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4 17:54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岁月匆匆,时光无言,实干是最好的承诺!
“经济大市要挑大梁”,是义乌的角色担当。从年头到岁尾,2024年,我市始终铆足干劲、奋力争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奋进之笔绘就活力跃动的新画卷。
这是“拼”的一年——这一年,我市突出“抢机遇、强改革、抓项目、筑平台、优服务”经济工作主线,全力以赴地“拼、抢、闯”,工业经济跑出“上扬曲线”。
这是“新”的一年——如何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布局新赛道,挖掘新潜能,优化创新生态,2024,义乌给出了新的回答。
这是“进”的一年——我市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增长亮眼,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不断涌现新机遇、新势能,实现连续两年捧回“浙江制造天工鼎”,并首获省“科技创新鼎”。
新动能新引擎
初春的阳光和煦地照在浙江真爱毯业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与紧张忙碌的生产景象交织在一起。走进该企业制造车间,几乎看不到员工,各工序在控制系统的“布置”下,正有条不紊地生产,实现了各环节的全自动化生产。尽管车间“日渐无人”,但真爱毯业的生产效率更胜从前,带来显著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目前,“真爱新质毛毯未来工厂”已列入省级未来工厂培育企业,有望成为我市第三家“未来工厂”。
打造“未来工厂”,既是我省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推动传统企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我市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两条主跑道”,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找准比较优势,锚定发展着力点。过去一年,我市持续深化发展“贸工联动”战略,持之以恒调结构、腾笼换鸟促发展、数字赋能提质效、技术改造强动能、服务助企强主体等工作“多线并进”,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增动能,带来的是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据统计,202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规上工业28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67.9%。
更可喜的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不仅有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升,实现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工业新动能加快壮大。数据显示,去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达到1.0及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目标;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上市公司1家、专精特新企业32家;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家、省级雄鹰企业1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2家,入选省级未来工厂1家。
今日之商城,大盘稳定、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新”的动能、“新”的引擎正在持续增强。
新技术新优势
一个看似简单的瓶盖,里面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高精技术。易开盖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利用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让企业站上了行业顶峰,成为可口可乐、娃哈哈等众多知名品牌的供应商,用“小瓶盖”做出了大产业。
坚定走创新之路的还有双童吸管。多年来,该企业坚持高质量发展,每年都将三分之一左右的利润投入研发环节中,实现专利数量占全球塑料吸管行业的三分之二,让“一根吸管”玩出了大花样。
如今,像他们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产品创新的重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开发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这一个个创新场景相呼应的,是义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厚基因,通过打出一系列优化创新生态“组合拳”,形成一切围绕创新、一切推动创新的强大合力。
去年,在政策方面,我市出台《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生态营造。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市高质量建设义乌科技城和光电创新城,积极构建以“链主”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为主的多层次、宽领域科研平台“矩阵”。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市继续深化“揭榜挂帅”“百博入企”等工作机制,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7个,揭榜金额1622万元。
一系列“进”的势能在奋力突围、一系列“新”的力量在拔节生长,推动着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全年超额完成技术交易额年度任务,达81.3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9.65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力推进全社会R&D经费投入提升,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居全省前列;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研发中心1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和重点企业研究院各1家……这份义乌“2024科技成绩单”,堪称亮眼。
今日之商城,创新大潮奔涌,激荡起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澎湃活力。
新项目新图景
近日,产投集团成功摘得福田街道武德路与天宝路交叉口西北侧地块,用于建设泛半导体产业园。据产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竣工后,将引进国内外优质半导体产业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培育适合我市的半导体产业链和生态,打造以特色工艺、先进封装、载板为主的产业链布局,支持创业团队入驻,构建区域完整半导体产业生态圈。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夯实产业基础的关键抓手。我市始终锚定高能级战略平台,以“链主”企业为支点,招引上下游及配套项目,并通过增资扩产、产业链吸附,让项目从一个变成一群,产业由一环扩到一链。泛半导体产业园便是我市布局高端芯片及智能终端产业的重要一环。
“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时时都是招商时段。”这是经开区喊出的口号,也是我市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的生动缩影。去年,我市坚决下好招大引强“先手棋”,瞄准“4+X”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全面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
在经开区和自贸区等招商主力军的努力下,凝结出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去年,我市共招引重大产业项目70个、总投资830亿元,其中百亿项目3个、50亿元以上6个、10亿元以上22个。同时,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我市在信息光电产业引进半导体光电显示再制造与装备生产基地项目、TOPCon高效电池、N型光伏组件等项目,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引进自动驾驶智能视觉一体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汽车座椅等项目,在高端芯片及智能终端产业引进泛半导体产业园、先进封装及设计制造平台等项目,在医疗健康产业引进超声类产品生产研发、高端医美等项目。
今日之商城,随着一个个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加速进场,正在形成“磁场效应”,描摹未来发展的新图景。
回首来时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试看脚下路,而今迈步从头越。驶过2024年,义乌经济的航船劈波斩浪、加压奋进;做好2025年的经济工作,义乌更有基础、更有优势、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