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7 15:4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这是我们在村里的第二家咖啡店,预计一个月之内就会跟大家见面。”3月27日,后宅街道李祖村福顶咖啡馆主理人金莹一边忙着照顾店里的生意,一边抽空和工人到正在装修的新店量尺寸、定细节。
在义乌,年轻人在乡村喝咖啡的消费场景已不新鲜。近年来,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乡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批乡村咖啡馆从田间地头“长”了出来,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疗愈身心的去处,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消费新业态,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
去村里喝咖啡
当咖啡遇见乡村,就有了“村咖”。
仲春时节,李祖村生机勃勃,油菜花开得正盛,村内一棵巨大的樱花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温柔。傍晚时分,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小云,来到位于村子小山坡上的福顶咖啡馆,点了一杯店里的招牌“梨想拿铁”。随后,她坐在露台上,听着音乐,吹着晚风,看夕阳沉入大地。
在某进口企业工作的小云,工作地点就在村里,每天一杯咖啡,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仪式感之一。“大部分时间坐在店里,有时候拿着咖啡到田埂里走一走,逗逗村里的羊和狗,再开车半小时回家。”她说,市区咖啡馆大多开在商场内,环境较为嘈杂。她更享受待在自然、安静的开放式空间里。
“市区咖啡用来‘续命’,乡村咖啡适合放松”,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若要说定价,乡村里的咖啡并不便宜,一杯美式在20元到30元不等。吸引人的原因,是它所提供的惬意、闲适、自然的消费场景。
据金莹观察,进店消费的客人以游客为主。“有年轻人来拍照,也有不少是拖家带口来玩的。像父母带娃比较辛苦,看到咖啡馆就会想进来坐一坐,休息一会儿。所以我们除了咖啡,还推出了小朋友也能喝的梨膏糖柠檬水,非常受欢迎。”
在村里喝咖啡,是年轻人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咖啡爱好者云歌说,自己作为“咖啡脑袋”,近期的快乐就是打卡乡村咖啡馆。“跟着网友指南,找到了不少义乌宝藏‘村咖’,像赤岸三角毛店南深塘村无同餐厅、杨盆村栖隐大安半山咖啡,后宅李祖村歌和餐厅,以及大陈溪后村咔漫咖啡等。各有各的特色,大多环境不错,有时候晒着太阳,分不清是在义乌还是在大理。”
在村里卖咖啡
一杯“村咖”,消费者喝的是闲适,创业者圆的是梦想。
1989年生的金莹,来自大陈,原本从事外贸行业,做婴儿服饰。曾在国外留学的她,对咖啡情有独钟,一直想开个咖啡馆。“我出门旅游,第一件事就是找当地的特色咖啡馆。”今年年初,被李祖村的创业氛围和生态环境吸引,她决定来这里创业。
在金莹看来,与市区相比,村里的房租更低,但经营难度更大,“市区咖啡馆商业模式更成熟,也不需要解决客流量、产品定价等很多问题”。但她依然选择开在乡村,最后用了很短时间和较低投入,“变”出一间充满鲜花和梨元素的咖啡馆。
金莹的视野里还有一套完整的咖啡馆业务链:店面装饰、产品研制、管理培训、机械供应,甚至包括后续的营销推广……“未来,我希望不光自己开店,还能够帮助更多人开咖啡馆,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乡村,甚至能像我一样留在乡村。”
就在福顶咖啡不远处,是成立于2023年的雾也农场。因为农场位于半山腰,时常被云雾缭绕,因此得名。大小不一的白色帐篷和木色亭子,星罗棋布在油菜花梯田之间,清新浪漫。在这里,统一定价29元一杯的咖啡,喝的是闲适与风光。“收门票,大家不一定愿意来,但如果买咖啡就能进来看看风景,大家会觉得这杯咖啡的附加值很高。”雾也农场主理人方志向说,“过去我做电商的时候,整天对着电脑,熬夜。现在每天晒足太阳,早上自然醒。”农场主要开展烧烤、团建活动,今年还新增了马场。方志向说:“有时候不忙,我们自己也会骑马跑几圈,然后喝杯咖啡、钓钓鱼,感觉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后宅街道李祖村算是义乌乡村咖啡馆的先行者。李祖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21年第一家咖啡馆落地起,村里现在已经累计有七八家店供应咖啡。”拈香悦纳咖啡店是李祖村新晋的“显眼包”。一进店,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旧木梁和暖光灯打造的舒适氛围,处处透露着精致。店里的特色花香纯露咖啡,在咖啡中加入了5毫升纯露,瞬间提升香气层次感。除此以外,店里还有精油、香膏试用区,香薰蜡烛手作区,顾客可以一边享受舒适的咖啡馆空间,一边进行香气实验。“80后”主理人沐白(化名),原本主做香氛产品,在磐安榉溪村拥有一间产品店。“朋友邀请我来李祖玩,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氛围太好了,那时刚好有店面到期,我就接手了。现在我很喜欢待在这里,每天能遇见各种有趣的人。”这家乡村咖啡馆,更像是他打造的一个理想空间,代表着一种精致悦己的生活态度。
与乡村互相赋能的“村咖”
“我们精选埃塞俄比亚花魁、印度尼西亚曼特宁等国际优质咖啡豆,经国内烘焙工厂精制后,加入李祖村特产的梨和梨膏糖,推出‘梨想拿铁’‘梨好美式’等创意咖啡,实现了中外风味交融。”金莹告诉记者,咖啡店经营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平均每天能卖出100多杯咖啡,“60%以上是梨膏糖系列产品。”目前,她在李祖村的二店——赤道咖啡馆正在加紧筹备中。
“去年我们最多的一天卖出了400多杯咖啡,平时节假日每天平均200杯左右。”方志向说,这个月,农场营收差不多30万元,咖啡占了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但记者走访我市多家“村咖”后发现,目前不少乡村咖啡馆依然在“温饱线上挣扎”。究竟原因何在?
一是目前乡村尚未形成可持续的消费群体。采访时,不少店主表示,乡村咖啡馆在刚开业时属“新手福利期”,熟人生意较多。但时间一久,主要客群还是到乡村游玩的人,客流量主要集中在节假日。
二是乡村咖啡馆需要与之配套的丰富消费场景,彼此赋能,而非“单兵作战”。以李祖村为例,村内不仅有咖啡店,还有餐饮、露营、农耕体验等多种消费场景,且本身自带流量。与此同时,店主们也在自主创设消费场景,利用咖啡馆内外场地,植入团建活动、露营烧烤、培训课程、乡创办公空间等,营收可反哺咖啡馆经营。“很多游客只是想走过来逛一逛,喝点东西,如果你只有烤肉,就会把很多人拒之门外。农场的内容丰富起来,消费场景也就会增加了。”方志向说。
此外,“村咖”其实也有一些特别的“准入门槛”。“最重要的是营商环境。这个村庄是不是支持你开店?能不能跟村民处好关系?首先你得融入乡村。”金莹说,虽然开在乡村,但品控必须过关,同时开店成本、前期投入不能太高。“如果前期投入就要五六十万元,那营业压力大,很可能会坚持不下去。我的目标是除了店租、人工以外,每家咖啡馆的投入都在10万元以内。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更新,发掘特色,吸引人流。不能千篇一律地照搬照抄,年轻人创业要有年轻人的思维。”
村里咖啡馆越来越多,是否会担心竞争压力?对此,方志向的回答是:“目前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反而觉得村里的咖啡馆越多越好。大家的经营模式不同,并不冲突,还能互相带动,共同进步。”
一杯“村咖”,折射出义乌乡村能级跃升的新思路。乡村里的咖啡香,正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成为乡村发展新业态的生动注脚,成为年轻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