刷包装等3个行业解决方案。

(四)挺起优势产业主脊梁,全力促升级

一是加快打造传统制造业小微园3.0版。制定出台小微园3.0版建设导则,按照传统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建设。前山服装产业园已结顶,生命科学园基本竣工,联东U谷、印象美谷已交付。建成四星级园区2家、省数字化示范小微园5家。二是支持高税无地企业发展。2022年实施的首批11个高税无地供地安置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入统。2023年高税无地供地安置项目正在开展,安置企业数量12家,面积超200亩。三是开展优质企业培育。新增省专精特新企业36家,累计55家。新增省隐形冠军企业3家,累计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3家。出台小升规专项激励政策,晶诚新材料、巨杰包装等10家企业完成月度升规。四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工作。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入选金华企业技术中心,共有31个产品被评为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六个项目入选浙江省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获激励资金1710万元)。入选国家人数11人,中级职称评审通过65人。加强金华(义乌)信息光电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创建作。五是高质量举办2023浙江义乌国际智能装备博览会。装博会展出规模超4万平方米,设立标准展位2300余个,有来自国内外近500家企业参展,吸引国内外专业采购商近2.8万人次,达成了意向采购金额31.8亿元人民币。综合办展水平在全国同类展会中名列前茅。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传统企业订单减少,工业增长形势仍然较为艰难。2024年,我们将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和“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两条主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制造业投资达到185亿元,在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再增长15%。为金华、全省多作贡献,再夺“天工鼎”。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开展五大企业主体梯度培育。开展“小升规”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数字化改造“个十百千”企业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五大主体培育。规上企业突破1000家,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家以上、4亿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以上;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1.0覆盖90%以上,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到7个,未来工厂达到2个;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突破100家。。

(二)扎实开展制造业招商引资。夯实智能显示材料“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和绿色动力产业平台,加强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大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依托芯片小镇、生命科学园2大载体,通过产业基金、产业基地、产业政策招商模式,加强对芯片(集成电路)和医疗健康产业的招引培育,着力改变义乌光伏产业一家独大的被动局面,产业结构更加健康、可持续。同时,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动工一批”的梯次推进机制,加快推动项目落地投产,释放产值和投资增量。重点推进卡游总部、义芯、欧力德、彩易达、华珑、威克、众维等项目投产;推进国工、美科、创豪、峰特等项目以及高税无地企业、容积率改扩建企业建设;推进吉利高端新能源汽车、亚芯微、正泰辅材、共达电声、芯卓、云下科技、尖上科技等项目开工。

(三)进一步拓展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深入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和工业有机更新,盘活存量用地2000亩以上,完成低效工业企业整治3000亩以上。加大优质企业土地安置力度,继续安置有机更新及高税无地企业10家以上,安置面积200亩以上。积极实施“工业上楼”,新增工业企业“零增地”扩容改造50家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超过30万元/亩。加快3.0版产业园建设。

(四)不断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一是在出台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出台医疗健康产业专项政策。二是建立健全对制造业技改项目按绩效评价确定补助档次的机制,绩效高的项目多补、绩效低的项目少补。三是完善、出台、实施小微企业园3.0版导则。四是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改变以宗地单维度的评价体系,探索宗地加企业2个维度的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将工业用地承载的工业企业全部予以画像、分析,对工业用地和工业企业的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全面。

(五)实施融合赋能工程,推进企业数字转型

一是持续推进企业侧数字化改造。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建立梯度数字化改造体系,2024年新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10个以上。二是推进“义乌产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通过逐年归集个、十、百、千项目数据及相关应用数据,赋能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三是加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招引培育力度。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软件等领域服务商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