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公开 > 水务局 > 政务动态
蜀墅塘:沿用千年 福泽一方

发布时间:2024-08-13 14:08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蜀墅塘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后塘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是义乌市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蜀”即效仿都江堰之意。其坝址东接塘山,西接蜀山,东坝坝体由土筑而成,长180米,坝基宽7米,高5米,两面斜坡,顶平,横剖面呈梯形。水坝人工堆筑痕迹明显,局部断面上可见明显夯筑迹象。塘堤中段建有人工放水的石硎井,起到调节库容和泄洪作用。

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

元代诗人金涓曾作《蜀墅诗》,描绘蜀墅塘夕阳西下、水天一色、小棹归舟的景色。明嘉靖《浙江通志》、万历《金华府志》等均有记载。嘉庆《义乌县志》的记载较为详细:蜀墅塘,蜀山侧,周围四顷五十三亩,灌田数千亩。旧志“水利”云:东至蜀山,西至飞来山,南至小山,北至塘下洋,周围十里,在蜀山侧,故名。其塘小涧数条流注其中,东南及西皆高阜,惟北面一堤障水。春水涨溢须大开两闸泄之,水势稍平即闭。

蜀墅塘的建设者是佛堂乡后塘村王氏先祖王槐。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槐,字植三,生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出身于有“四世一品”之称的王氏名门,1151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淳熙十一年(1184年),86岁的王槐获准告老还乡。1186年夏秋之交,义乌地区遭遇多年未遇的大旱,庄稼尽皆枯死。王槐打开自家粮仓,放粮赈济乡民,同时勘察周边山川地形,决心修建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灌溉用水问题。

王槐在好友的帮助下,选择了蜀山,并利用蜀山边上飞来山,三个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势,定址修建蜀墅塘。王槐不顾年岁已高,带领乡民捐资疏浚水塘,依山筑堤,东西凿石开斗门。水塘建成后四周总长3600步,同时设闸门四座,四周四山七十二涧的水可以注入塘里,可灌溉农田3万余亩。800多年过去了,蜀墅塘仍灌溉着下游地区田心畈、毛陈畈、倍磊畈的绝大多数农田。

结构精巧的传世之作

蜀墅塘设计精巧,技术领先于同时代水利工程。蜀墅塘靠山筑坝,塘堤主体与飞来山呈37度角,以缓解水流对大坝的冲击。塘堤中段的底部建有人工放水用的硎井,可以根据用水需求逐级放水,设计精妙,国内罕见。主堤东侧为东碶,宽十米,有巨石五块,有四个泄洪口,泄洪口外是自然山体岩石,不惧水流。副堤在飞来山西侧,也在山脚凿石设斗门为西碶,凿成巨石四块,有三个泄洪口。

蜀墅塘下游灌溉分水系统发达,分为三枧九圳(引水槽和引水沟),各枧的枧口就是按照所灌溉的田亩,依据用水流量的不同而建造的。第一枧为横塘枧,位于主渠往下400米,硎井流出的水最先到达这里,现已经被蜀墅塘水库(建于20世纪50年代)下库淹没。第二枧为青丝枧,修建在两块天然巨大的红砂岩石中间,坝体为石块砌成,在岩石上凿渠分水,砌石为圳,水从三处分流。底部设有排沙口,用于排沙。中圳直通吴溪江,雨季可以泄洪。第三枧西侧砌有出水口,便于旱季时灌溉,叁枧建有宋式石梁桥,是古时义乌往金华的主通道。

除此之外,蜀墅塘坝底设计了涵洞和排沙口,每年冬天水枯时,村民都会牵来耕牛,在塘内来回搅动,然后打开排沙口,让淤泥流走,再进行蓄水。

蜀墅塘另外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一整套严格的水利管理方法。蜀墅塘由后塘王氏选塘长和理事十人进行管理,负责日常的蓄水和放管分水。每年二月清淤之后开始蓄水,一直到六月初一放水前的三天,灌区各村鸣锣通告放水路线和时辰。六月初一祭拜王槐之后,开始逐级放水灌溉。但是,放水时间也可以机动,据《王氏家谱》记载:“放塘水定于六月初,倘天久晴,相应先放,天雨便闸板塞瀛,宁可再祭再放,不可偷懒。”放水之后,下游各村何时放水,放多久都有详细的规定。

蜀墅塘建成后,一个又一个外姓从其他村庄迁到曾经几乎无人居住耕作的灌区,这从现在仍沿用的“塘西”“塘边”“塘角”“塘下洋”等地名就可以看出。佛堂镇成为义乌乃至金华旺镇,蜀墅塘功不可没。

蜀墅塘还是一个文化之塘。宋朝“乌伤四子”之一的陈炳曾写下《蜀墅塘说》;元代名医朱震亨(号丹溪)发现蜀墅塘北堤溃缺而倡修蜀墅塘,并写下《重修蜀墅塘记》。而最著名的一篇莫过于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宋濂所作的《蜀墅塘记》,这篇文章在记录元代名医朱震亨(朱丹溪)组织百姓修复蜀墅塘始末后,还讨论了水利作为经世之学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有关部门在蜀墅塘下游建坝蓄水,形成蜀墅塘水库。蜀墅塘水库由上库和下库组成,上库是历史悠久的老蜀墅塘,下库建于1957年1月,1965年9月曾进行整修。2014年蜀墅塘被列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不仅见证中国水利文明的发展,至今仍然福泽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