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3-26 13:37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法定代表人杨巍
住所  浙江省义乌市稠州北路1575号
开办资金(万元)49经费来源经费自筹
年初数(万元)4084.1期末数(万元)8443.0
宗旨和业务范围以健康问题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基础,打造具有国际化和区域特色的全球卫生健康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和医药重大创新研究平台。 与健康相关的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 成果转化 咨询服务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782MB1C25972L举办单位浙江大学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5月,是浙江大学在义乌市成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构建形成研究院、医院、学院的“三院一体”的模式,是开展医教研合作、高水平临床转化和前沿性多学科合作的重要科研支撑和转化平台。目前已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未来病理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丹麦再生与衰老医学联合实验室(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浙江-瑞典肿瘤免疫联合实验室(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全省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全省重点实验室)、生育力保护与促进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全省RNA药物智能设计重点实验室(筹)(全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高能级平台。研究院2.3万平方米研究大楼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围绕科技前沿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攻关,研究院已建成实验动物中心、公共技术平台、生物样本库等科研支撑平台,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创新。对标国家级生命健康高能级平台,建设生殖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再生与衰老医学中心、代谢医学中心、RNA医学中心、遗传医学中心、膜受体与脑医学中心等,打造高水平创新矩阵,持续释放科技攻关源动力。研究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推动基础、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的融合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构建前沿重大设施平台、支撑临床医学研究和诊疗的高端创新平台,目标形成全球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生命健康科创高地。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为研究院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研究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理论学习的重点,通过参加学校、党委组织的专题培训、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方式,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了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重要论述。2024年,研究院党支部进一步加大对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力度,重点发力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对拟发展党员开展谈心谈话,落实1名积极分子和RNA医学中心执行主任李鑫等3名入党申请人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目前研究院党支部共有党员68人(博士53人,硕士11人),为壮大研究院科创力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制度流程持续优化,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研究院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办事流程,提升行政效率;建立行政办公会机制、成立学术委员会等,已逐步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顺畅、保障有力的学院内部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完善行政架构体系(与“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协同),设置综合部、人力资源部、国际教学部、国际事务部、财务部、支撑保障部等六大部门,设置生殖、肿瘤、衰老、代谢、RNA、遗传、膜受体和脑等七大医学中心;建立基础和临床学科体系,规划课程组和教研室,初步建立学科和教学架构。(三)高层次人才持续引育,国际师资队伍稳步推进绘好人才地图,面向全球汇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院领导、中心主任带队赴法国、瑞士、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地,开展10余场宣讲会、推介会等,组织2场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引进求是特聘教授1人,教授1人、“百人计划”研究员3人,特聘(副)研究员7人,柔性引进外籍兼任教授1人,国际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建立人才考评体系,明确聘期岗位目标任务,促进人才成长成才,获享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省级海外引才青年项目3人,入选人数创新高。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平台取得新突破。2024年新增工作站博士后23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资计划A档)2人,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C档资助2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6人,特别资助3人,博士后人才工作再创佳绩。各中心在读研究生共139人,参与培养本科生近200人。研究院教职工作为主讲教师开设课程15门,共参与27门必修课程教学,有70%科研人员参加了各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四)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科研攻关能力持续提升,不断产出标志性成果。获批纵向项目106项,总经费8005.19万元,新增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6项,其中首席牵头国家重点研发和科技重大专项3项,承担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22项,首次获批重点项目和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获批6项。发表SCI论文166篇,在Cell、Science、Neuron等中国科学院1区期刊发表论文36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授权专利29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5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首次获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五)中心建设不断深入,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持续探索“三院一体”机制下临床基础融合和系统性学科交叉发展新模式,对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等建设要求,稳步推进生殖、肿瘤、衰老、代谢、RNA、遗传、膜受体和脑七大医学中心建设,逐步完善中心团队建设和配套支撑设施。依托医学中心平台,2024年研究院获批省级平台4个,分别为肿瘤医学中心获批的全省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瑞典肿瘤免疫联合实验室,生殖医学中心获批的生育力保护与促进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以及RNA医学中心获批建设的全省RNA药物智能设计重点实验室。(六)科研服务协同保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不断强化科研协同保障,研究院现有设备原值1858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277台,在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备案设备56台,2024年全部仪器实验开机时间已达60870h,较去年同期上涨近100%;举办仪器操作等各类培训266次;实验动物中心现已饲养大小鼠约5800笼,其中繁殖转基因小鼠约200种品系,可提供约3000多笼繁殖动物和库存动物用于动物实验。生物样本库现有在库样本约9万份,在研队列35项,规划总容量214万份的新建样本库已投入使用,现已提交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审批,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撑。超算中心平台测试完成,目前浙大四院与国际医学院相关科研团队正深入检测与分析超算平台使用数据,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对各PI团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确保新平台能够迅速融入科研工作,发挥技术支撑的最大效能。(七)院企合作共谋发展,转化成果逐步显现积极推进与企业合作,2024年,与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兰卫医学检验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展横向项目14项,合同经费达219.1万元。鼓励高价值知识产权转化,专利成果转化取得突破,“具有肝癌靶向和放疗增敏特性的金纳米花及其制备与应用”、“肿瘤细胞线粒体靶向和快速肾脏代谢的超小金纳米微粒”等4项发明专利已在转化阶段,转化到账金额预计超过100万。与艾尔斯(浙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生育力保护与促进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以生育力保护与促进为核心,通过医工信结合、产学研转化结合,致力于提高患者生育力和生活质量,解决生殖健康“卡脖子”问题。(八)学术氛围持续营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持续构建开放、包容学术环境,打造“紫龙山论坛”学术品牌,已举办报告38场,邀请了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6人,并邀请了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爱丁堡大学、哈瑟尔特大学等国外高校院所知名专家学者来访,不断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昼夜节律与疾病研讨会III/第19届集智同行动议和“生殖医学研讨会-第22届集智同行动议研讨会”,汇聚顶尖的临床基础交叉和平台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人员达500余人;举办“紫龙山”第一届学术墙报日(POSTERDAY)活动,营造良好活跃的科研氛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进一步统一全市对研究院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认识,明确其对浙大四院和国际医学院建设的支撑作用。(二)高效顺畅的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明确研究院的发展定位,处理好与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的关系(三)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与国际顶尖医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有限。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缺乏足够数量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四)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成果与企业或市场需求对接不足,转化机制不完善,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未能应用于临床或产业化,缺乏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专业的技术转移团队。(五)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虽然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但在国际顶尖学者和青年才俊的引进上仍有不足。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和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明确,导致人才流失风险较高。
四、下一步打算(一)聚贤纳才,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围绕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需求,面向海内外精准延揽高质量国际人才,逐步提升外籍师资占比。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高层次人才座谈会,营造以才引才、全员引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分类分层内训体系,做实做强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优化人员薪酬体系,探索分类分层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奖惩机制。(二)创新驱动,建设高水平医学研究学术高地依托七大医学中心,围绕基础、临床等优势学科,优化学科系架构,打造符合学院发展的高质量基础、临床师资队伍。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和组织形式,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战略引导和重大项目平台申报布局。(三)多措并举,培育区域地方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实验动物中心建设,争取实现研究院科研共享平台对外开放,为区域科研团队提供一站式研究平台保障;探索搭建协同创新基地、公共实验室和成果转化“孵化器”,推动医疗健康事业创新发展;深入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依托研究院,在地方发展科普产业,加强重点领域科普,支持促进科普活动,如建立中小学科普教育培训基地,鼓励科研人员到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24年11月01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
相关资质认可无。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无。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